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的会计处理

时间:2022-07-27 06:20:22

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的会计处理

【摘要】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会计师考试的重点,多数考生认为此部分内容不好掌握。笔者有针对性地探讨了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的会计处理,以帮助考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与困惑。

【关键词】 日后事项; 未决诉讼; 结案金额; 结案时间

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是日后调整事项中较为典型的事例,其结案时间可能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也可能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其结案金额不外乎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结案金额等于已确认预计负债的金额;第二,结案金额大于已确认预计负债的金额;第三,结案金额小于已确认预计负债的金额。笔者结合日常事例,分两个时点和三种情况来阐述这一问题。

实例:甲企业与乙企业签订一项销售合同,合同规定,甲公司应在2006年8月销售给乙公司一批物资。由于甲公司未能按照合同发货,致使乙公司发生重大经济损失。2006年12月,乙公司将甲公司告上法庭,要求甲公司赔偿80万元。2006年12月31日法院尚未判决,甲公司依据或有事项准则,对该诉讼事项确认了预计负债40万元。2008年3月20日,经法院判决,甲公司应赔偿乙公司60万元(或40万元、或30万元),甲、乙双方均服从判决。甲乙公司2006年所得税汇算清缴均在2007年3月28日(或3月18日)完成,甲乙公司的所得税率均为30%。甲公司2006年的营业收入为100万元。要求对甲公司的调整事项进行会计处理。(依税法有关规定,由于确认预计负债发生的损失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实际发生当期可在税前扣除)。

一、结案时间(3月20日)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3月28日)之前

(一)结案金额(60万元)>已确认预计负债金额(40万元)

1.前期状况

(1)借:营业外支出40

贷:预计负债40

(2)利润总额=100-40=60

(3)发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40

(4)应纳税所得额=60+40=100

(5)应交所得税=100×30%=30

(6)递延所得税资产借方发生额=40×30%=12

(7)所得税费用=30-12=18

(8)借:所得税费用18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2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30

(9)净利润=60-18=42

(11)盈余公积=42×10%=4.2

(12)未分配利润=42-4.2=37.8

(以上是甲公司2006年会计处理及会计报表中所反映的会计信息)

2.日后调整

(1)补调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0

贷:其他应付款20

同时:借:预计负债40

贷:其他应付款40

(2)调税

①消除差异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2(40×3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2

②差异转差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40×30%)

(属于抵税差额)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2

③新增差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6(20×30%)

(属于抵税差额)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6

或以上三笔合为一笔: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8(60×30%)

(差异转差额40+新增差额20=总差额6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2(40×3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6(20×30%)

调税原则:如果日后事项形成的影响数全部为差额时,调整“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如果日后事项形成的影响数全部为差异时,调整“递延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如果日后事项形成的影响数部分为差额,部分为差异时,属于差额的部分调整“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属于差异的部分调整“递延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

(3)转入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4

(4)调减

借:盈余公积1.4(14×1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4

3.应有结果(经过上述调整,其调整后的结果与该判决发生在2006年的结果完全相同)

(1)借:营业外支出60

贷:其他应付款60

(2)利润总额=100-60=40

(3)由于无暂时性差异,所以应纳税所得额等于利润总额。

(4)应交所得税=40×30%=12

(5)借:所得税费用12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2

(6)净利润=40-12=28

(7)盈余公积=28×10%=2.8

(8)未分配利润28-2.8=25.2

(二)结案金额(40万元)=已确认预计负债金额(40万元)

1.前期状况(与第一种情况相同,此处省略)

2.日后调整

(1)调整

借:预计负债40

贷:其他应付款40

(2)调税

①消除差异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2(40×3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2

②差异转差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2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2

(3)转入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0(事实上无需编制此分录)

(4)调减

借:盈余公积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0(事实上无需编制此分录)

3.应有结果(如同该判决发生在2006年度)

(1)借:营业外支出40

贷:其他应付款 40

(2)利润总额=100-40=60

(3)无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所得额与利润总额相等。

(4)应交所得税=60×30%=18

(5)借:所得税费用18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8

(6)净利润=60-18=42

(7)盈余公积=42×10%=4.2

(8)未分配利润=42-4.2=37.8

(三)结案金额(30万元)<已确认预计负债金额(40万元)

1.前期状况(与前两种情况相同)

2.日后调整

(1)调整

借:预计负债40

贷:其他应付款 3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营业外支出)10

(2)调税

①消除差异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2(40×3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2

②差异转差额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2

(抵税差额)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2

③新增差额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

(纳税差额)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3

或以上三笔合为一笔: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9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2

(3)转入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7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7

(4)调增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0.7

贷:盈余公积 0.7

3.应有结果(如同该判决发生在2006年度)

(1)借:营业外支出30

贷:其他应付款30

(2)利润总额=100-30=70

(3)无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所得额与利润总额相等。

(4)应交所得税=70×30%=21

(5)借:所得税费用21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1

(6)净利润=70-21=49

(7)盈余公积=49×10%=4.9

(8)未分配利润=49-4.9=44.1

二、结案时间(3月20日)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3月18日)之后

(一)结案金额(60万元)>已确认预计负债金额(40万元)

1.补调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0

贷:其他应付款20

同时:

借:预计负债40

贷:其他应付款40

2.调税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6(20×3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

3.转入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4

4.调减

借:盈余公积1.4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4

(二)结案金额(40万元)=已确认预计负债金额(40万元)

在此种情况下,只需做如下账务调整:

借:预计负债40

贷:其他应付款40

(三)结案金额30万元<已确认预计负债金额(40万元)

1.调整

借:预计负债40

贷:其他应付款3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

2.调税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3

3.转入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7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7

4.调增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0.7

贷:盈余公积0.7

上一篇:会计政策变更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下一篇:所得税会计在前期差错更正中的运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