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舞蹈范文

时间:2023-03-14 02:28:20

哈萨克族舞蹈

哈萨克族舞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舞台化哈萨克族舞蹈;原生态哈萨克族舞蹈;关系;动作;时尚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163-01

当代舞台上出现了代表时尚文化的哈萨克族舞蹈,我们应该在保护传统哈萨克族舞蹈的前提下,去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哈萨克族舞蹈。

一、人物形象之典型动作对当代舞台化哈萨克族舞蹈的影响――《初雪》

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人物形象的典型动作对舞蹈作品有极大的影响,2003年由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编导桑都・哈什编排,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表演的作品《初雪》将哈萨克少女的形象塑造得生动可爱。一群哈萨克少女在雪中翩翩起舞,表现了哈萨克族少女在雪中嬉笑与打闹的场景,以及对第一场雪兴奋与喜悦的心情。《初雪》的舞蹈动作非常典型,保留了传统哈萨克族舞蹈的舞蹈动作,例如:①哈萨克族舞蹈里的双手绕腕。不同于以往哈萨克族舞蹈里的单一动作,而是巧妙地运用了队形的变化来展现,舞动时或是站成紧凑的一横排同时切分节奏来做绕弯,或是在一横排大家节奏各异做着双手绕腕的动作。②哈萨克族舞蹈里典型动作胸腰的运用。在舞蹈一开始时,舞蹈演员跪在平台上,配合绕腕的动作下胸腰,在慢板时舞蹈演员站成两斜排,领舞碎步向6点方向退,舞蹈演员双手举过头顶慢慢向后下胸腰。这种队形的变化是传统哈萨克舞蹈里看不见的。③哈萨克族舞蹈舞步的游动路线。在快结束时,舞蹈演员身体呈90度,右手在前、左手在后,脚下快速游动绕一个圆圈,一般情况下哈萨克族舞蹈中的舞步游动就是碎步,用整齐的碎步来进行队形的变化。而在这里,它变成了快速的走动,不时的有人从圈中出来做自己的动作,但是圈一直都在保持,没有被破坏,直到最后还剩3个人。《初雪》是21世纪初期比较典型的哈萨克族舞蹈,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哈萨克族舞蹈中的典型动作,在队形与节奏巧妙的切分上夸张地展现了传统的哈萨克族舞蹈语汇,将“少女”的形象表现得生动可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当代时尚文化剪影――《安详游吟》

随着哈萨克族民间舞蹈逐渐走向舞台,当代舞台上出现了许多代表时尚文化的哈萨克族舞蹈,例如新疆艺术学院2006级学生达布力・黑巴提编排的哈萨克族三人舞蹈《安详游吟》,在保留了哈萨克族传统舞蹈“卡拉角勒哈”的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对动作连接的过程进行了节奏切分,同时融入了Hip-hop(扩胸的元素)的舞蹈动作,打破了传统哈萨克族舞蹈的舞动路线,在流畅的舞蹈过程中加入了舞姿停顿与重新排练,在动作空间的处理上不同于哈萨克族传统舞蹈“卡拉角勒哈”的路线,出现了高、低、跳跃等等现代舞的舞蹈元素。同时,《安详游吟》在音乐、舞美和舞蹈表现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创新与突破,如在音乐上就加入了现今流行的R&P说唱元素。这种时尚的哈萨克族舞蹈作品,使观众眼前一亮,它的创新与突破与80、90后的观众产生共鸣,符合新一代观众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我们应当在保护传统哈萨克族舞蹈的前提下,去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哈萨克族舞蹈。

综上所述,现今能涌现出这么多优秀的哈萨克族舞蹈作品,离不开历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同时也离不开创新。在保留原有哈萨克族经典动作的基础上,加入全新的元素,才使之走向舞台,趋向现代化。舞台化的哈萨克舞蹈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了解哈萨克族舞蹈,但一部分编导因为舞台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哈萨克族舞蹈语汇,而忽略了对原生态哈萨克族舞蹈动作的保留。舞台化哈萨克族舞蹈与原生态哈萨克族舞蹈应该是互相影响、互为观照的,舞台化哈萨克族舞蹈需要不断地从原生态哈萨克族舞蹈中汲取民族的文化营养;而原生态哈萨克族舞蹈也通过舞台化哈萨克族舞蹈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力量,同时忠实地记录着这一时代的变迁。

从当代舞台时尚哈萨克族舞蹈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舞台化哈萨克族舞蹈与原生态哈萨克族舞蹈是血脉相承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1.编导们的创新改变了原有的风格。一部分编导在编排哈萨克舞蹈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创新,缺乏保护传统的意识,改变了原有的哈萨克舞蹈风格;2.远离了哈萨克族的生存环境。随时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哈萨克族人民都远离了草原生活,住起了楼房;3.编导和演员往往不甚了解哈萨克族舞蹈文化,仅凭编舞技术和课堂上学习过有限的哈萨克族舞蹈素材,编创和表演哈萨克族舞蹈。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建立关于原生态哈萨克舞蹈的资料库,有意识地在群众中推广原生态哈萨克族舞蹈的艺术形式,在学习原生态哈萨克舞蹈的基础上去发掘新的知识,不断创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金秋.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族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4).

作者简介:

哈萨克族舞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哈萨克族 舞蹈 艺术魅力 艺术价值

哈萨克族舞蹈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逐渐成为一门具有独立品格和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映,当我们对它的内涵与外形,古貌与新颜加以忖度与审视,会自然地涉及到人类活动的诸多方面。此外,哈萨克族舞蹈所具有的直观性、抒情性、形象性、动态性等,决定了人们对于它的感受方式往往从观其形"入门",通过感知、审美过程而得到情绪的感染、情操的陶冶、思想境界的升华,进而引发起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一、哈萨克族舞蹈的特征

哈萨克族的舞蹈艺术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人民的生活风貌,具有浓厚的牧业生产的各种特点,他们用舞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舒发内心的哀乐。哈萨克族舞蹈轻快有力,刚健苍劲,草原生活气息浓烈,动人的旋律和优美的舞蹈,仿佛使人身临其境。舞蹈多用"动肩"、步法上多用"马步",动律性强,表现风格粗犷G悍。哈萨克族舞蹈词汇非常丰富,富有极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舞姿优美,是中华舞蹈艺术海洋中的一颗明珠,舞蹈具有悠扬的旋律,古老、抒情的冬不拉音乐,优美流畅的声乐,多表现走马优美的姿态,对美好事物的颂咏。

哈萨克族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河和白天鹅图腾,因而形成哈萨克族舞蹈舒展、豪迈、G悍、雄健、泼辣、洒脱的特征。哈萨克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热情欢快的舞步,成为哈萨克舞蹈中独具魅力的特征。

