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哭嫁 第12期

时间:2022-07-27 07:55:06

聚居在三峡地区的土家族在婚俗方面保留着古朴的民族习俗,别具一格的环节有哭嫁、过礼、开脸、戴花酒、背新娘、迎亲、拜堂、坐床、闹房、回门等,其中“哭嫁”最有代表性。

土家族诗人彭秋潭在《竹枝词》中描绘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这些歌唱,来自于社会底层,带着泥土芳香,有质朴的民俗美。土家姑娘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风俗,是一朵永不凋谢的民间艺术奇葩。

土家女子婚前要唱哭嫁歌,即在婚前半月至一月开始哭唱,其形式有一人哭,二人对哭、多人一起哭。

哭唱的内容大多是:哭爹妈的养育之恩,兄嫂,姊妹别离之情,骂媒人和对封建婚姻礼教的不满等;乡邻则以劝嫁为主,内容以贺新婚、夸新郎、互祝愿,道吉祥为主。与其说是哭,倒不如说是唱,其腔多为传统音调,口音,既伤感又抒情,充满了土家民族风情。

哭嫁歌的格调新颖,哭词长短成句,贬褒明,有历代相传的,也有即兴之作,大都富有诗韵和乐感,其文词巧妙,寓意深刻。内容上有对旧制度的抨击,有对媒人的揶揄,有对旧情的抒发,有对山川的怀念,有对妇女的赞颂,有对未来的憧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哭嫁的内容也在不断翻新。

哭嫁产生的历史背景

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

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置疑的信条。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

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作“接骨种”。“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称为‘坐床’”。二是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则千方百计争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三是抢亲,称为“抢来的”。四是童养媳,称为“引来的”。而哭嫁,正是源于这种妇女婚姻之不自由,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独特的文化意识

喜嫁姑娘要哭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它通过哭唱的方式,将姑娘隐藏在心底的复杂心理,细腻的感情,民族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刻画得惟妙惟肖,实在是土家族文化魅力之所在。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先由新娘唱开台歌,然后依次唱或对唱,一首唱完,众人合说:”喜啊”,给予喝彩,胜者奖糖食果品,败者罚再唱。歌词的内容主要是祝愿、贺喜、也唱生活小调助兴,其唱腔优美婉转,是优美的抒情曲,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也有领唱的。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半个月,就不再出门做活。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思,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嫁。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如“比古人”等,有完整的曲调,抑扬顿挫,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唱哭结合的艺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当然是秘密的)。哭时以“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婉动人。如“哭妹妹”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要长成人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灯过;绩麻同麻篮啊,磨坊同扼磨……又如哭爷(音“伢”)娘: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啊梳把头。

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熬白了头燕子齐毛离窝去,我的娘唉,衔泥何时得回头?……娘哭女: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世上三年送一闰,为何不问五更头7哎,儿去了哎娘难留,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风俗流传久远。清代土家诗人彭潭秋记载说:“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古竹枝词里有首咏哭嫁诗,桃夭时节卜佳期,无限伤心叙别离,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绵缠泪如丝。

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文化意识。

其声娓娓动听,催人泪下,好像整个村寨都沉浸在哭嫁声中。哭词琅琅上口,富有音韵,内容多种多样。凡婚嫁中所出现的人与物都成了哭的对象,除哭5乏母、哭兄弟姐妹、哭阿公阿婆,哭舅爷舅娘至亲外,还哭朋友同学、媒公大人、厨官师傅、烧火煮饭师傅,哭八仙,花筵席,祖宗香盒等。真可谓见物即哭,一直哭到辞别。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当然,也有真伤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哭的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痛苦的倾诉,但在土家山寨,哭嫁不但成了一种特殊的风俗,同时成了一种歌唱的艺术,生动真切,幽默风趣,令你沉醉,令你惊叹。在凤凰下五峒的土家寨,哭嫁不仅是村情寨俗,同时也是聪明的土家山寨儿女对哭的一种特殊创造。按定俗,在土家山寨,有女儿的人家,当女儿长大成人时,就必须出嫁,男方请媒人上门提亲,女方的父母经过煤人的花言巧语,喜得眉开眼笑,女儿就成了人家的人了。为了出嫁,男方父母必须首先派媒人到女方家先下聘礼。从下聘礼的那天起,女方在父母的“监督”劝导下,从此藏在深闺开始哭嫁。一旦出嫁的姑娘开始哭嫁时,寨子里所有同年同岁的未出嫁的姑娘,一到夜晚时都集中到女方家中来伴嫁,一来是学习一下哭嫁歌,二来是姐妹们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一起十多年,眼

