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经历幸福人生

时间:2022-07-28 12:20:37

在阅读中经历幸福人生

摘要:阅读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笔者立足阅读生活的向度,结合日常手记对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观照、审度与践行。提出了“看得见每一个人――用关怀伦理照见阅读生活中的学生”“记得住乡愁――用原乡情怀延续母语根脉”“撒得出野趣――用游戏精神回到阅读的‘百草园’”诸观点,期待教师与学生在阅读中经历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关键词:阅读生活;关怀伦理;原乡情怀;游戏精神

阅读着,生活着。从本质而言,阅读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阅读生活是一种完整的生命过程,思想永远醒着,状态永远鲜活,交织着关怀与感动,熔铸着传统与现代,彰显着智慧与品质。

从阅读生活的视域审视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流弊诸多:技巧演绎,模式叠出,浮华之后是浅薄,热闹之后见躁动,阅读教学的文化品位、智慧光华渐渐流失。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把师生的生命放在中心,从阅读生活的向度再审度,再出发,让生命于书香雅韵中次第展开。

用关怀伦理照见阅读中的学生

阅读生活手记一:执教《蜗牛的奖杯》,寓意在充满思辩的对话中渐渐揭示。课近尾声,理解能力向来偏弱的小诚突然发问:“奖杯应该是金灿灿的,可是,画面上,蜗牛的奖杯为什么是土黄色的,颜色有点暗?”虽然直觉这个问题没多少价值,但依然认可并尊重它的存在,“有意思,为什么奖杯是土黄色的呢?”学生们商讨、纷纷发出了声音,给出了如下理由:①课文里说蜗牛成天背着奖杯,得意洋洋地炫耀嘛,奖杯是金属做的,它天天被蜗牛背在身上,接触空气,就要生锈,颜色当然要变暗了。②是蜗牛的自大害了奖杯。再金光灿灿的奖杯也不能这么成天背着,太阳暴晒,大雨浇淋,自然要失去光泽了。③奖杯原本很喜欢会飞的蜗牛,可是,后来,它感觉蜗牛太自以为是了,觉得和蜗牛在一起做朋友很没意思,心情灰暗,于是,颜色也就变得灰暗了,成了土黄色。④画家有意画成这样,他想通过奖杯颜色的变化来反映蜗牛的悲剧。那一刻,突然明白,阅读生活的美丽在于尊重并倾听儿童的声音,让每一个儿童成就美好的存在。

认真了解学生的需求,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只有珍视学生的真实需要,才可能真正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帮助,让他们有机会站在学科教学、课堂生活的正中央。如果不去考虑并了解学生的需要,这样的教育教学是目中无人的。

将关怀伦理的哲学迁移到阅读教学实践中,旨在引导教师用与儿童真实相遇的生命哲学对教学进行品格定位、价值省察与细节关注,从而寻找到适切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路径。

关怀伦理,启示教师用“陌生人”的理智视角来关照学生 长期的教学,容易使教师对学生积淀出某种“看法”,且会沿着特定“看法”去看待学生。教师应该回到每一次与学生相遇的事实本身,用“陌生人”的眼光看学生,看清儿童世界的多样可能,这是儿童语文阅读教学公平的内在诉求。“陌生人”的视角并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教学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视域、情感、氛围,自然而然地贯穿于教育教学中,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关怀伦理,启示教师要始终如一坚持学生本位的高质参照 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深入对话的过程。我们应立足在学生的经验世界,并以此为教育参照,这样才能有效抵制教学中的成人镜像,发现学生需要什么,虽然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许会流于琐碎甚至零散,但这正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儿童的原因,这也恰是最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起点,允许它进入教学,意味着教学过程将成为凝聚着真实的对话与交流、交织着理解与感动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阅读状态,调整教学流程,寻找适切的阅读生长点。应以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为教育意趣,以情悟情,以心契心。这种关怀才足够真诚。

关怀伦理,启示教师为学生阅读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敞开道路 教师应该努力建立儿童本位的科研观,认真琢磨、反思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具体阅读实践。通过事实基础,彻底了解学生的状态,真实触摸他们的学习心路。比如,我们可以经常开展聚焦于阅读实践课的“细节研究”与针对个别学生的“教研活动”,我们应该用一个师者的美丽情怀与丰沛智慧建构完满的精神生活,提升其阅读品质、生命价值。这是一种深度的关怀。

关怀伦理的终极指向是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看得见每一个人,这种看得见不仅仅是指看得见学生自然呈现的外在表情、学习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看得见他们灵魂与思想深处的模样。

用原乡情怀延续母语根脉

阅读生活手记二:一则触目的新闻: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情节被“恶搞”――宝黛初会是宝玉“性骚扰”,黛玉成了“二奶”,宝钗又有了外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叹被篡改――“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面对经典文化遭受的肆意解构与蓄意败坏,众多学子却广为传诵,奉为“潮流”。“蒹荚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雉鸠,在河之洲”……抚摸这些远古的诗句,除了对美的感动,内心隐痛:它正渐渐远去!台湾资深学者李敖说:“中文是一个活的语言。”这语言有交错的目光,有感情的余温,有流淌的血液,有亡灵的经验,有民族的精髓。

“原乡”是指一个宗系之本乡。换言之,原乡是指祖先未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借用原乡的意蕴观照我们的母语,这是世界上最有原乡意象的语种。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有着纵横五千年的渊源宗系,汉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信息容纳其中。汉语文字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具有可充分挖掘的自身优势,并在大数据时代凸现出历久弥新的文化光辉、现实意义。

然而,在走向现代化乃至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的母语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果千年传承的薪火文明一旦失落,人类社会无疑回到了“蛮荒”时代。请让我们记得住乡愁,用原乡情怀去延续母语的根脉吧!