二、试析哈萨克族舞蹈的魅力

哈萨克族人民历来把白天鹅视为公正与圣洁、坚强与美丽、团结与和平的象征。古代哈萨克人把白天鹅作为本民族的图腾,并加以崇拜。过去哈萨克族把白天鹅作为圣鸟,禁捕禁杀。哈萨克族的民间巫婆亦很崇拜白天鹅,常头插白天鹅毛,哈萨克人也把死去的白天鹅挂在毡房圆木栅上,把白天鹅毛插在小孩的胸前。这些都是原始社会时代哈萨克族的祖先崇拜白天鹅的遗痕。关于哈萨克民族起源于白天鹅的民间传说,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汉文史籍中便已出现,说明这一传说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流传甚广,并为当时的史学家所记述。

长期生活在草原、高山、深林、大漠环境中的哈萨克人以无限丰富的情感、剽悍豁达的气质,融合富饶美丽的大自然的养育,迸发出无穷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草原文化。哈萨克族有着体贴自然、关照自然、保护自然、爱护自然,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和谐共处的大自然观。哈萨克族洁白的毡房就像天上的星星,就像洒在地上的珍珠。哈萨克族牧民转场时就像天上的白天鹅一样串串而过,无忧无虑,缓缓走在美好、和平、干净的牧道上。

哈萨克草原上与初雪一样白的炊烟,无法模糊美丽的家园。哈萨克人是纯洁的天使,也是纯洁的化身。哈萨克民族就像白天鹅一样洁白无瑕,从大自然的造化中寻找纯净和洁白。初雪就像一缕烟,它想玉一样润,云一样清洁。它飘飘uu,纷纷扬扬,自天而下。涤荡着黑黝黝的大地,并为他穿上洁白的衣衫。漫天飞舞的雪花像一只只洁白的蝴蝶,累盈地飘荡在人们心灵的花坛上,采集着感情的蜜汁。它给大地铺上了厚厚的白绒毯,它的洁白令人忆起母亲的乳汁,母亲用乳汁给人们灌输了纯洁和善良。初雪,人们贪婪地望着它,因为它是人类最纯洁的情感的结晶。从它的胸怀到人们幻想的终点,在这条充满憧憬的征途上,正在出现一个纯洁的人类。

(一)舞蹈的动作

哈萨克族舞蹈中运用绕手腕胸腰推腕转,来表现水、月亮、雪花从天空中漂落等等的意境。其中绕手腕推腕等主体动作都是哈萨克民族舞蹈中最古老,一直流传沿用的典型动作。这些动作从中表现出哈萨克民族舞蹈的美柔、灵活和哈萨克族白天鹅似的少女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舞蹈的艺术性。

舞蹈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哈萨克族舞蹈多见形象鲜明、动作流畅、结构凝练的作品。舞姿灵活、流畅,技艺精湛、多富有感人的情节,如白天鹅般的哈萨克族少女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等等。其次在传统哈萨克乐曲伴奏吟唱下,舞蹈多以强烈多变的人体律动,慨叹未来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舞姿有人体大幅度扑伏、扭曲、旋转,容易结合现代舞的技法。

三、哈萨克族舞蹈的艺术价值

时代在前进,人的创造力也在发展,舞蹈的体裁、题材也必然在拓宽、发展。哈萨克族舞蹈已经实现了舞台化、戏剧化、现代化、商品化、国际化的目标。

第一是舞台化。把原本民间的舞蹈搬上舞台,使原生态的舞蹈发生质的变化。它从自娱自乐的参与变成取悦于人的表演,为创造舞蹈商业价值。它的文化内涵也从民族风情的自然流露变成民族主义的刻意炫耀。对舞蹈原有的动作力度、幅度、速度、调度、关系、对比、流畅度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强化与提高,并使原有的舞蹈韵律、特征、风格、属性得到大面积的丰富和发展,例如《阿噶加依》它的社会效应是有目共睹的。

第二是现代化。哈萨克族舞蹈大量的运用"短、频、快"的心理节奏,以及"新、奇、美、"的审美取向,借用多种现代舞蹈的观念、方法和技术,现代舞台的声、光、电技术,把流传于民间动作节奏相对缓慢、审美趣味大相径庭的民间舞蹈,改造成富于现代色彩,与时俱进的现代哈萨克族舞蹈。

第三是国际化。现代哈萨克族舞蹈有铿锵的节奏,能与世界各国观众的心产生共鸣。创意、包装、制作、推广都将哈萨克族舞蹈推向了世界,推向了国际。

哈萨克族舞蹈已经成为哈萨克传统民族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可称为哈萨克民族古老的文化艺术瑰宝和艺术精髓。随着社会的发展,哈萨克族舞蹈在不断演进,不断赋予新的表演形式的内容,成为古老的民族艺术,哈萨克族舞蹈以她不断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将继续蔓延在哈萨克民族文化的艺术舞台。

参考文献:

[1]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文化大观[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2]姜崇仑.哈萨克族历史与文化[M].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8.

[3]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M].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4]宋博年 李强.西域音乐史[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5]胡小杰.中外舞蹈概览[M].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

[6]普加琴科娃、列穆佩.中亚古代艺术[M].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7]哈萨克族简史[M].民族出版社《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

审核组2008.

哈萨克族舞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哈萨克族;民俗舞蹈;布尔克特毕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60-01

一、布尔克特毕的历史由来

哈萨克古老的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内涵,这与其民族长期游牧生活密不可分,歌舞成为抒发本民族对生活以及大自然热爱一种方式。狩猎作为游牧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项生活内容,传统的心理机制及狩猎活动的习惯性胜利动态,自然地映射在舞蹈艺术之中。“布尔克特毕”是哈萨克族具有典型的以狩猎中猎鹰模拟形式的民俗舞蹈。在长期的狩猎过程中,他们细致观察各种动物,掌握了动物的各种特性,并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猎鹰就是猎人在狩猎时最亲密的小伙伴。哈萨克语称猎鹰为“克兰布尔库特”,哈萨克族牧民多在冬季用鹰捕捉野兔、狐狸等猎物,每次出征总是满载而归。而这些场景都被哈萨克人民编成了舞蹈,丰富了哈萨克人民的舞蹈艺术。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着许多赞美猎鹰的诗歌和乐曲,而“布尔克特毕”则是用舞蹈形式来表现山鹰勇猛无畏形象的代表作。通过表现猎鹰捕捉狐狸的整个过程,形象艺术地表现了猎鹰奋勇战斗,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最后抓获狡猾的猎物的艰辛历程。“鹰舞”又称“布尔克特毕”,就是使用身体语汇对狩猎者训练猎鹰以及与猎鹰一起捕猎食物过程的生动描写,体现出哈萨克族作为游牧民族以狩猎活动为生活方式的特点。

