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企业存货管理问题

时间:2022-05-18 08:03:32

试论企业存货管理问题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与企业存货管理之间的关系,整合了存货管理的各种方法,提出了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存货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71-02

一、研究企业存货管理的重要意义

所谓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仍然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或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要消耗的材料、物料等,它是反映企业流动资金运作情况的晴雨表。存货管理就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存货的信息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决策分析,最后进行有效控制,达到存货管理的最终目的提高经济效益。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库存量过大产生的问题是:增加包括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管理人员工资在内的各项开支,增加仓库面积,从而提高了产品成本,侵蚀企业利润;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造成资金呆滞,既加重了货款利息等负担,又会影响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收益;造成产成品和原材料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造成企业资源的大量闲置,影响其合理配置和优化;掩盖了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库存量过小所产生的问题是:造成服务水平的下降,影响销售利润和企业信誉;造成生产系统原材料或其他物料供应不足,影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使订货间隔期缩短,订货次数增加,使订货成本提高;影响生产过程的均衡性和装配时的成套性。

因此,企业需要开展存货管理的研究,进行存货管理就是尽力在各种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研究存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存货管理维系企业正常的生产和销售。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要想促使企业在市场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就要有企业生产或者销售所需要的足够物资作为保障,良好的企业存货管理就为这一需要提供了可能以及保障,减少了企业因缺少物资而缩短生产等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2.存货管理提供的各类报表和分析,为企业的各项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只有在进行科学合理决策的前提下进行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企业的存货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记载和保存的各种报表以及数据分析成为企业决策中的重要依据,确保企业决策的正确性。

3.存货管理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存货作为一种重要的流动资产,在企业耗用等资产的库存、加工以及原料分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的存货管理不仅可以让企业的生产在一个良性状态下循环,而且对于企业在适应市场环境的基础上保持长足发展的境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据对一些企业现实状况的了解,存货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管理,存货的收入、发出、结存缺乏真实记录。企业的存货管理制度不完善,或即使有制度,但执行不力,使得制度形同虚设。由于企业领导对于存货管理不够重视,相关的管理人员很多时候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材料领用记录,生产成本及费用的归集、结转的记录人为因素较多,尤其在工程项目核算上更显现其弊端。原辅材料已经领用消耗,而实际上并未相应结转成本;原辅材料并未领用消耗,而实际上已经结转了成本;购入的材料已经领用消耗,购货发票未到,期末又没有按规定暂估入库,造成资产负债表期末存货记录减少甚至出现红字余额。

2.企业存货非正常增加。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进行生产就必须有存货,如何对生产过程进行合理的安排,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存货数量。很多企业生产过程工序设计不合理,不仅在运输等方面加大了负担和成本,生产效率也因此受到影响,导致存货不正常增加。很多企业生产的工序产能单一,与后续工序的生产能力不能很好的匹配,产量逐渐增加之后,直接的后果就是半成品的存货增加。

3.流动资金占用额高。因库存量大,导致流动资金占用额高,有的企业存货储备要占到流动资金总额的很大比例,给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困难。

4.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缺乏,存货管理的技术手段落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致使其在对库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习惯于单纯凭借主观经验,而不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存货进行定性与定量控制。技术手段落后造成存货的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公司相关部门及其上、下游公司。公司内部仅仅建立了以统计核算为目的的小型数据库系统,严重时甚至会误导公司的采购与生产活动,造成存货的脱销或者积压。

5.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市场需求变化加快。近年来,国内生产性价格指数(PPI)居高不下,物价上升的压力持续存在,原材料供应日趋紧张,能源、运输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企业为了降低缺货风险,不得不增加存货的安全库存量,并选择合适的存货计价方法,避免物价变动产生的风险。市场需求变化加剧,也会增加企业存货管理的难度,企业常因销售预测不准,造成已被淘汰的产品以及相关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大量积压。