见就要分手了,姐妹情、朋友爱,离情别绪,心中有说不出的哀愁与忧伤,正好叙姐妹的深情,互相劝免一番,也了却人间的一段情缘。一般来说,从下聘礼之日起开始哭嫁,时间为一个月,多则两个三个月,富有的人家甚至多到半年时问,可谓一场特殊的战斗。土家山寨哭嫁歌作为一种艺术在人间流传,主要有其特殊的内容结构和特殊的艺术表现力。在如此漫长备嫁等待的时间里,如果没有众多的“哭”的内容和技巧,那么哭嫁和伴嫁这台戏就无法继续下去而贻笑乡邻亲朋。但是,请不要担心,土家山寨里,这种传统艺术已经延续流传了千百年,其内容无限深远广博,同时,在流传演泽的过程中,哭嫁的艺术家们可以随意发挥,因人因时因季而唱,它就像土家山寨山村的山泉水一样,年年月月流淌不尽,只愁无哭而歌,无歌而哭。土家山寨的哭嫁歌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按其内容和结构来说:主要有“别祖歌”、“别父母歌”、“别兄弟姐妹歌”、“劝亲人歌”,“恋家歌”、“恋寨歌”等,这些是哭嫁前期哭的歌,后期出嫁日子快要临近时,哭的内容有“离别歌”、“报恩歌”、“养育歌”、“诉苦歌”和“骂媒歌”、还有“讨酒歌”、“讨肉歌”。如果男方按照女方提出的嫁妆彩礼达不到要求和数量时,女方闻听之后柔肠寸断,痛苦异常,就可以哭“拒嫁歌”或者要求男方退婚的歌。不过,每当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男方总会千方百计补送彩礼,达到女方的要求后,很少发生拒嫁或毁娶的现象。

哭嫁歌的形式

土家山寨的哭嫁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结构严谨,节奏明快流畅,通俗易懂。哭起来生动感人,幽默风趣,是一种民间哭唱艺术的特殊发明创造。当勉励人时,歌声委婉动听,如行云流水,情意缠绵。当哭到离别时,歌声凄婉哀愁,丝丝扣人心弦。万转柔肠,离情别绪,悲悲切切,令人凄然泪下,充分展示了哭嫁歌高超的艺术魅力。

“哭嫁歌”有传统唱词,也有即兴创作。最初是用土家语演唱的,音调比较浓,汉语与土家语在哭唱中的结合使哭嫁歌句式自由、长短不一、语言含蓄明快、注重文采,调门多样而反复。由于哭嫁是由新娘、亲属和陪嫁女自愿进行的,所以在“哭嫁歌”的语言形式上,往往是由新娘主哭,接着,亲人们顶腔接声劝哭,你一声,我一声,音乐语言既押韵又不强求,天然本色且口语化。

“哭嫁歌”的歌词有固定的结构,每句歌词的句首必称呼对方,然后再发展句子内容,内容也必以待嫁或送嫁者的心情道出感怀,最后以感叹的语句结束。“哭嫁歌”的歌词内容及结构是与婚礼仪式同步进行的。一般来说,“哭开声”为序歌,提纲挈领点明哭嫁主题,为整个哭嫁做铺垫;第二步是“骂媒人”,似哭非哭,似骂非骂,极其诙谐有趣:第三步是“哭爹娘”、“哭哥嫂”,“哭亲友”等,在这些内容里包含有大量相互对歌的形式;第四步是“哭姊妹”等,又称“陪十姊妹”,十个姑娘相互对哭对歌,极其和谐和富有感染力;最后是“哭穿露水衣”、“哭撒筷子”、“哭上轿”等,一直到新娘出门,哭嫁即告结束。这种程序一般是严格按顺序进行的,实际上这也是婚礼的主要程序,哭嫁结束,婚礼也就结束了。从总体上看,“哭嫁歌”歌词内容结构犹如一部长篇叙事诗,不但结构完整,而且演唱灵活,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

“哭嫁歌”是一种边哭边诉的歌,既有数百年来沿袭不变的固定程序,又有即兴而作的内容,如一哭、两人对哭及合唱等。且是哭中有唱,唱中有哭,既有放声哭唱的,又有低声泣唱的。哭唱还有曲牌,调式,但多如山歌,灯歌及小调类,虽然旋律比较简,却也优美、流畅,委婉动听。歌词以长短句为主,也有“五言七句”、“七言四句”及“七言五句”。尤其是程式化的歌词较押韵,生活气息浓郁,情愫内涵深厚。

“十姊妹歌”在三峡地区又称“姊妹歌”,“伴女歌”,是一种只唱不哭的长诗结构形式的哭嫁歌,有成套礼仪形式,不能任意颠倒,专家称为歌堂哭嫁歌。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邀请未婚女子九人,围桌打厢而坐,新娘头搭丝帕,行至堂前三拜九叩祖宗后,居中而坐,由新娘或最会唱的姑娘唱开台歌,接着是“坐歌堂”、“数花”、“盘歌”,最后是“送歌堂”。由新娘兄弟酌酒,依次传杯轮唱或对唱,胜者享受糖食,负者罚酒,直至夜深始散。“十姊妹歌”多为一人领唱,众女伴用同样的曲调以衬词伴和。唱到高潮处,在座的宾客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合唱。歌词有回顾也有祝愿,多为表达姑娘感怀父母养育之恩和出嫁前的离情别意,也有很大部分是关于孝顺公婆、敬夫教子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曲词优雅,场面井然。欢乐时,轻快的节奏、跳荡的旋律伴合着美丽的同句,生动地表达了姑娘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抒怀时,或高亢悠扬,或深情委婉,徐缓的节奏和柔美的音调中,蕴藏着姑娘深沉的感情。

土家山寨的哭嫁歌是土家人千百年来的艺术创造,喜怒哀乐,笑骂皆非,是土家人民历史文化高深内涵,也是土家人民最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由于它纯净、生动、感人,成了土家山寨一朵永不凋谢的民间艺术奇葩。

上一篇:婚姻疲惫时,女儿帮我们找回幸福 下一篇:夹河女人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