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合作助双赢 真情浇灌友谊花

时间:2022-07-27 09:49:19

劳务合作助双赢 真情浇灌友谊花

“这些年,我们一家三口在农五师拾花,收入有保障,承包户对我们也很好。每年8000多元的收入,对我们一家人帮助很大,家里这些年添置的冰箱、电视机、摩托车都是靠拾花挣来的……”在农五师91团拾棉花的伊宁市巴彦岱镇村民肉孜婉古丽开心地说。

近5年来,兵团每年引进拾花工50余万人,其中,疆外30余万人,疆内20余万人。作为兵团棉花种植大师之一的农五师,每年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引进拾花工4万多人。拾花劳务合作,架起兵地同心共赢之桥,农五师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兵地融合发展的友好对子。

裁下友谊之树

长期以来,兵团注重加强疆内和省际劳务合作,积极引进疆内外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兵团拾花,逐步形成了“行政搭台、双方自愿、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多元化劳务引进格局,与疆内地州以及河南、甘肃、宁夏、四川、陕西、重庆等省、市、自治区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

棉花是兵团的支柱产业,合理调节和有序引进拾花劳动力,是确保兵团棉花丰产丰收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兵团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不断加强拾花劳动力引进管理和服务工作,出台了《拾花劳动力组织管理工作方案》、《拾花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等,不断提高《拾花劳务协议书》的签约及履约率,逐步建立起长效机制,切实维护了拾花工的合法权益,树立了兵团的良好形象。

农五师棉花种植面积40万亩以上,每年需要季节拾花工10万多人。作为农五师拾花工协调服务机构,农五师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进行调研和论证后,发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身边劳动力资源最富裕和集中的地区。从该州引进拾花工,与内地省份相比,不仅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和引进成本,而且有助于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1999年,来自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霍城县的1000多名农民,首次来农五师拾花。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成为当地往农五师各团场输送拾花工、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的经纪人,也成为农五师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进行劳务合作的使者。在这批友谊使者的带动下,来农五师拾棉花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牧民逐年增长。

农五师高度重视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劳务合作,2003年,师领导带领有关部门与部分团场领导,前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进行劳务洽谈,当年引进拾花工1.1万人。

2006年,农五师根据不断变化的拾花劳务市场,提出了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主,疆外为辅,周边为补”的拾花工引进指导思想。师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迅速行动起来,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劳务管理部门进行了接洽,引进农牧民拾花工3.1万人。2008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向农五师输出拾花工4万人。

据了解,兵团始终坚持兵地融合发展,每年从自治区各地州引进拾花劳动力20余万人,其中大部分为少数民族群众,有效地帮助疆内少数民族群众实现了致富增收。

培育友谊之花

兵团历来十分关心拾花工的生产生活,在各方面给予保障。组织拾花工加人工会,在拾花工中成立临时党支部,加强拾花劳务经纪人培训,坚持持证上岗。植棉团场高度重视拾花工人身财物安全,在拾花工的居住、饮食、用水、用电、交通出行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并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在业余文化生活上给予充分关爱,建立拾花工活动室、安装了宽带和长途电话,配备了电视、VCD机、健身器材等文化体育活动设施,还专门为少数民族拾花工设立清真灶,购置新餐具。

劳务合作是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与农五师之间10余年劳务合作之路,承载了兵地之间的深厚友谊。

为了形成良好的劳务管理体系,农五师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每年都要及早安排,深入调研,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新办法、新措施。为了切实保障外来拾花工居住、饮食等的安全、卫生,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安全生产部门,定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

为保证拾花工吃得放心、住得舒心、拾花安心、挣钱开心,农五师各团场每年平均投入资金120余万元,以“住房标准化、食堂卫生化、环境清洁化、管理规范化”为原则,新建和维修拾花工住房,购买帐篷、被褥、床铺,不断改善拾花工生活条件,并对新来的拾花工进行以法律法规、民族团结、团规民约、安全教育等内容的培训,努力营造“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生活、劳动环境。

兵团各级高度重视拾花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对拾花工在拾花期间所发生的门诊常见病费用结合实际给予减免;大病医疗则按照自治区《进城务工人员住院医疗保险试行办法》的规定严格执行、落实。各植棉团场还配备了常用药分发到拾花工所在连队,并建立了巡回医疗和值班制度,配备了应急医疗车辆。同时,各团场还为拾花工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考虑到新疆昼夜温差大,兵团党委还号召各级党员干部向拾花工捐赠衣物,5年来共捐献衣物200万余件。各团场劳资、工会等部门除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拾花劳动竞赛奖励拾花人员外,还建立了拾花工个人拾花账目及收支明细表,加强对拾花工各项费用支出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协议合同兑现拾花费,严禁压价、抬价、拖欠拾花费,做到了让拾花工高兴而来、满载而归。

