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是我国企业当前最主要的社会责任

时间:2022-07-27 08:34:48

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是我国企业当前最主要的社会责任

[摘 要]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功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我国劳资关系的现状,得出了目前我国企业最主要的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并提出了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新思路。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劳资关系;主要矛盾

1 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自20世纪20年代被提出,80年代开始形成、发展并完善。到9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90年代以后,企业社会责任进入我国学术界视野。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认识一般均从“利害关系人”的角度入手,认为企业除了赢利和为所有者赚取利润外,还应该对利害关系人负责。较早从法学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刘俊海教授认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为股东们赢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卢代富、朱慈蕴则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学者们进一步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法律层面的责任和道德层面的责任。1990年的《中国企业管理年鉴》在解释企业社会责任时,就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既有强制的法律责任,也有自觉的道义责任。”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倾向于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界定为企业经济责任之外所负有的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及慈善责任。本文对社会责任的研究也是基于这一界定。

2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功能

2.1 企业社会责任是为了弥补法律的不足而产生的

企业社会责任的出现是社会对法律的乏力的一种回应,人们希望借助道德层面的呼唤,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解决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尽管许多企业生产活动并没有违反强制性规定,但因其“自然地”产生了环境污染或者耗竭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而影响了人们长远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人们主张企业应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理由。

2.2 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是尽力缓解社会的主要矛盾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与时俱进的灵活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总是与社会的主要矛盾密切相关。在20世纪中期,令人震惊的“公害事件”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如1952年12月伦敦“酸雾”就夺走了4000人的生命。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就萌发于这类担忧和思考,并致力于环境保护。到了20世纪后期,伴随着企业力量的空前膨胀,其权力滥用所导致的行为异化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有些甚至发展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3 当前劳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劳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近年来各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从2005年的31.4万件,攀升至2008年的69万件,翻了一倍还多。最高人民法院给出的数据则是,各级法院在2008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达28万余件,同比上升93.93%。2011年上半年受理近17万件,同比又增长30%。有的地区此类案件更呈激增之势,如2011年一季度,广东、江苏、浙江增幅分别高达41.63%、50.32%和159.61%。与此同时,由劳资矛盾引发的在2009年以更加激化和暴力的形式,给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多位受访专家学者对此的认识更加趋于一致——劳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劳资矛盾不仅尖锐,而且涉及面广。2005年年底,中国城乡就业人员约为7.6亿人。从中减去约4500万雇主之后,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职工、自由职业者和农民约为7.2亿人。协调劳资关系,从不同角度都涉及他们的切身利益,皆是利益攸关者。协调劳资关系,关注雇员,关乎大多数国民,关乎改善收入分配的大格局,关乎国本,是最大的社会问题。

4 劳资关系恶化的原因分析

4.1 工资待遇低、工人劳动强度过大、随意拖欠或克扣工人工资情况严重广东是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早的省份,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工人的薪酬水平没能得到同步的推进。《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调研发现,一些代工企业员工在超长工时、超低底薪、准军事管理的叠加效应下,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陷于“有生产无生活”的精神煎熬之中。有些企业为了让昂贵的机器设备实现最大产能,只要订单充足都采用“休人不休机器”的做法,让机器设备24小时运转。正常情况下1人应该三班倒,但现在多数企业均是两班倒,这样企业所需的员工总数就可以减少1/3。虽然要付加班费,但因为工资基数低,用工成本还是比三班倒低不少。深圳市总工会对一家大企业500名员工的抽样调查表明,对工资收入非常满意的只有0.2%,对社会地位非常满意的只有3.6%。近40%的被调查者表示,企业内部缺少“精神保障”,人际关系冷漠。

4.2 生产安全、职业健康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中国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却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中国工人的生命换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煤炭行业为例,2000—2007年,中国煤炭产量是美国煤炭产量的1.6676 倍,死亡人数是美国煤炭行业死亡人数的187.394倍,百万吨死亡人数是美国的112.59倍。而2008年矿难之多,死者之众,都在民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煤炭成为了“死难”的代名词。2010年全国各类事故的发生及死亡人数均有所下降,但是数量仍然庞大。2011年2月25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介绍2010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363383起,死亡79552人。其中,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1403起、死亡2433人。

除了安全生产事故,职业病也极大的危害着中国工人的生命安全。卫生部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22730例,其中尘肺病65.3万例。国家职业病防治计划中显示,尘肺病例数占职业病总数近80%以上。2000年年底,全国尘肺病例数为558624例,累计死亡133226例,病死率为23.85%。这意味着中国尘肺病病例每年以超过10000例人数持续增加。在那些丧失起码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里,企业不会履行向工人普及法律知识的义务,工人们不懂法对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

职业病工人要想获得赔偿还是会遇到各种问题。调查显示,37.8%的职业病患者没有获得任何形式的赔偿。而获得一次性赔偿的患者,平均每人领取到的赔偿也只有90742元。领取了一次性赔偿的患者中78%表示这些赔偿无法保障其后续的医疗和生活,47.5%表示这些赔偿最多只能维持2年以内的医疗和生活。当前职业病集中爆发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责任不落实,企业生产经营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严重的唯利是图,存在大量违法行为。其次,政府监管的缺失,甚至失职失察。

