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轮胎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2-07-27 02:28:59

中国轮胎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自入世以来,中国轮胎产品出口遭遇了各类贸易救济调查。在这些案件中,以反倾销调查居多,发展中国家居多。但是近年来,中国轮胎产品开始面临新的贸易救济措施,如保障措施、“337”调查等;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开始针对中国的轮胎产品采取救济措施。这些新的变化应该引起轮胎企业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轮胎出口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情况,研究了中国轮胎产品出口遭遇如此多的贸易救济调查的原因,并且针对案件的最新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轮胎贸易;救济调查;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中国轮胎产品遭遇美国“337”调查的案情介绍

“337”调查是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Tariff Act of 1930)第337节(简称“337条款”)及相关修正案进行的调查,禁止的是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贸易行为。337条款是国际上最具变通性和杀伤力的贸易保护手段,凡是337调查认定侵权行为存在的外国出口产品,将通过颁发禁止进口令的方法直接禁止该涉案产品的进口和在美国市场的销售,而且无法规避。

2013年8月14日,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及其美国子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出申请,要求对美国进口以及美国国内市场销售的轮胎产品侵犯了其专利权,要求启动337调查,并有限排除令和禁止令。2013年9月1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投票决定对部分轮胎产品(certain tires and products containing same)启动337调查。涉案产品是带有胎面及胎壁外观设计的轮胎产品。美国ITC最终确定了22家企业作为本案的强制应诉方,其中7家中国企业涉案。

这是中国轮胎产品自入世以来遭遇的第一次“337”调查,也是中国轮胎产品遭遇的第19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美国一旦采取有限排除令和禁止令,将对中国轮胎出口造成重大的打击,而由此引起的贸易救济调查连锁反应更应该成为中国轮胎企业需要防范的,中国轮胎出口之路上又多了一道墙。

二、近年来中国轮胎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

(一)中国轮胎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统计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遭遇的各类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数量居全球之最。而中国轮胎产品同样面临了各种贸易救济调查。

(二)近年来中国轮胎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特点

1.中国轮胎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形式多样化。自入世以来,中国轮胎企业遭遇的相关贸易救济调查大多以反倾销案件为主.据2001年至今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轮胎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案件19起,其中84%的案件是反倾销调查,另有11%的案件是保障措施调查,另有1起“337”调查案件。而调查种类自2009年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不单单局限于反倾销调查,而2013年更是出现了针对轮胎产品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救济调查。

2.中国轮胎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发起的国家丰富化。中国轮胎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发起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但是自2008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也开始对中国轮胎产品进行相关调查。

3.中国轮胎产品的被征税率较高。中国轮胎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大多是肯定性终裁。在所有的救济调查中,有2起最终没有被征收相关附加税,有5起案件目前正在调查起,另有12起案件都是以败诉告终,中国轮胎出口产品都被征税不同比例的进口附加税。

三、中国轮胎产品频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原因

(一)中国轮胎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的增加。自入世以来,中国轮胎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与中国轮胎产品出口总额的增长有密切的关系。如图3所示,中国2003年至2010年轮胎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的变化情况[2]。据海关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1~8月,我国橡胶轮胎外胎产量为62201万条,同比增长6.9%。中国轮胎出口量保持较低幅度的稳定增长势头,出口额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二)中国轮胎产品生产地区和出口市场都相对集中。中国轮胎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市场,对东盟出口增加明显。以2012年出口数据为例,2012年,中国对欧盟出口轮胎7132万条,同比减少10.9%;对美国出口6876万条,增加8.3%;对上述2大市场出口合计占同期我国轮胎出口总量的33.9%。同期,对东盟出口2802万条,增加12%;对巴西出口2400万条,减少4.1%。

2012年,山东出口轮胎1.6亿条,增加16.2%,占同期我国轮胎出口总量的38.4%。同期,天津出口5125万条,增加5.3%,占12.4%;江苏出口4155万条,减少13.1%,占10.1%;广东出口4007万条,减少5.9%,占9.7%。

(三)中国轮胎产品核心竞争力较低。目前,国内轮胎生产企业大多为小企业,行业集中度偏低,而且出口商品以机动小客车用和自行车用的充气橡胶轮胎为主。同时,国内大部分本土轮胎厂家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技术研发投入资金少,研发能力相对较弱,产品档次难以提升,在生产技术和工艺方面与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从而制约未来我国轮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外品牌相比有很大差距。首要的一点就是产品性能不佳,其次就是品牌定位缺乏创意[1]。目前,国外轮胎品牌已经占据中国半钢市场绝大部份份额,又在慢慢渗透原来以国产品牌占主导地位的全钢市场;它们本身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针对中国市场所开发研制的轮胎正慢慢的被国内的消费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贾朝霞.中国轮胎出口遭遇国外贸易救济措施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2]徐文英.2010年中国轮胎行业进出口情况分析[J].中国橡胶,2011(09).

上一篇:连锁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探讨 下一篇:论中外技术标准差异对我国儿童服装出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