二、布尔克特毕的表演形式

“布尔克特毕”的舞蹈语汇被当代舞蹈文化工作者吸收,编成一套哈萨克舞蹈基本功训练造型教材,应用于哈萨克舞蹈的创作中。表演由一位猎人、两只猎鹰和一只狐狸组成,动作多为模拟再现猎鹰在捕捉小狐狸过程中的外观姿态,利用神头、挥动双臂(抖动翅膀)、扭身俯冲、眼神左顾右盼(天空中巡视的神态)等优美的动作来表现猎鹰在捕猎过程中所表现的姿势。舞蹈中还把鹰在空中自由翱翔、暴风雨中搏击、搏击长空飞翔、捕获猎物的动作刻画得淋漓尽致,动作刚健苍劲,充满草原气息。表演猎人的扮演者通常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衣领上多刺绣有彩色图案,套西式背心,外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带,上系小刀,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头戴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形帽,脚穿皮革制成的套靴。猎鹰表演者头戴用山鹰制作的帽子(把鹰尸晒干,肚内掏空,安两根系带系在头上),反穿黑皮坎肩(舞台表演与民间表演在服装的设计上有所出入,民间猎鹰扮演者全身套上厚重的鹰式全身模型服饰,一直到大腿根,配黑色裤子)。鹰舞表演r间、地点不受限制,无论喜庆节日或自己娱乐,在舞台、草原或毡房内,或男或女,或老或少,都可以即兴表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音乐由“卡拉角勒哈”乐曲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鹰舞曲”伴奏,节奏铿锵有力。

三、布尔克特毕的传承发展

2009年,哈萨克动物模拟舞蹈(布尔克特毕)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还专门设置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及传承人。这种实质性的保护无疑是对民间舞蹈的一剂良方,使得民间舞蹈在社会中广泛得到传播,继而传承发展。具有传承性的民俗文化,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的方式推广和传承。乌鲁木齐达坂城区阿克苏乡的富民安居点“鹰舞庄园”,子承父业的马沙里小儿子巴扎尔别克介绍说:“他父亲从五岁开始学习‘鹰舞’,随着年龄增加,又教会他弟弟和儿孙们来表演。”“鹰舞”老人虽然已经去世,但是“鹰舞”表演却没有停歇,接过他“鹰舞”表演服装的弟弟说:“哥哥在去世之前特地给他交代过,哈萨克族人都喜欢看‘鹰舞’,希望他们能够一直演下去”。现在,“鹰舞”老人的弟弟、儿子、儿媳、孙子以及村里很多牧民还在继续跳着“鹰舞”,在达坂城区各种大小演出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观众们对他们的喜爱也从未停止。这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传承,正是有那么多民间老艺人对舞蹈艺术的执着与热爱,用心传承才让民间艺术得以保护至今并继续延续下去。

在当今社会艺术多元化的需要下,哈萨克民俗舞蹈“布尔克特毕”并称其独特的舞蹈文化和极富有旺盛生命力的民俗舞蹈艺术特色,渗透了哈萨克民族舞蹈中多元素的精华。这也是传承与发展“鹰舞”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作为新疆高校研究生的一份子,应该担起重任,努力传承和发展好这种传统的地方民俗舞蹈,不断丰富、创新舞蹈内容。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2]李季莲.新疆舞蹈[M].新疆: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4(12).

作者简介:

哈萨克族舞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哈萨克族舞蹈;传统图案;纹饰;游牧民族;草原文化

一、代表草原文化的哈萨克族舞蹈与哈萨克族传统图纹

(一)、草原文化背景下的哈萨克族舞蹈

草原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民族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从目前的文化定位特征来看,草原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一种复合性文化。是北方诸多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承传,发展的,以一种薪火传递的接力形式承传和递进的。

哈萨克族是新疆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而舞蹈艺术作为草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是草原文化在该领域的集中表现。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哈萨克族舞蹈,动律感极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哈萨克族男士舞蹈动作以“动肩”和跳“马步”见长,表现哈萨克族男子的勇猛刚烈。其次女性的“绕手腕”和“挥动手臂”的舞姿,整个身体动律很柔美,委婉,表现哈萨克族女子的婀娜多姿,柔情似水的体态。

哈萨克族舞蹈内容虽然以草原游牧文化为主但其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游牧生产生活和农业生产生活的内容,还有以放牧和耕田为主的劳动为主舞蹈内容,甚至还包括春天百花,草原上的花草植物这样一些现象。舞蹈主要有,“黑走马”,用哈萨克语翻译是“哈拉角勒哈”,意思是“黑色奔腾的赛马”,其舞姿也是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其次,模仿动物,鸟类,自然世界的模拟舞蹈。此类舞蹈反映了狩猎、转场及游牧生活。例如:天鹅舞,鹰舞,熊舞,山羊舞。再次为表现哈萨克民族的生产生活而产生的劳动舞蹈类。哈萨克语称“也翁别克比”,是一个集体舞蹈,表现出忙碌而欢快的劳动场面。例如:《擀毡舞》就是按民间艺人擀毡工序,把打毛,铺毛,洒水,捆绳,拴绳,晒毡等整个擀毡过程,用舞蹈体现出来的。

(二)、独具草原文化色彩的哈萨克族传统图纹

哈萨克族传统图纹艺术与舞蹈艺术一样是草原文化的产物,也是草原文化中最简洁明快的文化形式和高度浓缩的生活写照。所以哈萨克族传统图案与舞蹈艺术同样蕴含着深厚的草原文化色彩。哈萨克族民间图案独树一帜,有其独特的发展脉络,不仅有渊源,而且经过数世纪的发展,充分融合游牧部落民间图案之精华,形成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和艺术体系。

首先哈萨克族传统图案题材和素材均来自创作者的生活体验,是哈萨克族游牧、狩猎生活的反映。内容离不开山水,转场及游牧生活。所以哈萨克族民间图案表现最重要的一个形式就是“角纹图案”类。严格讲“角纹图案”是哈萨克族传统图案的重要源流,几乎所有的哈萨克族传统图案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来的。民间艺人们以“角纹图案”为基准,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传统图案。哈萨克族传统图案历史悠久,种类丰富,造型大方,生活气息浓郁,民间性强。民间艺人们通过他们创造才智把哈萨克族游牧生活,草原文化气息,精神素养,还有美丽的自然景色以丰富多彩的手段和方式体现传统图案中。

二、哈萨克族舞蹈与其传统图案纹饰体现出的一致性

(一)、共同体现草原民族的居住环境

1、手指,手腕,手臂舞蹈造型与蝴蝶、百花等传统纹饰

哈萨克族主要以农牧生活为基础,因此非常爱护畜牧。平时日常生活里男性多为放牧,耕田,盖羊圈之类的重活儿四处奔波,而女性在家干家务,带孩子为主。此外,特长做一些手工艺品。比如,绣花毡,绣十字绣,装饰毡房之类的。因此这类农牧日常生活方式,做手工艺品时的干活动态,经过思维方式提升到艺术境界,从而艺术化,舞蹈化。由此哈萨克舞蹈中手指,手腕,手臂动作上表现的非常明显。