每年棉花采收前,农五师各团场都要邀请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县乡拾花劳务经纪人到田间地头查看棉花长势,与团场、连队及承包户座谈,达成劳务合作意向。特克斯县劳务办主任陈建军说:“去年,我们和90团签订了1万人拾花劳务协议,拾花收入达到5000万元。”

连队承包户与拾花工同吃一锅饭,同在一块地劳动,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关爱,逢国庆、中秋佳节,各团场、连队领导把月饼、香梨、鱼等慰问品送到拾花工手中。在拾花工返乡时,团场组织专人护送拾花工到车站,确保他们安全返乡。

从霍城县来的回族拾花工马兰,在89团1连职工黄小梅家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一天下午,马兰的胳膊有点发痒,她自己并不在意。晚上全身都痒了起来,她才告诉黄小梅。黄小梅立即骑摩托车送她到团医院就诊,诊断为过敏。黄小梅替马兰掏了100多元的医药费,并让她安心养病。当马兰要把钱还给黄小梅时,黄小梅说什么也不要,她说:“我们都跟一家人似的,一点医药费算什么呢!”从此之后,马兰就每年带人来给黄小梅家拾花,从来没有间断过。还有一年冬天,曾帮黄小梅家拾花的霍城县农民高强的父亲病了,急需用钱,他试着向黄小梅打电话求助。黄小梅二话没说,立即给他汇去了2000元钱。由于就诊及时,老人的病很快治愈。高强感动地说:“兵团职工和黄大姐就是我们的亲人啊!我们现在每年都来这里拾花,不仅仅是为了挣钱,其中还有一份深深的情谊。”

同享友谊之果

2008年,昭苏县遭遇了旱灾。为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弥补损失,昭苏县第一

次大范围组织全县的富余劳动力来到农五师团场拾棉花。昭苏县萨尔阔布乡由一名乡党委副书记带队,组织了200余名哈萨克族牧民来到81团9连。国庆节和肉孜节前,昭苏县委书记、县长及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的领导来到农五师81团看望拾花工。他们深入棉田,详细了解拾花工的食宿和劳动生活情况,当得知大家在农五师工作生活都很愉快,有的拾花工日拾花达100多公斤时,他们非常高兴,并且感谢81团为拾花工们创造了一个舒适、愉快的环境。在以后的每一年,双方领导在引进和看望拾花工的同时,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互相沟通,加深友谊,促进了双方融合发展。

伊宁市巴彦岱镇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该镇采取了经纪人带领农民外出拾花这一举措,并给经纪人制定了优惠政策。经纪人如组织10人以上拾花工,按每人奖励1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一次性组织输出务工人员500人以上的,给予1万元奖励。这一举措的出台,提高了经纪人的工作积极性,并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该镇仅在农五师就有800名拾花工。巴彦岱镇新村经纪人阿孜古丽告诉记者,她从事经纪人工作已经有6年了,去年带了80人到91团拾花。今年,她打算带领120人再来91团拾花。

2010年,拾花价格与往年相比大幅攀升,为确保拾花报酬能够足额兑现到拾花工手中,兵团各团场均加大了对兑现工作的监督力度,严格履行已达成的协议。棉花报酬兑现上采取每天兑现一次、10天兑现一次和返乡前3天兑现等方式,使兑现款及时发放到每位拾花工手中,确保了拾花工报酬兑现工作的顺利进行。农六师新湖农场、农七师128团、农八师144团为拾花工预留拾花费,经承包户和拾花工确认后将拾花费直接发放到拾花工手中,避免了克扣拾花报酬的现象发生。2006年至今,兵团共向疆内外拾花工兑现拾花报酬122.22亿元,无一拖欠。2010年,拾花工人均收入达到4600余元,个人最高收入达15472元。

根据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农五师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拾花工5年来在农五师各团场拾棉花8.1亿公斤。劳务合作的顺利进行,为农五师农业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也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县市的农业富余劳动力人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

几番春来秋往,几多棉海茫茫。在融合发展、合作互惠之路上,兵团职工与地方群众的心贴得更紧了。正如一对又一对的年轻人,在洁白棉朵的见证下,结出了爱情的果实。在81团、89团、91团等多个团场,都有来自疆外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一些县市的青年,与当地的团场职工喜结良缘。兵地职工群众共同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上一篇:兵团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融合共赢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