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和声写作中跳进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时间:2022-07-27 04:09:49

传统和声写作中跳进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摘要:跳进是四部和声写作中的重要手法之一,它使得旋律不再作单一级进的平稳进行,而使旋律变得更加的活跃。本文以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第十六章习题五为例,对跳进手法进行详细的归纳,以期在日后的传统和声写作实践中具有更为清晰的思考与方法。

关键词:传统和声 跳进手法 四部写作

伊戈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斯波索宾(Игорь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Способин 1900-1954)是前苏联著名理论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1927年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及其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教授理论课程。写有《和声学教程》等教程,对前苏联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体系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和声学教程》对传统和声写作的理论具有详细具体的讲解,本文仅对“跳进”这一技术进行归纳与梳理。在该教材中,对跳进技术的介绍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

一、同和弦与同功能和弦的转换中的跳进手法

1.同和弦转换

和弦在反复时改换另一种形式叫做和弦的转换,这种转换可以是旋律位置的改变,也可以是排列法的改变,或者是二者同时改变。

(1)同和弦在转换时,如果旋律声部是三度或者四度的进行,那么和弦的排列法可以改变也可以不改变(见谱例1-1)。

(2)同和弦在转换时,如果旋律声部作五度或者六度的跳进进行,那么和弦的排列法必需改变(见谱例1-2)。

2.同功能和弦转换

(1)同一功能的三和弦与六和弦(或六和弦与三和弦)的连接(如T-T6,D-D6)构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和弦转换。六和弦的低音由根音换成了三音(或相反),同时上方的某一个声部(例如高音声部)则相对地从三音换为根音(或相反)。如图谱例2-1中主六和弦重复了根音,三和弦也重复根音。同功能三和弦和六和弦的连接形式多种多样,在不出现四部同向,声部超越等写作错误的情况下即可进行连接。

(2)六和弦本身的转换

六和弦还可以本身(没有原位三和弦的参与)转换-通过改变旋律位置、排列法或改变重复音。(见谱例2-2)

二、四五度关系原位三和弦连接时的三音跳进手法

两个和弦的三音在同一声部,并且形成了四度或者五度的跳进方式。三音跳进一定发生在T S、t s、T D、t s的四五度原位三和弦连接中,三音跳进时排列法必改并且必用和声连接法,同时只能发生在女高和男高音两个声部。(见谱例3-1和3-2)。

三、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的跳进手法

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会出现根音到根音的跳进、五音到五音的跳进、双跳进、以及混合跳进和D2-T6的跳进。

1.根音到根音的跳进

当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和弦的根音发生在同一个声部,并且产生了四度或四度以上的跳进关系,这种方式叫做根音到根音的跳进。在跳进时,上三声部如果能保持共同音就采用和声连接法连接,如果上三声部没有保持共同音的条件,就尽量平稳进行作旋律连接法。(见谱例4-1)。

2.五音到五音的跳进

当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和弦的五音发生在同一个声部,并且产生了四度或四度以上的跳进关系,这种方式叫做五音到五音的跳进。在跳进时,上三声部如果能保持共同音就采用和声连接法连接,如果上三声部没有保持共同音的条件,就尽量平稳进行作旋律连接法。(见谱例4-2)。

3.双跳进

在三和弦与六和弦作双跳进时为了避免平行五度的产生,根音到根音的跳进必须发生在五音到五音跳进的上面(见谱例4-3)。

4.混合跳进

六和弦与不同功能的三和弦连接时,可以在它们不同类的和弦音(根音与三音、五音与三音等)之间形成六度、减五度,偶尔还有七度的跳进。需要注意的是三音所在和弦必须是原位三和弦。(见谱例4-4)。

5.属二和弦解决到主六和弦时的跳进

属二和弦在解决到主六和弦时和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的跳进一样。在进行四部写作时D2解决到T6按照以下步骤:属七和弦的根音在上三声部中保持不动(在进行D2-T6根音到根音的跳进时要进行跳进),属七和弦的三音上行级进(三上),属七和弦的五音、七音下行级进(在进行D2-T6五音到五音跳进时进行跳进(五七下)。(见谱例4-5)

四、跳进手法在第十六章习题五中的实际运用

1.同和弦转换

第一小节的第二、三拍处的两个四分音符的旋律虽然是三度的进行,在这里我们还是选择改变其排列法的方式进行写作。从谱例5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对这里进行写作时我们首先要确定级数功能,由于旋律声部的升B和升D音在升c小调中是II级和VII级音,因此我们确定用V级属功能和弦来写作。第二步我们要确定排列法,由于第二拍我们选择的和弦为G、D、G、升B,从谱例5上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是密集排列法,所以下一个和弦我们要确定为开放排列法。最后中音声部保持不动,次中音声部相互作反方向转换,第三拍确定为G、B、G、D。

2.六和弦自身的转换

在习题五的第五小节处出现了这种用法。第一拍和第二拍的旋律音为G-C的跳进,由于G和C属于c和弦小调的V级和I级音,所以这里我们便用到了六和弦自身的转换来实现旋律声部的跳进。(见谱例5)。

3.四五度关系原位三和弦连接时的三音跳进技术

本题的三音跳进技术分别发生在第一小节的第一、二拍的连接处和第五小节最后一拍和第六小节第一拍的连接处。我们知道三音跳进也是改变和弦连接时排列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和弦在作三音跳进时首先一定发生在T S、t s、T D、t s四、五度原位三和弦连接中,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两组三音跳进是T D的连接。其次三音跳进时排列法也必改,并且只能发生在男高和女高两个声部,当发生在女高音声部并且旋律是向上跳进时,第一个和弦一定是密集排列法,第二个和弦则是开放排列法。相反当旋律声部往下跳时,第一个和弦则必须是开放排列法,第二个和弦则是密集排列法。当发生在男高声部时与上面反之即可。题中的跳进都发生在女高音声部,第一组旋律向下跳,因此主和弦应是开放排列法(C、C、G、E),属和弦则是密集排列法(G、D、G、升B),女低声部共同音G保持,男高作级进的C-D。第二组旋律向上跳,那么第一个和弦必是密集排列法,第二个和弦则是开放排列法。旋律声部由升B跳进到E,女低声部保持G音不动,男高声部作级进下行。

4.五音到五音的跳进

谱例5中第一小节的第三拍和第二小节的第一拍在进行连接时,旋律声部出现了D-G的跳进,由于D音属于c和声小调的II级音即属功能,G音属于c和声小调的V级音即主功能。在进行连接时共同音G保持,男高音声部作B-C的级进上行,最后完成连接。

在本题的终止处还出现了D2-T6五音到五音的跳进,按照属二和弦解决到主六和弦时的跳进方法,在终止处的旋律声部出现了D-G的跳进进行,又因为D是D7和弦的五音,G是T和弦的五音,所以这里便用到了五音到五音的跳进。

总之,通过对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第十六章习题五跳进手法的分析,让我们了解到跳进手法使得旋律更具流动性,无论在日后的教学还是写作中我们都可以以此为借鉴,把这些方法灵活的运用到创作之中,使得作品更具生机。

参考文献:

[1]彭程.略述伊・斯波索宾在音乐理论教育领域的贡献[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04).

上一篇:闫冰 隐秘的麦子 下一篇:跑道入侵问题的案例分析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