哈萨克族舞蹈中用手指,手腕,手臂来表达内心的舞蹈动作造型很多,动作的发展也丰富多彩。手指造型主要为兰花指,两手臂合在一起的的造型也像怒放的花蕊。手臂动作,有犹如连绵起伏波浪的柔臂,有快而脆,有力又有停顿感的曲臂。手臂造型曲线感非常明显,就像波涛滚滚的水波在不停的流动,美丽的蝴蝶在花朵上摆动双翅。而哈萨克族舞蹈手指,手臂,手腕动作造型在哈萨克族传统图案纹饰里的蝶翅图案纹饰,波浪图案纹饰,百花图案纹饰很相似。蝶翅图案纹饰取材于自然世界,蝴蝶的翅膀装饰杂物袋,茶袋。水波图案纹饰取材于水波,双波相行,多呈四边形,用于构架图案。百花图案纹饰取材于百花之精美,丰富而喜庆。

可见在舞蹈中的手指,手臂动作与图案纹饰中的蝶翅,波浪图案都来自于哈萨克族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离不开其生长生活的辽阔草原。

2、哈萨克族舞蹈中身体曲线――三道弯与驼峰、驼颈纹饰

哈萨克族女子舞蹈动作柔美,婀娜多姿。舞蹈朴实,气氛沉稳。舞蹈动作曲线感优美、自然,在哈萨克族舞蹈动作里整个身体曲线呈现非常明显的三道弯儿,手臂上的动作曲线,腰部,胸部舞蹈动作曲线结合在一起,曲线造型非常优美。

哈萨克族民族追求美,向往自然世界。因此舞蹈艺术也如此优美和谐,哈萨克族女子舞蹈动作中的三道弯儿就像春季里的柳树,一条一条,弯折不一。也像洁白的天鹅,在湖里用细长的脖子相互抚摸。更像骆驼的双峰和长长的脖子,在哈萨克族图腾里骆驼也不可缺少的,本民族非常喜欢,也很看重的。也有人给孩子起有关于骆驼的名字,哈语小骆驼叫“波塔”。比如,“波塔库孜”,“阿依波塔”,“阿克波塔”等,这里的库孜意思是“眼睛”,阿依是“月亮”,阿克是“洁白”的意思。总之这样给孩子起名,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像小骆驼一样可爱,坚强。因此哈萨克族女子舞蹈也像自己的名字含义一样美丽,富有曲线感。

(二)共同体现哈萨克族的民族性格

1、黑走马舞蹈与角纹图案纹饰

哈萨克族娱乐性舞蹈“黑走马”是代表哈萨克族民族民间舞蹈之一。哈萨克族在日常生活里离不开“马”,在山脉里放牧,去远方走亲都要骑马为主,因此哈萨克族堪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从而对马的喜爱和爱惜集中表现在“黑走马”舞蹈中。黑走马在喜庆的婚礼,聚会必跳。在场的每个人都要在欢快的舞蹈音乐中尽情的感受哈萨克民族的宽厚,团结,和谐。舞蹈的娱乐目的和重要性,目的是在场的所有人融合在一起,开心为主。“黑走马”在这儿起到的就是凝聚人心的作用,也深刻地体现了哈萨克族热情好客、胸怀宽广的民族性格。

“黑走马”舞蹈,身体腰以下的下身动作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而手臂动作多为绕手臂为主,这在哈萨克族传统图案纹饰里的角纹图案纹饰有着紧密联系。角纹图案纹饰是哈萨克族民间图案中最基本,也是最古老的一种图案。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各种事物的装饰.有羊角,断角,独角,盘羊角,月牙角,双角等图纹形式在。舞蹈动作中,手臂在舞蹈音乐节奏里不停的盘绕,就在胸前和两手臂间。黑走马舞蹈动作静态造型和图案纹饰里的角纹图案相比较,它们的造型轮廓,线条很相似。都是盘绕为主,路线为圆形。

2、天鹅舞与鹅掌图案纹饰

游牧民族的民间舞蹈中,模拟马、鹰、熊、鹿、羊等的形象较多,而模仿天鹅的舞蹈却不常见。天鹅舞的形成和原始信仰、地理环境以及民族历史都有一定的关系。哈萨克族喜爱天鹅的温驯,羽毛洁白,体态优美,少女们常把它作为爱情纯洁,青春秀丽的象征。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天鹅和哈萨克族的传说故事,在诸多的民族起源说中,有一则就是哈萨克先祖和天鹅结合,而繁衍了今天的哈萨克民族。今日哈萨克族女子舞蹈的形象与天鹅多有近似处。如头戴羽毛,轻柔、舒缓的臂部动作,如天鹅展翅和水波荡漾,静止造型中,手腕常是“下折”的姿势,使人联想到天鹅的造型。从而形成柔媚、轻盈、含蓄、深情地天鹅般的形象,“天鹅舞”就是以此意境编创的民间舞蹈。

而哈萨克族传统图案纹饰中的鹅掌图案纹饰取材于鹅掌的形状。与鹅掌纹组合的多有鹅头及鹅颈的形状。图案委婉含蓄,特有曲线感。天鹅舞和鹅掌图案纹饰有着深厚的共同点,天鹅舞舞蹈造型就类似鹅掌图案委婉含蓄,很有曲线感。模仿天鹅完美的外形特点柔软的羽毛,细长的鹅颈和鹅头。

3、鹰舞与鹰,双鹰图案纹饰

鹰,象征着男子粗犷的气质,更象征着哈萨克族坦荡,率直的性格。哈萨克族对鹰有特殊的感情,将其视为吉祥,理想和生命的象征。

鹰与双鹰图案纹饰取材禽的翅膀和鹰的形状,配以角纹和断纹,多用以装饰金银首饰。这就可以完全表明用鹰与双鹰图案纹饰使用在金银首饰上的内在意义,因为金银首饰是人佩戴的。而哈萨克族尤为崇拜鹰的勇猛刚烈,热情奋斗精神的。如此一来戴这些有着鹰,双鹰图案纹饰的金银首饰来装扮自己,给自己信念和勇气。而鹰舞作为哈萨克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之一,该舞蹈对鹰的刻画非常真实感人。舞蹈把鹰在空中翱翔、在暴风雨中搏击、捕获猎物的动作刻画得十分逼真。从这个舞蹈中使人感受到雄鹰就是哈萨克族的象征。说到鹰,双鹰图案纹饰和鹰舞,无论从静面图案纹饰和静态舞蹈造型对比来看都有模仿鹰的外形特征,从内在意义上看是表现鹰的勇猛、热情的奋斗精神。

