试论散文的虚实问题

时间:2022-07-28 01:23:10

试论散文的虚实问题

摘要:散文可以虚构吗?这个问题,答案应该是确切的。不同的人给的答案也是不同的,但务必是真实的人和事。而我却认为,抽象地说散文可不可以虚构,是把散文简化的说,不能全面地说明问题的所在,应该详细地周密地来阐述这个问题,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周全的解释。详细地周密地来阐述散文可不可以虚构的问题,可以从真实的人和事、虚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虚实相结合等形式来论述。

关键词:散文;虚构;真实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56-02

经常有人这样的问:散文可以虚构吗?这个问题,答案应该是确切的。不同的人给的答案也是不同的,但务必是真实的人和事。而我却认为,抽象地说散文可不可以虚构,是把散文简化的说,不能全面地说明问题的所在,应该详细地周密地来阐述这个问题,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周全的解释。此外,论述这个问题,仅凭主观的想象和个人的意志是不够的,应该从以前的优秀散文来论述,得出使人信服的结论。从过去的实践来看,散文虚实的问题,我认为大致上可以从以下形式分析。

一、真实的人和事

散文写作中有真实的情节是常见的现象。这种文章主要以悼挽、纪念或回忆为主。例如,好多回忆老一辈革命家及革命先驱的散文都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它们写的都是真实的人和事,这里面不仅仅是一些重大的事件不能够虚构,连细节部分也是不可以虚构的。例如,带有强烈抒彩的散文《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是邵华、毛岸青共同写的,文章写的是关于和的事迹,内容一定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还有陶斯亮的散文《回忆陶铸》,里面的故事内容,也是真实的,是不能虚构的。还有方纪所写的《挥手之间》,写的是历史事件,以同志由延安去重庆谈判为主,从基本内容到具体细节都一定是真实的。总之,写真实的事和人的散文,情节都是不能虚构的,虚构的话就会失去真实的意义了。还有那些描写古迹名胜的,也应该是写实。如描写北京的八达岭或故宫的景物,就必须如实描写,不要编造,更不要瞎写,否则就会遭到人们的指责。再如,描写承德避暑山庄,弥福寿庙顶上有八条金龙,如果写散文的时候写了六条或七条,那肯定不行了,这就是和事实不相符了。你要是写杜甫的草堂,现在那是祠堂用砖瓦修成的,你就不能把它写成茅草屋了。因为传说本身的缺少真实性,尤其是神话,它本身就是人们虚构的。上面所说的这些真实的人真实的故事的散文,在剪裁材料时,就要进行艺术构思。写有关真人真事的散文时,关键的是选择那些典型的材料。即便是细节,能够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性格,也能够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理所当然不能编造。

二、虚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这也是现存的散文的一种形式。散文的题材具有广泛性,不仅表现在写文学古迹名胜与历史方面,也要能反映出实际生活,在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时候就可能有虚构的成分。即使是虚构的,它也要和生活实际相符合,也要表达一些真情实感。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要符合生活的实际情况,有真情实感在里面,也不等于是真实的人和事。小说也讲求真实性,但都不是真实的。有的刚开始学写作的人,他们把所有的散文都认为必须是真实的人和事了,所以题材难免有些狭隘了,就感觉没什么可写的了,写起文章来也放不开了,它们应该打开这个限制。1981年第2期的《人民文学》是女作家的专辑,其中有一篇《海》的散文,是位女性作者名叫马继红写的。我曾经看过几篇她写的散文,文笔很不错,都表达出了真情实感。这篇散文写法上采用第一人称,开篇就写到:“我喜欢海,倒不是因为我姓海,因为我从小听着海涛的摇篮曲长大。”这个“我”,不是作者,而是海洋学校叫“海洋”的男生,他的未婚妻叫丹丹。这个男孩曾和黎世民有过过结,后来海洋到海洋学院读书,毕业时还要考研究生,黎世民是海洋学专家,恰巧他评审海洋的研究生论文,更巧的是他的孙子也报考该校的研究生。黎世民根据论文的水平,把海洋给录取了,而没有录取自己的孙子。在这篇散文里,显然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不是真的人和事。可它毕竟是一篇散文,不是小说,它的重点不是写人物形象,主要目的是表达作者钦佩和自责的感情。对于这一篇散文我要有很多话要说的,不是具体去分析它的人物与思想,只是在表明它是虚构的。我们也可以举出虚构情节和人物的散文例子,例如杨朔的散文《雪浪花》,也有虚构的成分。老作家马加曾经写一篇回忆杨朔的文章,其中写到杨朔曾经在北戴河疗养,经常去看海,在观海过程中杨朔构思了这篇文章。里面的老泰山就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仍然写得非常逼真形象。不仅现在有这种情况,古代散文中也有。例如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那里面的人和事就是虚构出来的。还有《五柳先生》,看起来是陶渊明在写自己,可是五柳先生这个人物却是根本不存在的。鲁迅写的《一件小事》,现在大家都把它当作小说来看,其实也可以被视为一篇散文的速写,因为它也是虚构的。

三、把虚实相结合

这样的文章不少。它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以实为主,虚实相结合;一种是以虚为主,虚实结合。其中何为所写的《第二次考试》,就是一个典型的以虚为主的散文。这篇文章写的故事是被改编过的。实际情况是,一九五六年上海合唱团招新成员,有一位女青年在杨树浦抢救火灾时伤了嗓子,她由沪东灾区赶了很远的路到沪西参加考试,虽然没发挥好,但最后她还是被录取了。因为作者的家人也参加了考试,他是听家里人讲的。女青年的名字实际不是散文里写的“陈伊玲”,“苏林”教授也是被作者加进去的人物。女青年的穿着形象,是根据作者在医院,认识的实习医生形象模仿的。从这个角度看,这篇文章所写的杨树浦灾区是真实的,其他故事情节及人物都是虚构的。鲁迅曾经说过,他写小说“人物的形象往往嘴在上海,脸在天津,衣服在河北,是一个拼起来的角色”。看起来,写散文也需要拼凑的。还有另一类型散文,例如山水游记,写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都是真实的,但其中的人物可以是虚构的,有时虽然里面的人物活动不多,但是加进了人物,就给散文增添了生气。这类型的散文,也是虚实结合,但却是以实为主的。这样的散文,如果写好了就非常有真实感,因为里面是有真实的事为背景的。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下一篇:教学与考核方式创新对提高学生积极性意义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