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生存状态与媒介环境调查

时间:2022-07-27 06:00:45

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生存状态与媒介环境调查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近几年得到广泛研究和重视,但是广西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和媒介接触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论文着眼于对广西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和媒介环境及影响的实证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 生存现状 媒介环境

本课题以广西自治区农村留守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受到媒介(主要是电视)的影响程度。课题组以桂北、桂东南、桂西三个区域的农村留守儿童为对象,按留守儿童、监护人、教师三个类别各200份,共计600份调查问卷。其中留守儿童问卷回收184份,回收率92%;监护人问卷回收165份,回收率83%;教师问卷回收170份,回收率85%。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调查中还以直面访谈、现场笔记的方式进行抽样调查访问。

一、现状调查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

1、家庭照料情况

从调查的总体数据来看,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是祖父母。68.4%的留守儿童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2%的留守儿童和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还有约8.5%的留守儿童则自己照顾自己。由此可见,广西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情况非常普遍,而且在调查中发现,这种隔代照养在生活条件、教育、情感交流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其中亲情教育缺失最为突出。

2、监护人

留守儿童监护人主要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89%的监护人小学毕业或文盲,加之在农村文化教育欠缺的大环境下,留守儿童监护人未能更好的在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起到更多的积极作用,大多注重的是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甚至有的祖父母因为疼爱孙儿而产生对儿童溺爱现象,对儿童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做法听之任之,甚至对学校教师的批评不能有正确的认识,片面甚至是偏袒小孩的现象普遍存在,未能起到有效的监护和管理作用。

3、生活条件

留守儿童主要分为寄宿和非寄宿两种情况,其中非寄宿的留守儿童占所调查数据的72%,这部分的留守儿童在生活条件、生活环境上相对寄宿的儿童要好,认为生活条件好或比较好的约占67%,其中非寄宿留守儿童约占52.9%,而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们普遍认为生活条件差或者比较差。

4、生活希求

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生活希求表现出“希望能得到学校关怀,希望父母在自己身边”,约占64%,其次是“希望能有很多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占48%,再次是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和“希望父母在外可以平安健康”;调查中,也有少部分留守儿童希望“能摆脱这个痛苦的世界”。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普遍出现希望沟通、交友的念头,说明这些儿童生活中孤独和较为封闭的现实状况,并且在长期的父母亲情缺失环境下过早地萌生出较强的独立意识,容易使儿童的性格偏执。

(二)心理状态

1、性格及自我评价

留守儿童的性格方面约占58%的人认为自己“性格内向”,11%的儿童自认为性格开朗,另外有8%的留守儿童性格“任性”或者“柔弱”,约有4%的儿童性格属于“暴躁”或者“其他”。在自我评价上,只有18%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很棒,73%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还有少部分认为比别人差。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更为低调和自卑的现象,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也更容易陷入孤独和幽闭。

2、对社会的理解

认为社会对自己公平的约有20.4%,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的儿童占12.2%,约占67.4%的留守儿童普遍认为社会对自己属于一般,既不公平也无所谓不公平。认为学校、社会对自己很关心的占8%,很少关心的占70.4%,不关心的占22.6%。

3、不良情绪

在对社会的理解上,“我总是害怕被身边的人欺负”占45.1%,“如果政府努力帮助我们,生活会好起来”约17.2%,“觉得社会不公平,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的留守儿童占到10.3%,“社会,别人都不关心我,我也不会去关心他们”约有9.6%,“我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和小朋友打架或者发脾气”约8.3%, “我很有同情心,帮助,爱护、保护小动物”约6.2%,产生“社会,别人都很关心我,我将来要回报他们”的孩子占到3.2%。