三、结语

哈萨克族作为游牧民族之一,他们用歌舞抒怀及对生活的热爱。这与我们长期游牧生活密不可分,当舞蹈成为一种抒情的肢体语言,当大家了解了哈萨克族的生活,就会体会到哈萨克族舞蹈深层的内涵。而哈萨克族传统图案纹饰也其生活习俗和生活环境密不可分,也是哈萨克艺术文化体系里的重要部分。哈萨克传统图案纹饰使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做毡子,装饰毡房等。而舞蹈艺术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比如,舞蹈中的劳动舞蹈类是当人们干活儿时的动态为题材直接采取的舞种。因此,哈萨克族舞蹈与哈萨克族传统图案纹饰无论从历史层面,还是民族文化层面看来都相互精密联系在一起,都归属于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哈萨克族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传承着草原文化,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游牧文明。哈萨克族拥有丰富的与自然生态相关联的文化遗产,而这些文化遗产来自于哈萨克族生产生活和生活环境。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但促进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 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了消极影响,目前,新疆哈萨克民族的文化变迁处于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阶段。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新疆哈萨克民族的内在需要和文化发展要素。因此,作为新时代艺术文化继承人,一定要知道本民族艺术文化特征,存在问题,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献出自己一份力量,为本民族艺术发展和留存作出贡献。(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巴哈提・阿力布拉提.哈萨克传统图案[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6.6

[2]赛里曼.哈萨克舞蹈基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0

[3]布尔力克.哈萨克民间文学大典-哈萨克民间舞蹈[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6

哈萨克族舞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哈萨克族;民间音乐;哈萨克族民歌;哈萨克族民间乐器;冬不拉;哈萨克民族舞蹈

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同时她又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属图兰人种(混血民族),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乞丐的民族。在中国,哈萨克族作为少数民族之一,脱胎于蒙古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区、阿勒泰等地区。哈萨克族人民于公元前就活跃在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伊赛克湖一带,是古老“丝绸之路”的开发者和经营者之一。早在西汉时期,哈萨克族音乐在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下沿袭并传承了“礼乐文化”,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拥有其鲜明的文化特征。

一、哈萨克族民歌

在哈萨克族的民间音乐中,“民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表现游牧生活、赞美家乡、歌唱牛羊等为主,哪里有哈萨克族的毡房,哪里就有歌声。从传统意义上讲,哈萨克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奎衣”和“安”两大类:“奎衣”就是器乐曲,“安”就是歌曲。“奎衣”用冬不拉演奏,一般说其乐曲都是单个的小型乐曲,也有由若干个乐曲联结演奏的套曲。“安”又可以根据内容和演唱的场合而分成若干类。从音乐上讲,“安”一般都比较短小,曲调优美而动听。

哈萨克族民歌从内容上还可分为劳动歌曲、赞颂歌曲、爱情歌曲、习俗歌曲和其他歌曲五类,其体裁多样,异彩纷呈,但曲式结构比较单一,多以独立的、不规整的单乐段歌曲形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衍进,新时代的哈萨克族民歌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著名的哈萨克族民歌有“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玛依拉”“燕子”“我的花儿”“牧羊姑娘”等等。

二、哈萨克族民间乐器

哈萨克民族历史悠久,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随着民族的形成、发展,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也随之诞生。 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与乐曲,是哈萨克族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

哈萨克族各式各样的民间乐器主要是以畜骨、畜皮、畜肠、畜鬃、苇竹等为材料,它与哈萨克族民间文化相承而成为中华民族乐坛上的一枝奇葩!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弹拨乐器:大都比较擅长演奏活泼、跳荡的弦律,其节奏表现力较强。按演奏姿势与形制,大体可分为冬不拉、七弦琴、谢勒铁尔、萨孜、节特根和皮克利等。

冬不拉在哈萨克民族乐器中流传最广,其种类繁多,大都由整块松木或桦木凿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它是哈萨克人民最为喜爱的乐器。此外,因哈萨克民族的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和生活习俗的差异,民间还存有大约10几种其他形制的冬不拉。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于2008年6月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冬不拉”也被称为哈萨克人民心灵的伙伴。

(二)拉弦乐器:大都善于演奏歌唱性的旋律,其音色柔和优美且适应性较强,主要有库布孜、克勒库布孜、尚库布孜等。

(三)吹管乐器:由沼泽泥制成,具有木管乐器的性质。其大多数都能演奏流畅的旋律,且一般的声音都较响亮,色彩也较鲜明,主要有斯布孜禾(竹笛)、卡尔得乃、阿德尔那和各种斯尔那依。

(四)打击乐器:主要都是节奏性乐器。在哈萨克民族乐器中打击乐器的种类极多,因其形制与质料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色彩,主要有达布勒、当哈拉、达吾勒帕孜、斯得尔马克、玉兹塔克勒达克等等。

三、哈萨克民族舞蹈

哈萨克族人个个都是好的骑手,因此他们的舞蹈也多以骑马为题材。哈萨克族人大都喜爱跳舞,他们用舞蹈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抒发内心的哀乐。

哈萨克族的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本民族的生活风貌,具有浓厚的牧业生产的各种特点。哈萨克民间舞蹈的传播方式以口传身教为主,根据舞者的理解程度,其肢体语言各不相同。如著名的哈萨克舞蹈《大鹰舞》《走马舞》等,紧张而强劲有力,表现了大草原上骏马奔腾的矫健姿态。

哈萨克族舞蹈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2―0075―01

阿克塞是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哈萨克族自治县,哈萨克族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有利资源。依托哈萨克族的民族风土人情等文化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

一、依托哈萨克族风土人情开展幼儿民族文化教育

1. 依托服饰文化,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在幼儿服饰文化教育中,我将最具代表性、最具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服装规范的图案、鲜艳的色彩作为主要教育内容,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幼儿感受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服饰美,激发幼儿在遵循传统工艺的同时,乐于运用多种形式创造性地表现,培养幼儿的文化创新意识和能力。如,在“我是小小设计师”的主题教学中,我先让幼儿认识不同季节的服饰特点,然后让幼儿将我们经常看到的哈萨克服装和图案运用到自己的服装设计中。幼儿设计的作品不仅有现代服饰的时尚美而且还具有民族特征,幼儿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 依托饮食文化,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在幼儿饮食文化教育中,我以哈萨克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小吃和土特产(包尔撒克、奶茶、奶制品等)为内容,让幼儿在欣赏、品尝、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其品种、营养价值、制作过程获得不同程度的认识,进而产生对家乡的饮食文化引以为豪的情感。如,在“做客”一课中,我将延伸活动设在民族区角中,让幼儿扮演角色招待客人,请客人品尝哈萨克民族的特色小吃,亲手为客人泡制奶茶,并为客人讲解各种小吃的由来和制作过程,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民族饮食。

3. 依托歌舞文化,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在幼儿民族歌舞文化教育中,我利用哈萨克族舞蹈、音乐、乐器(冬布拉)对幼儿实施美育,让幼儿初步了解哈萨克族舞蹈、音乐的艺术风格、特点,从中感受民族艺术的美,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如,我利用哈萨克传统乐曲《黑走马》,让幼儿在了解乐曲感人背景故事的基础上,感受骏马在草原上雄健有力的步伐和万马奔腾的场景,然后教给幼儿各种不同的走马、跑马的动作,并编排舞蹈“小骏马”,让幼儿边舞蹈边感受乐曲“黑走马”优美的旋律。

