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伦理问题

时间:2022-10-08 01:36:15

试论网络伦理问题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互联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和思考。网络的伦理问题不仅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层面,也涉及到网络的层面。本文从我国网络伦理问题的发展现状出发,对网络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网络 伦理 问题

一、出现网络伦理问题的原因

1.1 人的自然属性是网络失范现象的基础原因

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类直接是自然本质”。“无论人类的或动物的,在生理上首先要依靠有机的自苫界来生活,饮食男女等等也是真正的人类的机能”。在这里,马克思把人还原为自然,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种自然生物。人的这种自然性是人性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理条件和物质基础,是人性形成的要素和前提。如果没有它,人性就无从产生,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从而也就无从谈起人的其他特性。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作了明确的肯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所以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人为了生活,首先就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本身。这里的“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应理解为时时都在起作用的东西。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人们之所以必须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用一定的形式来进行,是受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制约的。人们的肉体组织的需要,这种天赋的、纯粹自然的本能,是推动人们发生社会关系,进而从事实践活动的原动力。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本能的特性。例如,人饿了要吃食物,冷了要穿衣服,遇到危险时要躲避或者反抗,发育成熟了要寻觅配偶。这些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天生的本能特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合,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具有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意识和传统,以指导或控制自己的行为。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人们对这样的标准有努力达成的期望。人具有自然属性是网络失范现象的基础原因,这些自然属性在社会生活中是要受到法律或者道德的制约,如人遇到危险可以反抗,但不能因为有危险就把可能对你产生危害的人先行消灭,饿了吃食物,但人要分场合、时间,不能想吃就吃。总之,人的自然属性天生就是反道德,反规范的,它是网络失范现象的基础原因。

1.2 社会压力大是网络失范现象的主观原因

当前社会人们工作压力十分大,每个人为了生存和发展都拼命地工作、学习,就连小学生,一天到晚都没有玩的时间,可怜的孩子!当然,在哀叹孩子可怜的同时,成人就更加可怜了,为了家庭、为了孩子我们又何尝有休息的机会,等孩子大了,还有为他们的工作、婚姻忙碌,还要为他们的下一代忙碌,一直到死,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同时,中国的传统道德对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有严格的礼制规定,人们被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个人的欲望和情感较难得到满足。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发泄的环境,释放自己的压力。在这种环境下,当网络出现后,我们才可能尽情地放纵自己,放松自己。也就是说,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找回自己,放松生活的机会,真的很高兴,我们拥有了网络。

1.3 网络伦理问题是现实社会问题的又一反映,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缩影。网络空间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有着众多的差异,但是,网络空间与现实的社会不是截然对立的,恰恰相反,网络上的空间正是从现实社会分化而来,是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体通过网络创造的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坐在计算机终端后面的仍然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因此,凡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遇到的和即将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伦理问题、道德矛盾,在网络空间统统都会存在,并会受到网络虚拟化、数字化特点的影响,通过电子信息的方式得以放大,从而成为现行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乃至法律都难以调节与控制的难题。目前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和腐朽思想也涌进中国,封建主义的残余也沉渣泛起。社会上有一部分人把金钱作为追求的最大目标,把是否能发财作为一个人价值的体现,更有甚者党和政府中的一些贪官污吏千方百计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严重冲击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使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社会正义感正在丧失,歹徒满街追杀弱女竟无一人挺身而出;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空壳奶粉”造成的“大头娃”触目惊心;社会道德沦丧,色情成了许多娱乐场所服务的“应有之义”;生活中谎言假话连篇;暴力犯罪活动日益猖獗;因信仰危机而导致精神空虚,迷茫虚无,甚至悲观绝望的大有人在。这些都不可避免地映射到网络上,形成网络伦理问题。

二、如何正确处理我国网络伦理问题

2.1 标识,实名制

中国正在探讨和逐步试行在网络世界实行有限实名,以平衡个人隐私和公众利益与国家利益。“过去对个人隐私的认识有绝对化趋向,但现在不仅中国,全世界都认识到,需要在个人隐私和公众及国家利益间达成平衡,而不是把个人隐私绝对化”。中国正在探讨和尝试在网络世界实行有限实名,也就是后台实名。当一个用户要到博客网站或BBS网站注册账号时,需提交身份证、必要的证件和真实姓名等。而在前台,用户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名称,而不是真实姓名。网民如果没有做危沪公众利益、违法国家法律的事,真实姓名属于隐私。而一旦触犯了法律,隐私将不能在成为隐私,会受到监管。

2.2 自律,网站的自律

网络伦理研究的历史不长。到目前为止,其主要工作表现为将不断出现在电子信息网络中的各种社会问题揭示出来并赋予伦理意义加以讨论。在一些发达国家,较早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美国华盛顿布鲁克林计算机伦理协会从1992年开始每年都召开关于计算机伦理的年会,美国乔治亚州律师协会计算机法律部设有的网络伦理研究会等。这些机构为网络用户制定了一系列相应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网络行为的各个方面,如电子信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信网络协议,匿名邮件传输协议,这些协议有的制订得相当具体,甚至对字母的大小写、信息长短、主题、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也都有详尽的规定。

2.3 法制建设

各级政府应从保护人们身心健康的角度入手,尽快制定科学严谨的专项法规,严格规范各类网络行为,严格规范网吧和电子阅览室的经营行为和经营内容,对违规者坚决处罚直至取缔。要用法律手段制止、处罚网络犯罪。

参考文献:

[1]赵西方.网络伦理问题对策研究.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4,3.

[2]吕本修.试论网络道德规范的建构.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周玲.关于网络伦理的思考.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5.

上一篇:教学案例:从实践走向研究 下一篇:习题因“图”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