4.3 职业安全与劳动者尊严得不到保障

有些企业为降低劳动成本拒绝为工人缴纳社会保险费;拒绝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的内容不规范,甚至存在部分违法条款;随意辞退和解雇工人;收取押金;拒绝执行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的规定;一些企业严重侵犯劳工的人身权利,如实行限制工人人身自由的“封闭式管理”,对工人进行搜身、打骂和体罚,或实行野蛮的强制劳动和暴力管理等。国家统计局2010年对平顶山市中小企业参保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共涉及五种险别,分别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被调查的80家企业中参加全部险种的为10家,仅占到调查总数的13%,参保部分险别的为53家,占到66%,而各种险别均不参加的有17家,占到21%。享誉全国的“农民工司令”张全收的深圳全顺劳务派遣公司有员工上万名,经在当地社保机构查证,截至2010年3月20日,只给5个人买了社保。

4.4 员工的培训投入低,员工不能与社会同步发展

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的状况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不少企业没有将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只是消耗性、掠夺性地使用。它们不愿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据浙江省海宁市总工会对该市职工教育培训情况的调查表明,部分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和时间都缺乏。被调查的173家企业中,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只占职工工资总额的0.79%,大大低于国家规定1.5%的最低比例。其中,普通工、熟练工年人均学习培训时间仅8.3天,人均学习培训费用仅353.1元,远低于国际水平。一些企业仅有的培训也只是针对一线员工,大都只停留在生产操作技能方面。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素质较低。根据对广西南宁市民营企业的调查,发现民营企业员工的教育状况堪忧:小学17.76%,初中45.74%,高中32.24%,大专及以上4.26%;而年龄结构分布上,年轻人(30岁以下)在民营企业里占了绝大多数,达到62.92%。30~40岁占21.07%,两项合计占83.99%。其他地方民营企业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只不过在技术密集型民营企业里,情况会好一些,但是年轻人在员工队伍中的比重是差不多的。

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在员工培训经费的投入上普遍较低,而企业员工,特别是大量的年轻员工又急需培训来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从人的发展实际需要看,培训经费的低投入必然严重影响员工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又影响到企业发展及社会和谐,形成恶性循环。

4.5 劳资关系协调机制不完备

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短短20多年中,劳资关系协调机制也仅仅处于“初步形成”的水平,并不完备,以致当前“劳动关系中的矛盾日益突出”,“分配秩序不规范的矛盾日益尖锐”,“劳动争议继续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劳动争议预防和处理工作仍将面临相当大的压力”,这既是公共治理存在缺失和公民社会缺乏自我调整机制的表现,也是多年来收入分配和相关社会问题日渐尖锐化,劳资两大阶层的矛盾日渐增多、增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5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不是自古就有,也非凭空出现,而是劳工斗争和企业在竞争中追求长期利益目标的结果。目前在我国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基础和各种社会力量还很薄弱,因此,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和劳工方的参与和斗争,特别是政府的引导和推进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建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正确处理好企业共建和利益共享的关系。一家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只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实现不了的,必须将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联系起来,在追求利润的同时照顾好员工的福利,使员工能够分享到企业增长的果实。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以人为本”有这样三层含义:第一,“以人为本”意味着作为劳动者的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第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意味着企业必须尊重劳动者。第三,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以人为本”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

其次,培育劳方力量,强化工会职能,推动和完善劳动关系协商机制,以约束企业的行为符合社会责任标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发生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是长期以来激烈的劳资冲突引发的劳工运动。在中国,企业对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劳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和中小型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劳动者没有什么权利可言,在劳资力量对比中,劳动者的力量分散、弱小,处于任由资本摆布的地位,没有什么与资本谈判的力量和能力。发生各种劳资纠纷后,劳方无法与处于强势的资本方形成有力、有效的抗衡,没有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斗争的力量,他们要么采取隐忍的消极对抗行为,要么采取爬塔吊等过激行为以期引起社会关注并使问题得到解决,只有少部分的劳资纠纷是通过政府劳动仲裁部门裁定并获得解决的。因此,要推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发展,就必须培育工人自己的力量,即建立强有力的工会组织,使其足以跟资本进行斗争,能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督促资本(企业)的行为符合社会责任标准,而且这也有利于企业内部矛盾内部解决,避免企业内部矛盾外部化为社会矛盾。

再次,加强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的作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政府责无旁贷。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也与一些地方政府在对待资本和劳动的态度不同有关。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追求地方GDP 增长,实行“亲商”、“亲资”政策,不遗余力地招商引资,但对劳动安全和工人的权益重视不够,对企业侵害劳工权益的行为没有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企业漠视社会责任的经营行为。甚至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对企业社会责任了解甚少,根本谈不上对企业教育和引导。所以,在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一方面,政府要重视有关理论的宣传,让整个社会都知道社会责任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参与和推动这项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和加强执法,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教育、引导和约束企业不法行为方面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媒介及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对具有良好企业文化、劳资关系处理得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和宣传,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而对经营行为违法、劳资关系恶劣的企业,对其不良行为进行处罚,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常凯.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性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4]楼建波.中国公司法第五条第一款的文义解释及实施路径[J].中外法学,2008(1).

[5]夏小林.最大的社会不和谐:劳资关系[EB/OB].,2007-08-30。

[6]卫桂玲.中美矿难比较分析及警示[J].当代经济,2009(1).

[7]黄祺.职业病伤害最弱势群体[EB/OB].news.省略/c/sd/2011-03-09/142122081648_2.shtml,2011-03-09/2011-06-01.

[8]杨琳.我国劳资矛盾高发 有生产无生活成部分工人现状[J].瞭望,2010(25).

上一篇: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合理实施建设项目代建制的探... 下一篇:酒类企业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