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美学视角下的翻译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27 07:31:17

模糊美学视角下的翻译问题研究

摘要: 项目“《红楼梦》英译审美再现与缺失——模糊美学视角下的翻译问题研究”2011年被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本文从项目的立项意义、规划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项目能够顺利研究。

关键词: 红楼梦;模糊美学;翻译;再现;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04-01

1项目的背景和意义

1.1 项目基于的理论依据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艺术符号即文学语言。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在于它的意象呈现和意象的多义性。作为创造性生产的文学活动,是以语言的模糊性为前提的。正是因为文学语言的这种特征,人们才通过想象、联想、体会、顿悟,创造出具有生命意味的文学形象。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L.A.Zadeh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模糊集》,此后,一系列的新兴学科,如,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语言学,模糊修辞学等,发展迅速,辐射到翻译学界。

1.2 项目的意义本项目将探讨文学模糊语言的分类及其不同理论观照下的模糊语言现象,提出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美学原则。对比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分析《红楼梦》译品中的模糊语言美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再现与缺失的深层原由。同时,以从杨译、霍克斯译《红楼梦》中摘取的语料为据,提出模糊语言美的翻译对策,从而能在翻译中准确把握语言的模糊性,尽可能地贴近原文,实现最大限度的忠实。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模糊美学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在L.A.Zadeh创立的“模糊集合论”的基础上创立的美学新学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2月出版的王明居教授所著《模糊美学》,是第一部系统阐述模糊美学的论著。它把不确定性引进美学领域,使美学成为一门既确定又不确定,既有序又无序的充满活力的科学。建构模糊美学的前提是确认美的模糊性,或者说要辨别在审美观照中到底什么是美的模糊性。L.A.Zadeh一再强调模糊性不同于近似性、随机性、含混性,而是亦此亦彼性,那么,在美学世界里,哪些美具有亦此亦彼性,哪些美貌似亦此亦彼而实际上却是近似、含混的呢?这是个十分繁难的工作。对此,王先生提出亦美亦丑、亦美亦高、亦悲亦喜、有无相生、知白守黑、明暗掩映,不似之似为“亦此亦彼”范畴,并建构了完整的模糊美学理论体系,为后学者提供了武器和工具,但同时他又给我们留出了更多的探索空间。

目前,以自然语言模糊性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开始被应用于翻译,指导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在诗歌的翻译上,我国很多学者都认为,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模糊美密不可分的,它往往以其意境的含蕴美,情感的蕴藉美,韵味的隽永美,以实现一种耐人寻味的整体混沌美。不少学者通过举例说明了模糊美学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上的运用,证明了模糊美学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模糊语言学与翻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就没有文学形象的生命。从模糊语言与文学关系上看,翻译中要把握语言的模糊性,才能做到尽可能地贴近原文,实现最大限度的忠实。这一实际问题也证实模糊美学在文学翻译中是值得研究的。此外,由于英语和汉语文学语言的模糊美的价值功能和审美效应均存在强烈反差,所以研究模糊语言的美学效果在翻译过程中的缺失和补偿是翻译研究不能、也不该回避的问题。

2项目规划与成果

2.1 研究内容本项目研究模糊美学理论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英译美的影响,对比《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从文化溯源方面分析《红楼梦》译品中的模糊语言美,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再现与缺失的深层原由,从模糊美学的角度考察英译《红楼梦》译文中的模糊语言美的再现与缺失现象,分析杨译和霍克斯译《红楼梦》之译语的特点和妙处、启示及不足。同时,通过英汉语言中模糊美的生成机制的对比来阐释在汉英翻译过程导致译文模糊美缺失的原因。

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解决模糊语言美的翻译原则及一些实际翻译对策问题,提出模糊语言美的翻译对策:即意像移植法,模糊对应模糊翻译法,模糊对应精确翻译法,省略意像释义法。从而能在翻译中准确把握语言的模糊性,尽可能地贴近原文,实现最大限度的忠实。

2.3 研究方法以模糊美学理论为依据,采撷《红楼梦》原著及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英译本中的语料,探讨文学模糊语言的分类及其不同理论观照下的模糊语言现象,提出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美学原则,即,再现原作的模糊美。在此原则指导下,通过对比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从模糊美学的角度考察英译《红楼梦》译文中的模糊语言美的再现与缺失现象,分析杨译和霍克斯译《红楼梦》之译语的特点和妙处及不足。

2.4 预期的研究成果及成果形式项目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语料分析和理论思辨为研究途径,主要解决模糊语言美的翻译原则及一些实际翻译对策问题,提出模糊语言美的翻译对策,最终形成研究成果。成果主要是通过撰写和形式呈现。

本项目立项目标明确,计划确实可行。项目研究周期为两年,具体分为前、中、后期三个阶段,前期为准备阶段,完成项目的申报、开题论证、实施方案设计,收集相关的资料;中期为阅读、分析和整理加工材料阶段;后期为总结阶段,撰写和发表相关论文,完成项目揭题报告。

参考文献:

[1]陈治安,文旭.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发展[J].外国语,1996(5).

[2]陈家生.《红楼梦》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技巧[J].红楼梦学刊,1995.

[3]王明居.模糊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4]余富斌.模糊美学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

上一篇: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研究 下一篇:实变函数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