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语的变化和濒危成因

时间:2022-09-28 09:51:57

【摘 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拥有颇丰的语言资源和悠久的语言历史。同世界上部分地区一样,中国有一些语言正逐渐消失,还有一些也被列入了濒危语言的行列。土家语就是逐渐衰退并进入濒危状态的语言之一。通过对土家语现状了解和濒危成因进行分析以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土家文化。

【关键词】土家族;土家语;使用情况;变化濒危成因

中国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历史和特色,然而,在为数不多的几个民族仍保持着本民族传统的同时,有部分民族却趋于汉化,土家族就是这些民族之一。

土家族又称毕基族和毕基卡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毗邻的武陵山区。

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多自称为“毕兹卡”、“毕基卡”和“密基卡”等,在土家语消失的地区,他们则随汉族称呼自己为“土人”、“人家”(读作nin ga);而南部方言区则自称为“孟兹”。南北方言在语法方面差别较小,但发音和词汇差别很大,南北方交流有一定困难,土家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历史上曾有人利用谐音的汉字对土家语做过少量记录。土家族的语言最早被记录是在清朝,那时是以“土语”或“土人语言”来称呼,并不是现在的土家语。一直到改土归流之后,“流官”注意到了土家族的与众不同,于是便出现了记录土家族风土人情的方志。

乾隆版《永顺府志》对土家语进行了简略的记载,“名官长曰冲,又曰送,又曰踵,又曰从,若吴着冲、惹巴冲、药师冲即吴着送、吴着从云云也。及呼山曰吾,又曰茄。如答送茄、崖缺吾、吴拉吾、洛塔吴,皆山名之类。又永顺县境有体亚洒山、拿切牙山,询之,土人云:衣服为体亚,晒衣服为体亚洒,拿扇子为拿切,扇扇子为拿切牙。苗语土语各志多有载者,然挂一漏万,且多互异”。

追溯土家族的历史可发现,向、王、田等强宗大姓自先秦五代之时便已出现。这些家族由于较早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也以族谱的形式记载了本族支系的来源和繁衍情况。这些族谱文献如永顺《彭氏家谱》、咸丰《覃氏族谱》等。土家语在民间文学中也有大量运用,但由于它没有文字,所以只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保留语言、传承文化。后来有人借助谐音的汉字进行记录,为后人研究土家族提供了极大方便。

而现在土家语的使用情况已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就目前情况来看,土家语使用情况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兼用型和转用型。兼用型是共同使用汉语和土家语;而转用型则是土家语几乎退出土家人的生活,很少有土家语的痕迹。转用汉语的土家族地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张家界市的石门、武陵源等区县以及贵州省东北部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土家人大多都不使用土家语,只有少部分年事已高的老人知晓,某些地名和人名仍用土家语命名,证明有土家语的存在。

除这些土家语已经消亡的地区,还有少数地区仍不同程度地使用着土家语。这些地区主要是湖南吉首市的龙山县。根据当地土家族使用土家语和汉语的不同频率,大致可以划分为“汉、土家”和“土家、汉”两种类型,前者是指使用土家语的人口较少、范围较窄、频率较低,汉语已逐渐成为交际的主要工具;而后者是指母语使用人口多,其中青少年占一定比例,土家语仍是使用较多的交际工具。目前,“土家、汉”这一类型地区也已开始向“汉、土家”类型转化。

不难看出,土家语受到了汉语的强烈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语音、词汇和语法。在语音上,汉语借词对土家语的影响表现在:(1)增加了新的语音成分;(2)吸收新的音素形成新的音位变体。大量的汉语借词在丰富了土家语词汇的同时,也影响到了土家语固有的词汇系统。在固有词和借词共存的过程中,借词逐渐动摇了固有词的地位,破坏了土家语固有词会系统,借入的方式也由半借向全借发展。而语法方面所受到的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判断句式和表达复杂语义关系的关系词的借入。正是由于这些影响,土家语慢慢转为现在所谓的“濒危语言”。但从大多数语言濒危和消失的事实来看,语言濒危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土家语濒危的成因包含三个大的方面,一是社会文化因素,二是语言内部因素,三是自然因素。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土家语濒危一是由于政治汉化,二是由于经济发展。自“改土归流”始,朝廷认识到语言汉化是实现政治统一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因此朝廷不断的加强对土家族的控制,输出以汉语为媒介的政治文化,最终使得土家族认同汉文化并转用汉语,这就是所谓政治汉化引导语言汉化。经济的发展会对一个民族的语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与其他地区民族之间的接触与交流逐渐增多,经济贸易交往变得密切交流增加,那么这就是土家语汉化的开始。

而内部因素则是指土家语的功能趋于弱势。一方面是没有文字,在流传上不具优势,另一方面则是使用土家语的人口远少于使用汉语的人,语言的流传是需要一定的环境的,而土家族处于汉族包围圈中,不具备使用土家语的环境,所以土家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

第三个自然因素则是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以及自然灾害,土家族没有文字,它的流传主要是口耳相传的方式,因此当很多年龄较长的族人去世之后,语言就缺少了流传的来源。此外,自然灾害会致使某一个区域的土家族人面临生存危机甚至消亡,也会影响到土家语的流传。

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一种语言的消亡,使用人口少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它发展变化的弱势。土家语言的濒危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国家对于土家文化的保护缺失。土家语是土家人民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保护土家语言对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及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清]陈天如等.永顺府志[M].乾隆二十八年抄刻本.

[2] [清]洪际青等.龙山县志[M].乾隆五十八年抄刻本.

[3] 谭志满.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土家族的语言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 邓佑玲.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与挑战――土家语濒危现象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上一篇:社会分层视域下的择校现象 下一篇:谈谈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