(三)媒介环境及其影响

1、媒介条件及接触情况

约有98%的留守儿童家里都有电视机,电视普及率很高,99.5%的儿童能够分清电视世界不是真实世界,“你及周围伙伴喜欢看电视”的约占87.6%;在接触电视时间上,一天一个小时的占8.4%,2个小时以上的占65.1%,半天的占24.3%,一整天看电视的占10.2%。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空闲时间大多数是和电视相伴的。在喜爱的电视节目中,新闻类节目约占1.4%,爱情类节目的占12.1%,战争类节目的占37.3%,动画片占49.2%,战争和动画片是儿童普遍喜欢接触的电视节目类型。认为看电视不会影响自己心情的留守儿童约占15.4%,认为会影响心情的约占18.2%,认为有一点影响的约占66.4%。在能否模仿电视中的人物和主持人方面,约有55.1%的留守儿童认为会模仿,20.3%的儿童认为不会去模仿,25.6%的儿童认为自己想去模仿但是却模仿不来,由此可见,电视节目内容的好坏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2、留守儿童、监护人和教师对电视世界的不同认识

留守儿童对电视世界的认识:电视世界不是真实世界,看电视对自己心情会有一定影响,大多数儿童认为自己在看电视节目后会有意或无意地去学习模仿电视中的人物或者主持人,认为看电视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时还可以增长见识。

监护人则认为:电视世界不是真实世界,看电视会影响孩子心情,尤其是看爱情类电视节目影响会很坏;孩子一定会去模仿电视中的人物;孩子看电视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不建议孩子看电视。

教师的看法: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父母关爱,心理相对较脆弱,很容易受到电视节目和内容的影响,甚至是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一些孩子出现一些偏执、孤僻、封闭的性格特征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长时间面对虚拟的电视世界而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但是也不能一概对孩子看电视的行为进行简单的否定,适宜的接触电视时间和内容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有时还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有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因此,建议留守儿童在监护人的监管下适当适量的接触电视节目。

二、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及学校教育方面

1、家庭因素

作为儿童的主要监护人的父母要在外出打工情况下,尽量想办法多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和更亲情化,譬如除了电话沟通之外还可以采用邮寄实物的方式,定期寄给孩子一些喜爱的小物件等等,可能的情况下定期回家看望小孩,与孩子的联系间隔时间不能太长,而且交流沟通时父母的话语应该充满关爱,话题可以涉及小孩的生活、学习、心理等多个方面,总之,尽量让小孩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亲情和关爱。

除此之外,父母还应该尽可能与学校和班主任取得联系,时刻了解小孩在校的基本情况以加强对小孩的监管力度。

2、学校

学校教育作为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途径,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上更应该受到充分重视。在一些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中心小学,应该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呵护,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开设心理教育辅导课程;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手段鼓励和促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走出孤独和封闭,养成开朗积极的性格;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举行针对性的情感交流活动,增强学校的亲和力,使留守儿童在学校有一定的归宿感和安全感。

(二)地方政府及社会经济方面

1、地方政府机构。各地可以根据实情,充分发掘地方的各种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或者根据市场实际进行适当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地区的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农业的产能;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多渠道吸引外来投资解决地区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先富起来的地区或者家庭、人员,应尽量鼓励其回乡投资,建设家乡等。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担负起这个责任和义务,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2、社会因素。在有条件的地方,相关部门应尽可能地组织相应的知识讲座,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素养,消除对外出打工者及其留守子女的偏见;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舆论宣传工作,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对地区的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运用,建立起比较合理的乡村、学校、家庭的网络式教育监管体系,让全社会都能参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管。

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渠道建立或者创办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建立儿童活动中心或者图书室等公共设施,让留守儿童在这里可以自由交往、增进互动,为留守儿童创造比较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此外,有关机构也可以组织一些人员以互助队的方式进行生产互助,帮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减轻劳动负担等。

但是,问题的最终解决途径只能是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只有当地的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广大农民不再成为民工,解决农民工与子女被迫分开的局面,儿童也不再成为留守儿童,只有通过各种途径,父母才能真正承担起对其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孩子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父母的关爱,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系广西教育厅课题(201010LX

44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郝萍瑞、岳瑞芝,《关注留守儿童,优化成长环境》[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②李斌强、赵鹏程,《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6(1)

(作者:杨斌成,钦州学院副教授;许珍花,钦州学院教师)

责编:周蕾

上一篇:论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素 下一篇:电视真人秀节目录制现场与播出节目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