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

时间:2022-07-27 07:42:29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

【摘 要】本文概述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就高校和教师两方面分析了目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对策

在这个信息不断迅速更新的时代,一所高校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而教师作为一所大学软件建设的重点,更是首当其冲,由于他们能最大程度地重建和振兴一个国家的教育希望,因此,重视教师发展已成为当前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1] 。哈佛大学的校长科南特曾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他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上日程;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保障措施。要实现教师队伍可持续水平提升,就必须更新观念,以教师发展理念引领师资队伍建设。现阶段,高等教育在我国已实现大众化,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队伍也相应地不断壮大,从高校教师学术性的特点来看,高校教师的发展是其根基;从高校教育创新性来看,高校教师的发展是其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习,而教师理应是学习的探路人、筑路人及领路人,由此看来,高校教师专业的发展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性。

一、目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

有些高校降低了教师的准入门槛。尤其是地理位置较远地区的高校,由于缺乏师资,教师准入门槛相应较低,所以教师总体专业水平不高;由于部分高校严重缺乏师资,部分高校教师仅凭多年来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长期驻守在教学一线,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技术,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是束手无策。相对地,有能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却只注重引进的“三高人才”,而忽视起步较低却为学校默默奉献的部分教师。

有些高校忽略了教学和科研能力的结合,制定了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矛盾的校规。如:只有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才可获得晋升职称的机会,久而久之,在高校教师中形成一种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所以很多教师把大把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中去,出现了教学科研两极分化的趋势。一些学校还向教学型教师倾斜或者制定了科研工作量折算教学工作量的政策,激化了教学科研两极分化。

(二) 教师个人层面

首先,很多意识到自身专业发展重要性的高校教师缺乏相应培训,进修的机会。而有些教师却根本缺乏自身专业发展意识,对于来之不易地参加各种高校教师培训、进修的机会不予珍惜,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即便参加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思想认识不深刻。有些高校教师甚至认为在自身学生阶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足以终身受用,可以使他们一劳永逸,不重视教学技能知识的学习,认为教学带有主观和随意性,放弃了终身学习。

其次,部分高校教师只重科研却轻教学,有些高校教师认为只有取得科研业绩对于实现一个教师自身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认为它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水平的主要指标,而对教学业务能力的高低却较为忽视,长此以往,形成教师教学与科研严重脱钩。这个问题的形成,是因为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对于晋职称、评优评先等过于看重而导致专业学习上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倾向,不能静下心来,客观地查漏补缺,从而影响长远的专业发展。

再次,有些高校教师缺乏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发展规划,部分教师缺乏内在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只注重自身学历、学位的提升,使自身在不断地“镀金”过程中,不停地优化。这一现象在青年教师群体中尤为突出。而有些老教师则习惯于自己长期以来的经验主义教学模式,墨守成规,缺乏教育改革创新意识,专业知识更新缓慢甚至停滞。此外,很多处于专业发展初期的年轻教师缺乏个人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很多高校青年教师常常是随波逐流,不能做到客观地审视自我,不能有效地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和资源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

首先,各高校应完善教师的培训体系,教师发展对象包括在职的各类教师。[2]所以高校应改变以学历提升为主,重学术资格的提升、轻教学素质的培养的状况,多角度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各种职后培训,既要有以获得学历学位为主要目标的培训形式,也要有以获得教师素质提高为依托的教育活动。高校要建立科学的选拔培养机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制定培训计划。注重个别与整体相结合,如:对新教师可采取岗前培训、对青年骨干教师在鼓励进修的同时要出台相应的校规为他们更进一步创造条件,对不同需求的教师采取不同种类的资助。鼓励教师之间的互助学习,以实现教师专业的共同发展。

其次,各高校应为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提供途径,这既有利于教师成长,也有利于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及归属感,以便促进学校更好地发展。同时学校应成立教师成长服务中心,一方面对教师进行教学的强化以及专业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引导新教师确立专业成长方向,帮助指导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的人事、教务、科研部门应根据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联合起来为教师教学科研提供业务咨询、教学研讨及学术交流的平台。

再次,应建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高校教师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可借鉴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3] 发展性评价的主旨是以人为本,倡导了解人、关怀人和造就人,教师的评价应结合教师专业的发展,应用“形成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要根据教师发展水平的差异,综合教学评价和科研评价,注重教师的成长过程,这样不仅能充分体现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而且教师也会乐于接受和主动改进。

(二)教师个人层面

首先教师个人要树立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合理制定专业发展规划。高校教师应改变观念,加强责任感,增强自主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配合性。要循序渐进地、有科学性地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质量。

其次,教师应充分理解专业发展,科学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作为高校教师,既要对所教的学科有深入地了解,还应对教学有深入的探索,并使二者深度融合,才能真正促使学生有兴趣地深入学习。

高校的目标是培养服务社会的各类人才,如果说学生是含玉的毛石,科研则是雕琢其成为美玉的双手,而教学则是雕琢其成为美玉的斧凿。因此,教师要一手抓科研,一手抓教学,一方面要将科研获得的有效信息传达给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关注并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优化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顺利地提高。

三、结语

新时期的高等教育要求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要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充分理解了专业发展的内涵,科学的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使其发挥最大的能量,最终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教师的专业发展才会具有其真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乔连全,吴薇.大学教师发展与高等教育质量—第四次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106-109.

[2] 徐延宁.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特点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31—135.

[3] 陈柏华,徐冰鸥.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师专业素养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50—53.

注:

本文系省社科基金项目-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实证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L11DYY028.

上一篇:新课标下高中生探究性教学初探 下一篇:探讨10kV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