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哈萨克族伊斯兰教信仰中的原始信仰遗迹

时间:2022-07-27 09:49:58

作者简介:努尔加那提·拉扎提(1984-5),男,哈萨克族,新疆阿勒泰福海县,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

摘要:哈萨克族是我国具有久远历史的古老民族之一,我国西北部和中亚是东方亚洲文化和西方欧洲文化的荟萃之地,这样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为哈萨克族接受来自其他地区民族的宗教文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中以伊斯兰教为主,但萨满教信仰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至今日常生活中仍保留有较多遗俗。

关键词:哈萨克族;伊斯兰教;萨满信仰;原始信仰

一、哈萨克族分布位置与族源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从族源上看,哈萨克族是由部分欧罗巴人种的地中海类型、印欧类型等(约40%)和蒙古人种的西伯利亚类型(约50%)构成,属于混血民族。现今的哈萨克人是由塞人、乌孙、匈奴、康居、阿兰(奄蔡)、克烈、乃蛮、钦察、杜拉特、葛逻禄、札刺亦尔、私吉刺特、阿尔根、阿里钦等古代游牧部落和部族经过长期征战、交往而逐步融合成的。

二、哈萨克族伊斯兰教信仰与原始,萨满教的相互融合

哈萨克族有着丰富的原始信仰,但总的看来,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构成了其原始崇拜体系的主体内容,并成为其民族精神的起点。人类与动物世界分离的根本标志是精神世界的形成,哈萨克族祖先在其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在同大自然相处和斗争的过程中,也有了自己的种种迷惘与崇拜,有了巫术与生产生活的仪式,并逐步拥有了自我意识.

自然崇拜是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伴随着早期人类最初的自觉而产生的一种原始仰。它实际上是将支配早期人类生活的自然力和自然物人格化,变成超自然的神灵,作为崇拜对象。在哈萨克族成长的漫长历史时期,雪山、草地、河流、戈壁、大漠、森林以及繁衍在其间的动植物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他们更加懂得珍惜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由此而产生的对自然的崇拜就格外强烈。哈萨克人的自然崇拜主要有苍天崇拜、水火崇拜和动植物崇拜等。在长期的演化中,哈萨克族灵魂崇拜中的祖灵崇拜与祖先崇拜合而为一,继续存在于本民族原始崇拜的主流内容中,其余内容则转化为鬼魂崇拜而步入民间,走上了另外的发展道路。这就形成了哈萨克民族崇拜中的鬼系统,比如“精”、“阿勒巴斯特”和“撒旦”等。

有了灵魂崇拜也就自然发展出祖先崇拜,哈萨克人认为人去世后灵魂不灭,离开躯体而独立存在,因此人要对祖先负一定的责任,而祖先的灵魂也将保护自己。综上所述,自然崇拜、灵魂崇拜与祖先崇拜是哈萨克族原始崇拜的三大基本内容。先民在历史上曾信奉过萨满教、景教、佛教等,直到8世纪后伊斯兰教逐渐传入哈萨克族部落。在皈依伊斯兰教的同时,哈萨克人也大量保留了原始宗教的遗俗,特别是萨满教。构成了其原始崇拜的基本体系,也成为其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起点。但是原始崇拜是存在于乡民社会中的信仰,它受到多数农牧民的支持,因为这种民间信仰与农牧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常被用来解决农牧民所遇到的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它无须深奥的理论,也没有完整的经典和系统,仪式也表现为非聚集性礼拜。原始崇拜代表着一种农牧民的丰富的文化史,这种文化史的过程与政治史为主线的历史进程有别:无论占统治地位的“大传统”文化有何变化,它的根总是在民间社会,即占大多数的农牧民中,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一种重实践和操作的民间信仰文化。同时,它又是哈萨克族与宗教文化演变的历史积淀,因此自古以来生生不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从伊斯兰教自身的特色看,伊斯兰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本身就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在它传入不同地区和民族中时,能够根据各民族所处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传统的意识形态而调整自己,增加自己的适应性,从而在当时当地整个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之中获得立足之地,为当地的民族所接受。在以上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哈萨克族皈依了伊斯兰教,并且在它的影响下使本民族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伊斯兰化,但是它并未完全放弃自己原来的信仰,而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一方面伊斯兰教吸收了萨满教的某些成份,而萨满教为了得以延续也吸收了伊斯兰教的一些因素。在他们的生活中,萨满教的仪式、礼俗和伊斯兰教的仪礼相间存在,丰富了其宗教生活。笔者认为,哈萨克族对禁忌的禳解主要是其萨满教遗俗的表现。

三、哈萨克族伊斯兰教信仰中的原始,萨满遗迹表现

(一)哈萨克人还佩戴一类护身符———“Tumar”(哈语),这是由毛拉依据求符者个人情况特别为其制作的。毛拉事先将经文写在一张纸上,其内容多是祛除灾祸、保佑平安。也有个别人为某些特殊事件所求的护身符,比如解脱病魔、达成一定的愿望、出远门,等等。有必要说明的是,作者认为此类护身符正是萨满教与伊斯兰教结合的产物。佩戴护身符是萨满教的遗俗,当时可能是由萨满来念诵符咒,而伊斯兰教传入后,由毛拉来祈符,其内容取自《古兰经》。伊斯兰教规定众信徒是不能佩戴护身符的,否则就是给树立了匹配,而哈萨克人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却也并不矛盾,可见其宗教内容的丰富。

(二)受萨满教拜火习俗的影响,哈萨克族的新娘第一次踏进婆家时,婆婆要往火上浇油,火烧得越旺越好,以示给家里带来好运气。当孩子出生后,父母就用火镰在火石上打火,以打着火时叫出的名字作为这个孩子的名字。当牲畜转场时,要生两堆火,让牲畜从中穿过,并高喊“Alas”(意即清除)以此为牲畜消灾。

