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例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治疗回顾

时间:2022-07-27 05:03:42

74例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治疗回顾

【摘要】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关于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治疗方式,观察总结相应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02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胸痛患者74例,随机平均分配成两组,对照组行传统治疗方式,观察组行针对性治疗措施,总结其对应治疗措施实施方式和治疗效果,并将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37例患者明显好转21例,好转13例,无好转或病情加重3例,好转率91.9%。对照组患者明显好转11例,好转10例,无好转或病情加重16例,好转率56.8%,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 急性胸痛; 针对性治疗; 传统治疗; 效果; 对比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218-02

〖HJ1.4mm〗急性胸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病症,部分具有突发性特征,由心血管疾病等严重病症引发的急性胸痛死亡率奇高。现代医学表明,引发胸痛的具体原因有很多,诸如外伤、肺炎、心肌梗塞、肺部肿瘤、胸膜炎、心肌炎、心绞痛等均可引发急性胸痛。急性胸痛患者临床表现各异,病情千变万化,潜伏的危险性也有不定性差别,这些4不定性因素均是医生正确诊断、高效治疗的阻碍。近年来,我院经过回顾分析历年大量的治疗急性胸痛案例,总结了相对系统、规范的治疗经验,并结合现代化器械的使用,对于急性胸痛临床治疗提出了一项比较完善的针对性治疗措施,效果显著。下面,笔者将具体治疗急性胸痛报告呈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02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胸痛患者74例,随机平均分配成两组,对照组行传统治疗方式,观察组行针对性治疗措施.74例急性胸痛患者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18~77岁,平均年龄(41±1.77)岁。患病原因:由剧烈性创伤引发肋骨骨折、创伤性疼痛等7例,由心血管疾病诸如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瘤、肺梗死以及肺动脉高压等引发急性胸痛患者33例,由胸膜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引发的患者16例,由颈椎病、胆石症等引发病症患者11例,由其他病因引发病症的患者7例。两组患者分配方式具有随机性,在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工作背景、家庭情况、受教育程度),病症产生原因,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行传统诊断、治疗方式。

1.2.2观察组行对应性诊断、治疗措施。

1.2.2.1患者临床特点与诊断。临床特点:①由心绞痛引发急性胸痛特点:一般为突发性发作,持续时间较短,在1~5min钟之间,呈现压榨性疼痛形式,疼痛部位多为胸骨后或心前区,逐步向人体左肩、左臂内侧或颈部、下颌发射,偶有窒息感。人体剧烈劳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后较常诱发。②由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引发急性胸痛特点:阵发性疼痛,表现为刺痛或刀割式疼痛,人体深呼吸或咳嗽可加剧临床症状。③由心肌梗死病症引发急性胸痛特点:患者起病较急且时间长(可不间断持续1~2d),疼痛剧烈(有濒死感)且疼痛范围广泛,通常可由胸骨后、心前区或剑突下向左键、臂、背发射,无明显诱发原因,患者病发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猝死。

诊断方式:除了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对患者进行诊断外,为使得诊断结果具有更高、更科学的准确性,医院一般会使用其他辅检查方式。①实验室检查。主要针对患者白细胞、心肌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等进行检测对比分析。②心电图检查:根据心电图图征判断人体心电活动、心肌部位异常以及心律问题等。③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能够鉴别诊断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静脉血栓、主动脉夹层、肺梗死、自发性气胸等病症,图像清晰,确诊率较高。

1.2.2.2具体治疗方式:根据不同原因引发的急性胸痛现象作针对性治疗。心绞痛发作期治疗:立即吸氧、休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0.6mg,口服阿司匹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心肌梗死初步处理治疗:立即吸氧、休息,镇痛、镇静,控制心衰、心律失常,灌注心肌,纠正休克。需特别注意灌注心肌一定要尽快进行。急性肺梗死治疗:溶栓、抗凝、介入治疗方式等均可使用,需特别情况特别对待。自发性气胸治疗:自发性气胸发作时,患者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心律过快、呼吸清浅、呼吸减弱、大汗等,治疗时需立即对患者侧位抽气或水封瓶排气。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对患者血压、心律进行控制治疗,而后尽快进行转诊治疗。肋间神经痛在可忍受情况下一般不需处理,难以忍受时镇痛处理。所有有胸痛病史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生活作息规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不过度劳累,平时注意舒缓身心压力,应尽量避免情绪激动。此外,还应注意日常保暖等。

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

1.4治疗效果对比分析:观察组37例患者明显好转21例,好转13例,无好转或病情加重3例,好转率91.9%。对照组患者明显好转11例,好转10例,无好转或病情加重16例,好转率56.8%,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2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的召开,关于急性胸痛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广泛业内人士的关注。自2011年我国首届胸痛中心高峰论坛在广州完美收幕以后,上海相关部门也表达了对此论坛的重视,在2012年12月份隆重召开了国内第二个胸痛中心高峰论坛,在此论坛项目中,对国外关于急性胸痛研究进展和研究动向作了特别的详细介绍,对于我国相关医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急促帮助和方向帮助,为我国胸痛方面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础。我院在以后的治疗研究中将时刻关注此方面的内容,并注意与我院丰富的治疗急性胸痛经验有效结合,在我院大量的人才合作下,争取形成更加规范化、完善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治疗急性胸痛的方案,为大量急性胸痛患者送去福音。

参考文献

[1] 钟雪琰,王艳萍.快速检测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

[2] 张国强.急性胸痛的急诊临床思维与处理[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9,14

[3] 冯春燕,张海雷,白妙春,等.急诊患者猝死风险评估与防治[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4.

上一篇:氨溴索注射液辅助治疗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 下一篇:宫血宁胶囊与八珍益母胶囊用于减少 药物流产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