4. 依托工艺文化,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幼儿传统手工艺文化教育中,让幼儿感受哈萨克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精美和实用。如,我开展了“民族美工图案的粘贴”、“我的毡房”、“小花帽”、“小马靴”的制作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激发用勤劳和智慧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我还通过让幼儿了解哈萨克族的节日风情和民族风貌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中了解哈萨克族礼仪,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形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二、运用哈萨克族民族文化开展幼儿民族教育活动的原则

1. 坚持多元性和本土性并重原则。儿童是在一定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的,在幼儿园组织哈萨克族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既要考虑文化的本土性,重视教育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又要考虑时展对儿童的要求,把这些教育内容组织在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中。

2. 坚持生活性和自然性并重原则。开展哈萨克族民族文化幼儿教育活动,其内容要来源于幼儿周围的民族现实生活,应是以哈萨克族民族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感性化、趣味化的经验和活动,教育内容应随着哈萨克族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让幼儿了解哈萨克族人民“喝茶”的习俗时,可以先创设哈萨克族“过节做客”的生活情景,营造过节气氛,让幼儿戴哈萨克族帽子、穿哈萨克族马甲扮演角色,在一片欢乐祥和的“过节”气氛中,品尝哈萨克族的“奶茶”、“马奶酒”,再认识各种各样的奶制品,进而认识哈萨克族独特的饮食文化。

3. 坚持整体性和差异性并重原则。在组织幼儿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要特别注重幼儿教育整体性的导向。在开展幼儿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首先,要在教育内容上既兼顾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又考虑到幼儿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将哈萨克民族文化教育内容有效整合到幼儿同各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能中。

哈萨克族舞蹈范文第7篇

“哈萨克”在美丽的民间传说中,是“洁白的天鹅”的意思。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岁月的历炼中沉淀了丰富而独特的艺术文化。 怎样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哈萨克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哈萨克族优秀的民歌和民间音乐作为音乐课程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感受、鉴赏活动中渗透哈萨克族音乐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民间谚语中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哈萨克族民歌回旋起伏、高亢嘹亮、热情奔放,富有浓郁的草原韵味。《天山风情》一单元中就选编了具有代表性的《玛依拉》作为欣赏教学。根据单元主题选用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儿童生活、展示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的歌曲进行感受鉴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关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培养积极乐观的的人生态度。如:在《快乐的游戏》单元中,将轻快活泼的哈萨克族儿歌《阿依阔列克》翻译成汉语一同欢唱:“阿依阔列克噢阿依阔列克,月儿笑脸圆又圆,团圆如月的夜晚,我们尽情地游玩;阿依阔列克噢阿依阔列克,月儿灿灿放光芒,团圆如月的夜晚,舞起幸福的生活……”,在融洽的课堂气氛中既增进了各族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又加强了民族团结,其乐融融;在学习《可爱的家乡》这一单元时,引领学生积累歌唱自己家乡的曲目,如《阿尔金山下我的家》、《阿克塞,我金色的摇篮》等,让学生由衷感受、一同赞颂自己家乡的独特魅力,将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目标落到实处;利用课堂或校园广播站等途径介绍《我的冬布拉》、《冬布拉之歌》、《幸福童年》等展示哈萨克族儿童美好生活的歌曲,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哈萨克族音乐按照传统可分为“安”和“奎衣”两大类,所谓“安”是歌曲,“奎衣”为器乐曲。哈萨克族器乐曲风格多样,有的激昂富有张力,如:《巴勒布绕恩》、《阿达依》等,有的优美、深情款款,如《阿克鹘》、《思念》等。在哈萨克族的“奎衣”中,可以感受到草原文化特有的纯朴、率直、醇香与厚重。如果说女子十二乐坊以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激情的现场表演叩响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那么哈萨克族的Ulitaw组合也将哈萨克族传统乐器与现代流行音乐有机结合,以充满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表演在国内外弘扬了哈萨克的民族音乐;IZ将哈萨克民歌和现代音乐完美结合在一起,曾多次赴国外参加世界音乐节,被称为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民谣乐队……将这样的既能体现民族特色风貌,又能展示时代风潮的艺术精华介绍给学生,可以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表现活动中渗透哈萨克族音乐文化,优化学生音乐学习的氛围 冬布拉是哈萨克族最为普遍和流行的乐器,可用左右手演奏各种技法,奏出多变的音色;哈萨克族舞蹈整体形式轻快有力、刚健苍劲,生动地表现着哈萨克人民劳动生活的特点和内心世界。 为展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精髓,彰显校园个性文化魅力,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举办80余人的冬布拉、舞蹈兴趣小组。在冬布拉兴趣小组里,学生系统学习乐理知识及演奏技法,弹奏哈萨克族传统乐曲、改编的少儿歌曲,并尝试融入国内外名曲,以丰富演奏内容,提高演奏技能;舞蹈兴趣小组中,学生在基本功练习之后,重点学习哈萨克族少儿舞蹈的基本脚步手位及基本动作,编排哈萨克族少儿成品舞蹈,深受学生喜爱。 经常性地组织冬布拉、舞蹈小组的同学参与校内外的表演活动,让学生感受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2008年我校组织编排的冬布拉合奏《劳动欢歌》、哈萨克族舞蹈《月光拍手舞》在“魅力校园第三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八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活动”中均获三等奖,现在校内已形成学习民族乐器、学习民族舞蹈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我校结合地方资源、挖掘特色校本文化的成功案例,发挥着音乐教育中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特殊的素质教育功能。 三、创造活动中渗透哈萨克族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哈萨克族作为马背民族,视马为人的翅膀,表现马的优秀作品有《黑走马》、《枣红马》等,“安”、“奎衣”中更是离不开马蹄飞驰、稳健雄浑的丰富节奏,根据不同年级有“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创作节奏短句”的要求,课堂中引导学生运用生活、游戏中的语言,由易到难创编节奏,并加入模仿马蹄声响的词语degedek,可以进一步排列组合,创编更加丰富形象的节奏短句,也可以在创编好的节奏中加入生活中其它的象声词,如:“嗤合儿、嗤合儿”、“库吾儿斯、库吾儿斯”、“斯勒得儿、斯勒得儿”等描绘轻微、巨大、潺潺流水等声响的词汇,组合成神奇、静谧的生活图景,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奥秘的积极性和对生活的热爱。 课本中如《草原上》、《可爱的家》、《五十六个民族》等单元中例举的曲目,都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特点。 冬布拉正是产生在草原、发展在草原,能够用其纯朴的音色、变化的节奏等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示草原文化,堪称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为学生进行范唱或欣赏时,选择用冬布拉伴奏,或自弹自唱,能够更准确地让学生感受歌曲蕴含的内容、意境及情感特点,再引导有能力的学生用冬布拉弹奏这些曲目,加以适当展示,带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家乡文化,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四、哈萨克族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p#分页标题#e# 哈萨克族的其他文化,如:哈萨克民族的艺术瑰宝———阿依特斯,是集阿肯弹唱的即兴创作能力、音乐天赋、雄辩能力、创作才能、表演能力等各种技艺于一身的非常复杂而先进的综合艺术,被誉为全面反映哈萨克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百科全书”。 让学生接触这样的优秀民族文化精粹,欣赏优美的诗句、动听的旋律,学习胜不骄,败不馁,胜者谦和有礼,败者不耻于输的精神,既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又可以激发斗志,寓教于乐。 “阿克斯吾约克”是哈萨克族儿童集体游戏。利用课余时间游戏可培养团结、友爱、互助的集体意识;从哈萨克族精美艳丽的刺绣中可窥见民族的勤劳、质朴;头饰上的鹰羽象征吉祥、勇敢、坚定……这些内容可有选择地蕴含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实践活动来进行,使学生从各个领域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观,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激发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

