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0 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时间:2022-07-28 12:11:45

2008~2010 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及病原菌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和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近3年53 452例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53 452住院患者中有88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65%,医院感染部位前三位为上呼吸道297例,占33.67%,下呼吸道138例,占15.65%,手术切口135例,占15.31%;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174株数,占64.93%,革兰阳性球菌48株数,占17.91%,真菌46株数,占17.16%。结论:三级综合医院已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控制医院感染;本院今后要针对性地做好抗菌药物管理,改善住院环境。

[关键词] 医院感染;情况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7(b)-142-03

The 2008-2010 inpatient hospital infection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QIAO Jianhua

Department of Medical Services, Guidong People's Hospital of Wuzhou 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Wuzhou 543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atient's hospital infects attack rate and pathogen situation in hospital. Methods: Adopted the prospect investigate and reviews investigate method, surveyed 53 452 impatients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of our institute. Results: In 53 452 patients there had 882 people took place hospital infect, infection rate 1.65%, department who infects hospital location the top three account for 33.67% for 297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 hospital, 138 lower respiratory tracts account for 15.65%, 135 operation notches account for 15.31%; hospital infect leather blue negative bacillus 174 number of trees account for 64.93% in pathogen, leather blue positive coccus 48 number of trees account for 17.91%, the number of trees of fungi46 accounts for 17.16%. Conclusion: The tertiary general hospital has already made sure the standardized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control hospital infects; Our academy will manage antibacterial medicine well pointedly in the future, will improve hospit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Hospital infection;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Analysis

医院感染会造成院内传播甚至在社会上流行,它既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的生命,也对社会造成重大的安全影响,因此医院感染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医疗管理机构和医务人员的重视。为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工作,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现将本院2008~2010年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全院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全部出院的53 452 份病历为调查对象。

1.2 监测方法

前瞻性调查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 即对全院住院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进行连续全面综合性监测, 通过及时收集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汇总资料, 对医院感染率、科室、部位进行统计分析。为保证准确,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复查临床医生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并查阅病历,定期到病案室查漏报病例。

1.3 诊断标准

按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1.4 统计学方法

各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用EXCEL统计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感染率和感染部位

3年总共调查病历53 452份,发生医院感染882例, 感染率为1.65%。各科感染率以儿科、神经外科和呼吸科较高。医院感染部位前三位为上呼吸道感染,占感染总数的33.67%,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占15.65% ,术后伤口感染,占15.31%。见表1、2、3。

2.2 病原菌

882例医院感染中,送检629份,送检率为71.32%,检出病原菌268株, 检出阳性率为42.61%,其中G-菌64.93%,真菌17.16%,G+17.91%。主要病原菌分布见表4。

3 讨论

以上资料分析得出,本院3年的医院感染率为1.61%, 低于国内医院感染水平[1-2],与前3年本院的统计数据相比变化不大[3],说明随着医院管理年工作的开展,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被强制性地要求与实行,三级综合医院的感染控制已步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即使随着每年患者的不断增加,医院感染率并没有随之上升,控制措施还是好的。但医院感染率过低也存在较多漏报的可能,检查发现个别科室季度漏报高者达50%,表明加强监督,及时报告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统计信息。

医院感染率较高的科室有儿科、神经外科、呼吸科, 与前3年本院的统计数据相比变化也不大[3]。本院儿科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原因是患儿多,经常走道也加满病床住上患儿,住院环境拥挤,且陪护、探视人员多来自农村,卫生意识差,加上婴幼儿抵抗力低,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目前,在新住院大楼建成前,儿科的住院条件难有根本性改观,要做好的重点工作就是认真规范地搞好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定,特别是做好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加强病区的环境监测,加强对陪护、探视人员的卫生知识教育,防止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神经外科脑外伤和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多,因多有意识障碍需长期卧床,住院时间长,进食困难、呛咳、痰、血和呕吐物易误吸难排出,较多患者接受侵入性操作或手术,破坏机体的正常屏障,而且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机体防御抗病能力下降,较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治疗等多种因素容易引起医院感染发生。本院呼吸科患者多为老年人,同时合并各种基础疾病,生理防御和免疫功能降低,部分患者需气管切开插管、留置导尿管、胸穿等侵入性治疗,加上抗生素使用时间较长,无疑增加感染机会。

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多,与文献资料的报道相符[4]。本院手术切口的感染率较高,超过有关文献报道[4-5],分析原因主要与住院环境过于拥挤、腹部手术易污染、抗生素使用起点高,用时长等因素有关,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强无菌操作,保障消毒质量,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国内外不少文章报道,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不改变目前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甚至可以预期将来会出现抗菌药物治疗危机[6]。从本院的统计资料看,医院感染的病原菌G-菌占64.93%,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为多,与临床大量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多、起点高、时间长有关。而真菌的增长较快,与文献的报道相符[1,4]。今后医院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出台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自己相应的抗菌药物使用实施方案,以提高有针对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水平,这是预防和控制内源性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159所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1):12-16.

[2]赵霞.2003-2006 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088-1090.

[3]乔建华,梁勇,叶继英.2005~2007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0,20(1):26-27.

[4]嵇菊珍,蒋梅英.5167例医院感染临床资料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10,20(1):28-30.

[5]董建元,夏玉珍,戚庆辉,等.2002-2009年医院感染病例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1,21(4):651-652.

[6]朱莉娜,洪燕英,席梅.抗生素使用与细菌耐药性关系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14.

(收稿日期:2011-06-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中心药房用纸塑药袋代替药杯的利弊 下一篇:社区高血压控制率低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