记得住乡愁意味着阅读教学要拒绝古典之殇 中央电视台《看见》节目主编王开岭先生说:“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失。”作为在母语中浸润的华夏子孙,难道不应该为古典之殇而深刻省察吗?古典作品,有种子的能量!是我们民族共同的根,母语教育的衰落将带来中华文化生存状态的日渐逼仄,带来民族精神的逐渐失落。这是有志于母语教育的人所不愿看到的。

于是,我们领着学生走上了打通五感的复苏之旅。钱钟书先生在《通感》里说,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不分界限。借助媒介,开设“古典文学书影”课,通过赏析影视古典名著,让学生看得见古典文学的体态神韵,引发阅读古典文学的向往之情;设计“打捞一轮千年明月”为主题的微课研讨、微博故事会、微型吟诵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听见古典文学的声韵节奏;组织“小小易中天”“小小于丹”等论坛活动,让学生联系当今的大数据时代来解构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经由讲述、争讨、思辩,学生开始多维度触摸古典文学的气息,闻见了古典文学的芬芳优雅,感受着古典文字郁郁葱葱的生命活力。我们坚信,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他们的生命将因此熔铸出某种深度,涵养出广阔的心胸和优良的美德。

记得住乡愁意味着阅读教学要回归文化命脉 语文是在文化的土壤中生长的,是滋养每一个儿童精神世界的丰沛源流,是用语言为基石和载体编制的文化。如何才能让儿童经由母语文化的熏习,涵养出广阔的心胸和优良的美德,视母语为心灵故乡?①浸润濡染。充分利用汉语的文化秉性,借助开拓阅读的疆域,来开拓文化视野。比如建构人文主题文化课程,意象主题文化课程等。②活动为媒。设计一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语文活动。比如朗读、观察等认知性活动,强调的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比如品味、体历、感悟等陶冶性活动,以音乐链接文学作品,以文字诠释美术创作,寻找语言文字的诠释,以山水神韵打开思维,释放灵感。让儿童通过角色置换或扮演,从角色立场展开学习。③融贯综合。儿童的语文素养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关注并尊重个体经验的积累,用主题视野统领教学内容,设计综合性体验活动,敞亮学生的内心。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语文,博大精深,真正适合她的阅读教学既需要“入世”的锋芒,又需要“出世”的境界,其终点皈依是雕塑师生的灵魂,而不只是认知文本。

用游戏精神回到阅读的“百草园”

阅读生活手记三:2014年开春,许久未雪的江南竟然雪花漫舞。因为雪,阅读课堂的门窗推开了。百草园里,有了一群仰着脸迎接雪之吻的孩子,他们追着雪跑,追着天空跑。这一天的阅读作业就一个字“雪”,没有任何技巧策略的提示,没有任何文体的限制。创意纷呈。有孩子合作了绘本版《流浪雪》,图文并茂,意蕴深长――“我在百草园遇见了雪,它正流浪,我问它为什么来,它说为了一朵开在春天的玫瑰。”有孩子用小诗的形式表达着一种儿童的直观哲学:“雪,是天上的时间,当它回到大地,就会成为河流的一部分。”;有孩子搜集并摘录了名著、诗词中与雪相关的语句;有孩子研究了雪的形成撰写了一段类似科学小品文风格的文字;最有趣的是,一个孩子练习纸的一角湿漉漉,他这样写道:“老师,我想把雪留在这张纸上,它还是走了。但毕竟,它真的来过。”雪,感动童年的梦想!

现代儿童理论认为“儿童的时代应该是游戏的时代”,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过程,演绎着儿童生命与成长。

且让游戏精神带着教师与学生一起回到阅读的“百草园”吧!这座园子有美好的关注视界:①关注“他要”的儿童本位。即从“他要”的角度出发,而不是“我要”。根据儿童的学习需要,确立学习主题。②关注游戏内涵:以活动、游戏为主设计课程,彰显游戏精神的内涵特质,倡导学生在游戏中,在实践中,在思考中积极探究与成长。③关注综合体验:以专题方式组织跨学科的知识,以合作方式组织多样阅读体验活动。例如,主题性阅读《看见月亮》从文学层面,艺术层面来渗透关于月亮的文化。精心编制包括古诗、儿歌、现代诗、散文等文体的文学读本;精心设计与“月亮”意象契合的古筝名曲赏析与演奏、名家画作与模拟,这些集中体现在“看见月亮”教学时多媒体展示的音诗画中。④关注丰富性选择:不侧重学得最终结果,而在于是否完整地参与了,整个阅读过程就是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过程,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机会,体验立体饱满的阅读生活。

当阅读生活指向教育教学,它的神圣就在于,尊重“儿童是未成熟的正在成长中的人”,欣赏人类“最古老的、诗意的、神秘的、史诗般的游戏即工作的生活。”当阅读成为生活,教师就是真老师,学生就是真学生,彼此牵手,自由呼吸,追寻着精神的“本土家园”“灵魂故居”,生命将拥有幸福完整的过程。

上一篇:发现阅读的魅力 下一篇:让思考深度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