(三)伊斯兰教有关丧葬的规定包括:静、速、严、简、禁、宽等内容,其中我要解释的内容是,“静”是指为生命垂危的病人安置一个宁静的环境,避免因嘈杂、哭喊而增加病人的痛苦,而哈萨克族死者安葬后,必须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哈萨克族同样有七日祭、四十日祭和周年祭。一般长寿且威望高的人的周年祭最为隆重,要举行赛马、摔跤等活动。七日祭是在葬礼后的第七天举行,死者亲属牵着图勒阿特,带上祭品(奶疙瘩、油果子、方糖和水果糖等食品)。这次妇女们可以一同前往。在念经和唱挽歌结束后,人们在坟地上要吃祭品。回家以后,家人在死者生前居住的屋里点七盏灯,亲属们都来哀悼,唱挽歌。挽歌的内容因唱者身份而不同,如女儿是这样哀悼去世的父亲:“何等浮华世界,/ 已成过眼云烟。/ 慈父离我走后,/ 悲痛永存人间。”而儿媳妇是这样哀唱的:“歌曲开头颂真主,/ 无尽眼泪自此流。/ 信仰伴随我公公,/ 愿与义人归一处。/ 仁厚长者登程去,/ 可怜堂上人迹无。”历史上,在哈萨克族先民中先后流行过天葬、火葬和土葬等,这些不同的葬礼不仅跟他们的有关,而且与他们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生产方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9至10世纪,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亚和哈萨克斯坦,使当地人民的信仰和传统文化受到重大的影响。但是游牧的生产方式等诸多因素阻碍了他们像定居民族一样的伊斯兰化,哈萨克族因此保留了许多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这些习俗与伊斯兰教的丧葬仪式相结合,成为具有哈萨克族特色的丧葬礼仪。

(四)哈萨克族的主要先民之一乌孙曾以狼为图腾。有史记载,乌孙王昆莫生弃于野,而狼往乳之,单于怪以为神而爱养之,乌孙人由此把狼视为本族的保护神而加以崇拜。这一点也影响了后来的哈萨克人,在他们的观念中狼是神圣的,甚至他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为“狗鸟”。他们把狼髀石或狼牙佩戴在身上用来避邪,并称之为“Ashek”。由于这是很神圣的避邪物,一般佩戴者不能告之他人,也不能轻易拿给别人看。这种用狼骨制的护身符在哈萨克人看来是非常珍贵的,因此该物也就在心理上给人灵验、神圣的感觉。在其他突厥语诸族中,狼同样被看作是神圣之物,如维吾尔族先民也以狼为图腾,现在也有人将狼牙、狼骨当作护身符来佩戴。

(五)哈萨克人生活中有很多语言禁忌,尤其忌讳当着主人的面夸孩子漂亮、聪明,他们认为这样会使孩子受邪眼、邪语之祸,而产生灾病或不顺利。为了防范此类情况,也就产生了另一种护身物———用来防邪眼致厄的石子或珠子。他们将七颗小黑石子缝在一小块白布中,制成三角形,戴在孩子的肩头,或是将珠子戴在胸前(珠子形状似眼睛),这样一来,别人的邪语、邪眼就不会伤及孩子,而是“传给”了石子或珠子。这也就是有些人在受了别人夸赞后,马上会“kozen tasga tisen”或“telen tasga tisen ”(让你的邪眼、邪语都传给石头吧)的原因。我们在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在北亚细亚的阿尔泰语系诸部落中,对木杆和石头的崇拜仍然全盛地存在着。石头,特别是奇形怪状的或者与人或动物的形状相似的石头,成为崇拜的对象,这是因为它们里面住着强有力的精灵。”哈萨克人也认为石头本身具有一种“灵力”,能抵御外界邪恶的力量。他们把形状类似于人眼的石头称为“眼睛石”,并认为其具有很强的避邪功能。在一些地区人们还崇拜天然有孔的石头,在“巴扎尔湖勒村仍保留着对天然有孔石的崇拜,这样的石头放在家里或戴在身上具有避邪的作用” 。当然,伊斯兰教以“认主独一”作为核心信仰,反对偶像崇拜的人为宗教,也会迫使接受它的民族放弃对一些神灵,尤其是偶像神的崇拜。但是,与游牧生活密切联系的一些习俗,如对日、月、星辰崇拜的风俗仍然保留下来了,我们可以从哈萨克族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的诗歌、传说等发现这个民族关于天地崇拜、山水崇拜、星辰崇拜的遗迹。

结语

我国西北部直至中亚的广大地区自古以来也是东西方文化的荟萃之地,古代中国、印度、希腊三大文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世界性宗教都曾在这里汇聚。从哈萨克族本身的族源构成来看,哈萨克族族源具有多样性,从公元前活动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乌孙时代起,到公元15世纪哈萨克汗国建立,古突厥人、葛逻禄人、契丹、克烈等在语言、、甚至种族成分各有差异的古代民族都先后融入哈萨克族中。族源构成成分的多样性不仅使哈萨克文化的发展呈现多样性,而且使这个民族具有了开放性,能包纳不同的文化。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哈萨克人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在保留原有各种信仰的基础上,同时接受伊斯兰教,并且能将各种文化因素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

参考文献:

[1]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2]迪木拉提·奥玛尔.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3]王旭东,周亚成.中国民族村寨调查·哈萨克族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巴扎尔湖勒村[R].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贾合甫·米尔扎汗,阿不都力江·赛依提.哈萨克族[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6.

[5]古力扎提.浅谈哈萨克族萨满教信仰中的禁忌行为_攘解.[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3)

上一篇:中等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下一篇:培训师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