三、加强和完善企业存货管理途径的探究

1.企业管理层要提高对企业存货的管理意识。企业管理层的意识与决策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走向,对企业存货管理的重视程度也决定着存货管理的质量。企业管理层必须要重视企业存货的有序化管理,去除其随意性。上至决策者,下至每一个员工,都要加强培训与学习,摆脱传统的库存管理思想的束缚,在进行市场化改革,参与市场竞争的今天,经营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要普及存货管理知识,举办存货管理培训活动,特别要加强高层和中层的管理意识。

2.要健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在加强和完善存货管理的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存货占用企业的资金量大,品种繁多,实物量较大,因而容易产生隐患损失、计价混乱、账实不符等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对存货的监控,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操作性强的控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做好岗位分工控制。通过明确规定存货业务的具体要求和工作权限以及存货业务流程的制定等,使得存货管理人员明白岗位责任、权限,从而使得存货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专人管理。

其次,要根据企业的存货现状以及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改革和创新企业现存的相关的企业存货管理制度和政策,保证企业的存货管理不仅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适应市场和时展的要求。

最后,要加强内部激励机制,增强监督检查力度。在存货管理中对于表现优异的员工要给予嘉奖和鼓励,从而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定期检查存货相关岗位和人员的设置情况、盘点情况以及规范化情况,从而加强监督,保证企业在更低的成本下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要加强库房投入和存货管理人员的管理。存货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存货管理的质量。加强存货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是企业的必要工作,存货管理人员责任心加强,才能有效的对库房进行管理。不定时巡查,做好出入库明细,既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库房的问题和隐患,又能使库房存货的数量和质量一目了然。另外,企业还要对库房设施适当的投入。如防护网、通风设施、干燥设施、库房场地等,保障各类库房设备正常运转,不仅能提高库房存货的安全,还能防止一些不必要的存货损失。

4.要加强审计工作,严格按照计划进行采购。在采购之前必须要填写用料申请单,通过审查后生成采购单,采购部门再进行采购。审查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检查企业当年度的生产计划,该采购是否超额,二是把申请单与上年同期情况进行对照,是否存在超额生产的可能;三是与市场调研材料进行比对,分析市场需求,确定材料的订购量。四是要不断发掘物资管理能力,如果生产中不需要的物质及时找厂家联系退货,而对于稀缺资源的储备,则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确保资源的稳步供应。

5.发挥行业组织市场调节机制功能。在企业间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发挥行业组织市场调节机制功能,避免出现行业性的生产过剩问题。行业组织要站在整个市场统一的高度,整合各种行业和市场信息,为企业生产企业提供行业产品和生产能力等信息,为企业生产提供指导和协调,避免库存积压的问题。

6.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电算化管理。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进步的今天,仅靠传统模式上的存货管理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和社会的要求,根据企业的存货管理现状建立适宜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必备措施之一。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了解企业各环节的存货信息,建立涵盖采购系统、生产系统、财务系统、销售系统等集成化的高效运作信息系统,提高存货管理的运作效率,同时,通过培训和引导及自我学习等形式配备专门的存货电算化管理人员,及时优化存货的管理系统和结构,实现存货信息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共享性,从而督促和推动存货管理的科学合理性;依据企业的经营发展政策改革和创新企业员工意见和建议反馈信息系统,多方面地收集有关存货管理的动态信息,在这样的基础上不仅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强烈的使命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存货管理的各项细节,保证存货管理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总之,企业存货管理的好坏已经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成为衡量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标准,加强和完善企业的存货管理制度刻不容缓。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管理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企业的存货管理制度,并根据时展的需要随时创新和完善管理制度,为企业开拓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廷丽.JIT与零库存[J].兰州学刊,2004,(6)

2.耿华.浅谈企业存货的管理[j].现代商业.2008

3.林萍.存货管理.消费期刊,2007(3)

4.李春献,孙晓平.企业存货成本管理的策略分析[j].管理研究,2008(1)

(作者单位:宁波同创强磁材料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192)

(责编:李雪)

上一篇:人力资源成本效益的测度探讨 下一篇:关于普光气田测井监督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