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7-27 10:36:24

小议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与发展、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面临了许多挑战,如何才能理性地解决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入手作一些浅显的分析,并提出了简单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体制改革 产权 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力量,为我国的经济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国有企业战略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由于产权等问题没有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呈现出了效率低下等问题。

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一)产权不明晰。

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会导致“所有者缺位”。在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全国人民,这便导致固有企业的产权所有人众多且分散,实际上无法履行归其所有的那一部分财产的所有权。因此,每位公民都不可能直接成为所有者主体。于是国家代表全体公民行使财产的所有权,但是政府不是法人,因此,国有企业就变成抽象意义上的全民所有,从而造成所有权意义上的虚置,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就无人真正关心。国有企业逐级委托到各政府部门之手,除了初始委托人和最终人之外,每位链中人都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委托人又是人,而他们的利益目标又往往不一致,这就容易造成各环节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同时导致委托人监督不力,约束淡化,经营者可以无视所有者和投资者的权益,形成"所有者缺位"。

此外,产权不明晰还导致国有企业在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上存在问题。首先,在国有产权下,权力的行使人(同企管理者)是由国家所选择委派的,因而他对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最后成果的分配都小具有充分的权力,这就使得他对经济绩效和其他成员的激励减轻。其次,由于人的机会主义动机,政府缺乏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的动力以及政府和企业对信息掌握的不对称性,再加之滞后的市场不能提供有效的外部治理手段,容易给国企的经营者以可乘之机,挥霍、贪污或侵占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浪费和流失。第三,国有企业人的收入分配缺乏明确的合同规范和测量标准,政府没有一个规范的、市场化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们所获得的薪水和奖金不分,这就无法分清他们的报酬与企业经营业绩的联系,因而缺乏激励、约束作用。

(二)管理机制不规范。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在其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都存在着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所占比例过多的问题,阻碍了公司产权多元化结构的建立,而缺乏多元股东的产权结构,在形式上虽然是公司,但在实际上仍然是来的经营者。这种"翻牌公司"传统体制的色彩仍占据主调,现代企业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未能形成。因而就很难实现权责明确的科学管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索质有待提高。

(三)人员复杂,难以安置。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国有企业已基本完成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障并轨的工作,并为国企的改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国家及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政策指导企业对闲置人员的安置,一些弱势群体如退休人员、进人再就业中心的保老人员、扶中人员,下放人员、遗属等仍然滞留在企业,不仅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而且也为企业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困难。

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经理人激励制度。

由于产权不明晰,国企经理人在本质上仅是代管人,相对于非国有企业的所有人而言,国企经理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努力程度不高,“59岁”或“55岁”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国企经理人由政府委派,对政府负责,因而自力有限,也不利于激励经理人,影响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的关键是,没有形成一个“足够和持续的动力去追求企业发展的更高目标”。现实的问题是,国企经理人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奖金水平也不高,其实际收入相当部分来自于在职消费,而当其不在任以后,该部分收益将被取消(如公车、出差待遇、交际费用、私用公报,以及社会地位等)。因此,相当部分国企经理人存在着在职内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特别是为未来收益奠定基础而以各种形式将公司资产转为私人财产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承认国企经理人劳动贡献的特殊性和经营能力作为“人力资本”的专有性。在收益分配上,应肯定经理人与企业一般员工收入差距的合理性。

(二)创新管理机制。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需要管理的创新,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在经营层次上的扩展。国有企业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方面却显得十分不足,部分企业的管理方法只停留于简单的实物管理,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管理方法诸如线性规划、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库存管理等急需应用到我们的国企中。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需把现代管理技术与国有企业的现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管理方法创新,以科学化和制度化确立国有企业的管理优势。

(三)解决好人员安置问题。

国家在制定相应的改制政策时,可以将这些滞留在企业中的弱势群体与企业相剥离,即有支付这些人员安置费能力的国有企业,可以带着企业本身的预留费用或资产交给劳动部门,由劳动部门统一管理,与改制企业脱离关系;没有支付这些人员安置费用能力的国有企业由劳动部门无偿接收上述人员。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招商引资方面存在的困难。

(作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铁路局客运处工程师)

上一篇: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模式探析 下一篇:查账征收与税务稽查中核定征收的运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