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擀毡技艺

时间:2022-04-03 01:35:01

制毡是游牧民族的一大发明。

在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罗布泊楼兰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约公元1世纪至3世纪时的毡帽,而在以后新疆出土的毡片、毡靴等更是不计其数。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远嫁于乌孙汗王为妻的细君公主曾有诗云:“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窿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描绘出了游牧民族的居住方式-―住毡房的情景。唐代诗人李端所作《胡腾儿》一诗中,有“扬眉动目踏花毡”的句子。可见,制毡工艺历史悠久。

毛毡在巴里坤可以说是最普遍的,不管是哪一个民族都喜好。因为巴里坤是高寒地带,而毛毡因结构严密、厚实,具有抵御寒风和湿气等作用,所以毛毡为高寒地带所必须之物。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族更离不开毛毡,他们搭建的毡房及家里铺的、盖的、用的、几乎样样都与毛毡有关,就连戴在种公羊下腹部的“避情兜肚”也是用毛毡做的。为了美观,他们还在毛毡的基础上,又生发出新的制毡工艺:补花毡、印花毡、绣花毡、擀花毡等四种。源于哈萨克族的影响,巴里坤汉族人对毛毡也情有独钟,汉族人喜睡热土炕,毛毡柔软、隔潮、保暖,防炕烟成为最好的铺炕材料。因御寒效果好,被做成滞病⒄卑赖壬活用品。

哈萨克族擀毡的第一道工序是弹料。擀毡用的羊毛一定要用夏天剪的绵羊毛。羊毛选定后,将羊毛摊在干净的牛皮上,用细树枝打透弹松,料就算弹好了。

第二道工序是用芨芨草和绳索,编成比毡子实际面积略大一些的草帘,然后将弹好的羊毛均匀地铺在草帘上,卷好,绑上绳子,留出人拉的绳头。这时,或六人或四人,一人手执一绳,由一人将热水浇向要擀的毡子,因为毛嫩,见热水角质容易溶解,毛与毛之间,粘得紧密,粘得牢固,一定要浇得透透的。

擀毡时,毡房附近的左邻右舍都会赶来帮忙,大多是妇女,男子也有。他们每人执一绳,用力滚动草帘卷子,大家平均用力,当草帘滚动的差不多时,就进入第三道工序。这时,将草帘摊开,把毡子揉成一团,再用热水浇透,为了使毛毡更平实,人们还将毛毡胎坯卷成筒状,几个人在草帘上用双肘再三滚擀,边擀边不断的扯开、平拉,反复多次直到擀毡者认可方罢。尤其是最后一道工序揉弄毡边最为讲究。因为参差不齐的毡边不能用剪刀裁齐,只能靠手工揉弄。

哈萨克族擀毡技艺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极具独特性、传承性和民族性,它其中蕴含着历史、文化、科学、审美、经济等价值,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一篇: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探析 下一篇:关于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