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上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时间:2022-07-27 05:19:56

高中数学课上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所以必须激励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动机。然而帮助缺乏数学学习动机的学生的最好办法就是首先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进步,并在进步中体验一种内部的自我激发。其具体方法如下:

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成功而不断得到发展。有的学生,因学习失败、学习困难而对书本知识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为了发展学生的内在动力,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保证学生既能较为轻松地学懂知识,又能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自觉学习。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安排的学习内容及教学方法则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学习内容和课堂情境的设置。学习内容的安排尽量不要过分地繁杂,线条要清晰。教师应设法把学生的注意集中于学习知识的活动中,排除分散学生注意的干扰,如使用幻灯机的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使自己的影子投影到屏幕上;不需用时及时关闭电源。还可创设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如:在上高一《立体几何》的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之前,可先提一问题:建筑工人在用砖刀砌与地面垂直的墙面时,是否用了什么工具来帮助他判定他所砌的墙面符合要求?如有?是什么工具呢?这样学生很有兴趣,也会很认真地开始学习新课,并能以互相讨论的方式,经过认真思考和恰当的应用所学的定义、定理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节课会上得相当圆满。②学习内容难度恰当,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分层次要求:特优生应加强对其学习深度和广度的加深和拓广;中等生应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所谓的差生则应加强基础知识过关训练,使其学有所得,不断进步,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在《不等式》这一章“不等式证明”的学习过程中,对特优生的要求是证明的各种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换元法、判别式法、反证法、放缩法和函数单调性法。中等生则要求熟练掌握: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换元法。而差生只要求重点掌握比较法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③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进行不同深度的加工,特别是深水平加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使用眼、耳、口、手等感觉器官,使得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以提高课堂效益,减轻课外负担,让学生不再认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是一种享受,从而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

2 准确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

数学学习的目标设置是激发数学学习动机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不同。一个思维灵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很大差距,而思维僵化的学生面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到束手无策。但是如果从自已的切身体验出发去学习新知识,那么任何问题都会变得更加令人感兴趣。如:在《解析几何》中有关直线系和曲线系的问题,直接使用直线系或曲线系方程,可以很快解决与交点有关的许多问题,思维灵活的学生,用来得心应手,兴趣盎然,思维觉得更加活跃;而思维僵化的学生则很难理解这些方程,更不用说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只能依靠繁复的计算,势必导致产生厌倦情绪,因而把握教学难度及情景创设是犹为致关重要的问题。

数学学习目标的设置应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学生应参与目标的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在目标设置的过程中使其内在动机进一步激发。一般来说,目标越具体,兴趣越浓厚;舒适的数学学习目标的设置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的经验能使学生建立信心,提高兴趣。当然,学习目标的设置还应该稍高于先前已有的学习水平,使他们产生适当的内部紧张状态,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然的话,目标太高或太低都无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促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

一个人专心致力于奖励很少的业余爱好之中,或者一个学生全力以赴地参加到娱乐性的解题活动中,都可描述为“自我卷入”,当智能受到挑战的时候,自我卷入就达到它的顶点。问题是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之中去?首先,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在卷入的学习任务过程中至少不会受到失败的威胁,相反,应使学习任务变得更加容易完成,学习因此受到促进。还应设法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促进学习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是促进卷入效果的最有效方法。如:在椭圆和双曲线的教学中,如果采用比较手法,学生的兴趣明显浓厚得多,虽然不可避免繁琐的运算过程,但由于两种曲线却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次运算可能量大一些,但实质上已经把后面的工作也一起做了,心理上感觉不是很困难。这样既减轻了负担,而对两种曲线的理解反而更加深刻,对以后整个圆锥曲线的学习都有很大好处。

从以上的一些措施来看,首先肯定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是促进学习的最有力、最稳定的动力。其次,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配套的激励措施,才能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从而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成果,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做出我们的贡献。

上一篇:自创游戏 对抗赛 下一篇:一个“优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