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剪纸艺术造型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27 02:29:07

浅谈民间剪纸艺术造型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剪纸源远流长,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以其本身特有的元素符号,成为最具东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虽然他的材料的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但他是经过历史积淀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因此他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而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为现代设计师提供了宝贵的设计手法和设计思维,是设计师在设计手法和设计思维上可供学习和借鉴的宝库,该论文从剪纸艺术的造型特点,色彩,寓意以及剪纸艺术在包装设计中运用实例分析论述。

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现代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191-01

一、民间剪纸艺术的造型特点

(一)民间剪纸“X透视法”:中国民间剪纸的造型夸张、内容直白、寓意深刻。民间剪纸的“X透视法”是镂空技法的效果,镂空设计运用的是减法,剪纸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则是加法。由于剪纸艺术本身的造型特点使剪纸艺术运用到包装造型之后包装的层次感显得更加丰富。于是,将民间剪纸应用于包装设计中,可以使包装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丰富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剪纸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色彩强烈:色彩在剪纸艺术中是一种象征性的用色,而不是来源于事物本身的色彩,更多是人们赋予它的某一种象征意义。剪纸艺术在用色上丰富多彩,不过剪纸以赤为主,这来源于人类历史所特有的图腾文化和对中国古代火神祝融的崇拜,赤为火的颜色,象征生存,食物和收获,是象征生命的色彩。随着历史不断发展还有彩色的剪纸的产生,色彩纯度很高的红,黄,蓝,绿为主这是通过一定的色彩表现展示产品特有的魅力,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审美作用。红色是最原始、最富有生命力、冲击力和视觉力的色彩。民间剪纸常选用红色,象征吉祥如意、喜气洋洋,烘托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而在包装设计中,颜色的选用应根据产品的特性、消费者的心理以及产品的功能属性,或作经济实用的商品包装,或作传达情意的礼品包装,或作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包装。中国是个注重礼仪的国家,传达情意的礼品包装的色彩多采用红色和金黄色,与民间剪纸的色彩不谋而合,表达、祝福与吉祥。通过色彩,顾客可以直观地识别并选择商品,色彩成为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视觉因素。

(三)寓意深刻:剪纸艺术蕴藏着一种浓厚的儒家思想和道家艺术审美眼光。例如:在民间剪纸中,“鱼戏莲”和“鱼唆莲”的鱼、莲的 图案是天地相合、男女相交的文化符号,通常用于辞旧迎新的新年和结婚庆典。鱼比喻男、莲多子比喻女,这在中国民间是家喻户晓的。但是“鱼戏莲”和“鱼唆莲”仍然有着很大的区别。“鱼戏莲”鱼在莲花之上,比喻男女相爱。“鱼唆莲”鱼在莲花下面咬住莲花的梗,比喻男女婚配生子。剪纸艺术正是把道家思想的内涵蕴育其中,从而使道家思想和剪纸艺术完美的结合相互渗透、互补,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民间剪纸的风格形态。

二、传统剪纸造型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传统剪纸造型元素在糖果包装中的应用。剪纸元素运用在婚庆糖果包装设计中,不仅可以丰富糖果包装的表现形式,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理想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更能增加婚庆糖果包装的文化价值。

诗蒂牌婚庆糖果包装系列设计,用民俗文化剪纸艺术为元素,以红色为主调,金色的花边,中间大红喜字,以寄寓新郎新娘婚姻美满、连生贵子,具有浓郁的民俗特点,简洁大方,用红色和金色搭配,更增添了包装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感觉。

(二)剪纸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吕胜中说:“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普遍的,也是作品最多的一种形式,它的生命力很强,能适应不同的文化转型。”1988年冬,艺术家吕胜中就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剪纸艺术展”。这次展览成为了美术界的热门话题,将古老的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血液。像他后来的作品,《众》、《人墙》和《合诗歌》等,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继而,剪纸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成为了当时一个社会热点。

(三)剪纸艺术在立体作品中的应用:例如云南大理寺的剪纸佛灯,将剪纸元素直接运用到设计作品中以及几何化特征使剪纸元素与灯罩的造型设计完美的结合。这些民间剪纸图形也被融入服饰而增添特殊的魅力。那带有动感有趣的剪纸风格图案的衣服是节日中的人们穿着的最爱。还有城市景观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都有剪纸元素的运用。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包装设计在强调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在吸收和借鉴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必须探索研究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规律和方法,从而,创造出现代包装设计新的设计元素和方法,展现出中国独特的设计魅力。

参考文献: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州传播出版社,2004.

[2]靳之林.抓髻娃娃[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论惠州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协调发展 下一篇:班规中德育价值的缺失及实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