哈萨克族舞蹈范文第8篇

哈萨克族民间舞蹈是哈萨克文化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当听说喀拉娇勒尕将被列入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走进校园时,和阿勒马斯别克一样,许许多多的长一辈艺术家来说,有说不出的喜悦。因为人们都知道,这是新一代阿勒泰人对一个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文化是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同时是外界认识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

传统舞蹈被年轻人淡忘

“骑上这种马的时候想到哪儿都可以去,哪里有风哪里就有我黑马的身影,只要我有梦想,骑上我的黑走马就可以到达……”伴着优美的歌声,每一位哈萨克骑手心旌荡漾,跃身跨上黑走马,奔驰在天阔地广的草原上,似乎融进一种超然的艺术境界

阿勒泰地区歌舞团团长阿勒马斯别克说,喀拉娇勒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黑走马”,是哈萨克族最传统、最古老的舞蹈形式。

在草原上,没有人不知道“黑走马”。“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哈萨克族在年年岁岁的生活劳动中,与马结成了不可分割的亲密伙伴,每逢朋友来访,他们不需要刻意准备服装、道具,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只需要热情,在草原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即兴表演黑走马。在他的记忆中,但凡哈萨克族,只要会走路的,都会跳喀拉骄勒尕毕(毕为舞)。

哈萨克民间舞蹈历史上主要是口传身教,代代相传的。而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时尚,追逐流行音乐,街舞等。慢慢地传统的舞蹈被人们淡忘。一个从少数民族地区走出去的孩子,不管是哈萨克族也好,汉族也罢,连他家乡的传统舞蹈一点都不会,这是可悲的。

虽然,阿勒马斯别克没有细说,但是通过他的述说,记者感受到了他对于传统民族舞蹈保护和传承的那份担忧。

唯有喀拉骄勒尕独好

哈萨克族传统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喀拉娇勒尕之外,还有包括加尔加尔、萨勒库领、英别克毕等许多不同的类别。这些舞蹈和喀拉骄勒尕同属哈萨克族传统舞蹈,且节奏相近。可为什么在众多传统舞蹈中,地区的老专家们偏偏选择了喀拉骄勒尕,作为传统舞蹈被纳入学校教育呢?

阿勒马斯别克说,加尔加尔是象征爱情的舞蹈,一般只在婚礼上跳,而萨勒库领和英别克毕动作相对单一,前者以马的动作为主,后者以劳动的场面为主。

在美丽的阿勒泰大草原上,哈萨克族男女们舞动“喀拉骄勒尕”一直是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线。伴随着激昂的节奏,男性舞者抑扬顿挫、夸张地跳马步并摇动肩膀,全身一张一弛,律动中,表现健美、粗犷、剽悍、豪放。女性动作舒缓优雅,尽显婀娜。

这样的黑走马舞蹈,既可以在大型集会也可以在家庭的毡房内跳;既可以单人也可以双人对跳或多人集体表演。双人对跳的男女,每个动作都包涵了特定的内容,表演者活泼含蓄的眼神和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因此。只有喀拉骄勒尕流传最为广泛。老少皆宣。并且,该舞蹈本身是一个动作相对灵活,包含面广的舞蹈,最适合体操动作要求。受诸多因素考虑,为了体现校园文化特色,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哈萨克族传统舞蹈,阿勒泰地区召开多次协调会,最终确定了喀拉骄勒尕在校园内推广。

在革新中传承

大家都明白,体操和舞蹈有着完全不同的要求,要做成这件事谈何容易?

2月初,阿勒泰地区召开教育文体系统协调会议,专门研究制定“黑走马”校园体操编排方案。地区教育局与文体系统取得联系,骋请舞蹈专家、老阿肯对黑走马进行重新编排。体操需要有节拍,且必须符合中小学生身体要求,且对身体运动部位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每个学校的体育老师和音乐老师都能够参与进来,也许舞蹈的推广会方便许多。在喀拉骄勒尕初具雏形的时候,地区教育局组织全地区各级中小学体育、音乐老师,广泛听取意见,并开始对他们进行培训。

“黑走马”校园艺术体操编排总导演赛尔江介绍说,新编成“黑走马”在加入节拍的同时,对歌词也进行了重新编排,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为主,分汉、哈两种语言。时长为5分钟,由挥鞭子、擀毡子、捻线、拍拍手等8个动作构成,动作传承了舞蹈“黑走马”中的精典动作,极具民族特色,优美自然。赛尔江说:“喀拉骄勒尕的主要代表动作都编进去了,动作简单易学,孩子们比较容易接受。”

在编排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体现民族特色,总导演还加入了冬不拉、长霍布斯、兹布斯额等8种哈萨克族传统民间乐器的演奏。舞蹈旋律是“黑走马”旋律,表面音乐是民族传统器乐演奏、背景音乐则为广播体操。既符合体操的要求,又达到了宣传和宏扬民族文化的特点,可谓两全其美。

阿勒马斯别克说,不仅音乐、动作要符合标准,歌词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地区歌舞团再次征求学校的意见,既然是校园教育,歌词不仅仅是要符合旋律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内容必须是符合学生,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阿勒马斯别克和他的伙伴们找到了地区3名知名老阿肯,从他们创作的18个不同版本歌词中,筛选出了一个,不停地修改。

音乐、歌词终于在经过再三修改后完成了,可翻译又成了一大难题,喀拉骄勒尕不仅是针对哈萨克族孩子,汉族孩子也要学,翻译歌词不仅要押韵还得符合旋律。经过一个半月的赶制,全疆第一个由哈萨克族传统舞蹈改编而成的校园艺术体操正式问世。

舞蹈编排完成后,首先选择了阿勒泰地区第一高级中学作为试点。试行后,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和广范参与。在全国第三套中小学生广播体操之际,地区教育局对各县(市)中小学部分体育、舞蹈教师进行了培训,目前,已开始在全区中小学校进行普及教育。

阿依恒告诉记者,把喀拉骄勒尕纳入补充课间操旨在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哈萨克族传统文化,把这些具有地方特色民俗引进校园,从而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丰富学校阳光体育的内容,吸引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现在的推广情况来看,达到了预期目的。

永远的喀拉骄勒尕

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天空也会像水洗过了一般蔚蓝,在幅员辽阔的阿勒泰大草原,广褒的山川上,宁静的额尔齐斯河畔,美丽的白桦林里,处处都将留下孩子们舞动喀拉骄勒尕的身姿。此时的白桦树也会成为一群舞者,在蔚蓝的天空下,随风摇曳,伴随着黑走马的歌声沙沙作响,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这是阿勒泰草原上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们来到阿勒泰,来了解我们热情好客的哈萨克族。”此时的阿勒马斯别克说起话来就像个浪漫的诗人。

哈萨克族舞蹈范文第9篇

多元文化教育是有意识地将外来文化视为一种平等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形成多样性的世界观。多元文化不仅仅涉及到中外文化,还涉及到主体民族的文化及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文化相互借鉴,彼此吸收对方的精华,在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可以传递去芜存菁的精神,使本民族文化更加壮大。在少数民族实行多元文化教育,其作用有如下两个:其一,使少数民族同胞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在未来获得自身的最大发展;其二,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丰厚文化遗产,在丰富自身的同时为全社会作出贡献。

二、多元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

1.多元文化理念促进了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的公平与平等

在多元文化教育这一理念的要求下,随着政策的逐步进行,阿克塞县幼儿园的师资被大大补足,哈萨克族幼儿得以获得更好的教育。

2.多元文化理念丰富了少数民族幼儿的课程内容

以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幼儿园所进行的多元教育为例:

(1)尊重主流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长期演化中形成了富有鲜明特色的多元文化,为了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哈萨克族幼儿应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进行主流传统文化的教授。

(2)掌握哈萨克本族的悠久风俗文化。由于少数民族的特性,他们于日常生活中必然会接触到很多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幼儿必须要学习好本民族的文化,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

(3)兼顾现代科学教育。现代社会以经济和科学技术为主要生产力,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可以使少数民族人们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对于哈萨克族的幼儿来说也是同理,在幼儿园时期进行科学教育,可以使其本身与其民族在未来获得更完善的发展。

(4)吸收西方先进文化。西方文化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文化与生产力,对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哈萨克族幼儿进行教育时,可以适当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理念,丰富少数民族幼儿的精神生活。

三、多元文化教育在哈萨克族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1.音乐

哈萨克族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本民族的乐曲不但数量极多,质量也非常高。其旋律具有一种古朴雄浑的气息,在含蓄中蕴含着奔放,在粗犷中又蕴含着缠绵,可以说是一种融合了东西方民族特色的音乐。为人们所熟知的民族特色乐器有冬不拉、斯布孜合等,有弹奏的、拉奏的,也有吹奏的和打击的。传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通常是进行课堂式的传授,融合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后,进行音乐教育时,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如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表现形式,通过播放视频、幻灯片等使哈萨克族幼儿得到更加直观的学习。并且,多媒体教育的直观形象特点正好符合幼儿喜欢丰富多彩内容的心理,避免了枯燥的课堂内容削弱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2.舞蹈

哈萨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这种特性使得该民族的舞蹈具有非常强的律动性,具有粗犷彪悍、矫健有力的表现风格,充满了游牧狩猎的草原气息。哈萨克族舞蹈题材以马为主,模仿马的日常形态,表现出极为刚健有力的风格,其他题材如劳动、狩猎等,也是模仿日常的劳动或狩猎场景,通过惟妙惟肖的动作,在展示优美舞姿的同时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教授幼儿舞蹈时,可以在传统模仿教学的基础上,安排幼儿观看舞蹈视频,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舞蹈理论,使幼儿学习到更加标准、形式丰富多样的民族舞蹈。

3.礼仪风俗

在对哈萨克族幼儿进行风俗礼仪讲解时,可以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其讲述在语言、行为、饮食等方面的风俗,为其积累生活经验。

哈萨克族舞蹈范文第10篇

辽阔的大草原孕育了勤劳的哈萨克族人民,也赐予了哈萨克人如野马、雄鹰般豪放的性格。哈萨克人的一生都在歌舞中度过,只要几把冬不拉和斯不斯克的伴奏就足以让这个民族永不停息地舞动。哈萨克舞蹈生动地表现着哈萨克牧民劳动生活的特点和内心世界的丰富。舞蹈轻快有力、刚健苍劲,散发着浓烈的草原文化气息。动人的旋律和优美的舞姿,仿佛使人身临其境。舞蹈中较多地运用了“动肩”的姿势,多用“马步”等动律性强烈的动作,来表现粗犷剽悍的舞蹈风格。

哈萨克人的婚礼、节日、友人相逢、席间酒后,甚至亲人去世,都离不开歌舞。亲人去世,他们要唱40天的挽歌,以怀念亲人身前的种种美德或其辛劳的一生。哈萨克舞蹈以劳动为题材的较多,著名的有“挤奶舞”、“剪毛舞”、“织毡舞”等,有欢快的,有风趣幽默的,也有表现理想的。哈萨克族是最善于用舞蹈表现自我的民族。舞蹈的动作比较简单,多取材于生活劳动和草原动物的动作,但跳起来才会领会其中的欢腾、豪放之情。舞蹈中有浓烈的草原气息,如“黑走马舞”,生动风趣地表现了野马在草原上奔驰的雄姿,还有哈萨克人所崇拜的鹰,也由哈萨克人编成了“鹰舞”――舞蹈者张开双臂,在茫茫大草原上模仿雄鹰的动作让心去飞翔。 哈萨克族舞可分为便衣舞和扮装舞,又可分为单人舞和双人舞及多人舞。还有部分欢快活泼、风趣幽默、有很强自娱性的舞蹈,其中较精彩的有“瘸鸭子舞”、“走熊舞”、“瘸熊舞”、“斗熊舞”等。在宴会中只要有一人跳起来,所有人都会跟着跳起来。

在近代,哈萨克舞蹈也有了新的发展,内容更多地反映了草原人民的生活和古老的草原在新时期的变化,但风格上没有改变欢快轻松的特性,依然是群众性的舞蹈。

新时期较有影响的创作舞蹈有《绣花毯》、《欢快的草原》、《富饶的阿勒泰》、《牧羊姑娘》、《胡达夏》、《转场途中》等,内容上都有了创新和突破,令人耳目一新,使哈萨克族不愧为能歌善舞的民族。

阿肯,是在草原上专门弹唱民歌和民间叙事诗的哈萨克族歌手,他们经常怀抱冬不拉,骑在马上,边走边唱,走遍草原唱遍草原,过着一种普通人无法想象的自在生活。而每个哈萨克人都是阿肯,在辽阔草原上自由自在地舞动着生命的节拍。

上一篇:舞蹈大赛范文 下一篇:广场舞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