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的教育

时间:2022-07-27 12:20:49

有“心”的教育

“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对教育思想者来说具有一种信仰的力量。“我”怎样理解教育决定了“我”如此这般的教育行为。《卓越的秘密》一书并没有给“什么是教育”一个确定的答案,却为这个问题的追问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读后不禁为之击节而叹。

在我看来,“卓越”的教育其实很简单。

如果有种感染的力量,让我们身处其中,我们把它称为教育。因为“教育”不是“我”去“教”你,而是“我”与“你”一道成长。在“我”与“你”的关系中,“感染”是一种永恒的教育的意蕴。我们在充满教育力量的氛围中求索卓越的人生,而“教育”却无迹可寻。

如果有种感动的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我们把它称为教育。因为“教育”不是冰冷的加工和塑造,而是直指人心的唤醒和触碰。不能在人的心灵里扎根的所谓“教育”,充其量仅仅是种外在的“影响”。只有在“感动”中,人的灵魂才能得到净化和升华。心灵的每一次悸动,都是对成长的一次催生。

如果有种力量,让我们学会感恩,我们把它称为教育。“教育的最大收获乃是学会感恩”。因为只有一个感恩的人,才是一个优雅的、会担当的人。在感恩中,我们使自己的心灵保持对他人的开放、接纳,并随时准备付出。感恩因谦卑而使人站在高处。

如果有种力量,让我们能从中感悟,我们把它称为教育。教育归根结底是使学生“得到”,而“得到”多少,则取决于学生感悟几分。感悟不是旁观,而是投入。“感悟”使我们学会审视自我,面对我们内心的真实。

在我看来,“卓越”的教育其实又不简单。

究竟应该培养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不简单。人类的福祉将取决于我们的孩子能否以一种开放的、悦纳的心态来面对那一切不可掌控的未知。当孩子的幸福与成功发生纠结,我将义无反顾地坚持幸福而不是争取基于别人认同的成功。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使孩子感到幸福,这本身已是教育最大的不幸。但我们仍需论证幸福并不是愉悦,而是对生活本质的冷静自知。这差不多是教育永恒的不解之结。

究竟应该如何以合乎人性的方式来按照一个得体恰切的目的来培养孩子,这个问题不简单。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本身是不道德的,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教育本身也是不道德的,无论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是如何的不同,教育只能采用道德的方式,而所谓道德的方式,在我看来就是合乎人性的、合乎德性的、合乎人类尊严的方式。学生愿意接受这种“教育”,并以此为乐,这应该是对这种教育理想最为朴素的证明。

究竟应该如何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个问题不简单。现代教育的流行病是太虚假、太做作,教育者并不把受教育者视为他的“曾经”,我们也并不和孩子走向同样的未来。我们需要扪心自问的恰恰是我们是否真的“爱”孩子。没有“爱”的教育,只能靠近孩子,但无法走进孩子的心灵。

究竟如何坚守教育的良知,这个问题不简单。有良知的事业注定伴随着孤独。没有什么能比用一生去完成一个神圣的允诺更能考验坚守的价值的了。此中滋味,作者“老徐”自是了然于胸。那一个个“想法”背后,没有对教育的虔诚之心是断断无法延续下去的。因此“老徐”很可爱,更可敬。

“卓越”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自然、优雅;“卓越”的教育也是教育的现实,平淡、从容。致力于“教育”者,读之又怎不为之怦然心动?

教育简单,又不简单。简单与不简单中间就隔着一颗“心”――良心、诚心、爱心、仁心。这颗心是孔子的“仁心”,是孟子的“放心”,是老子的“道心”,是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有“心”的人会有故事,而教育与“故事”如影随形。

【高伟,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王磊,教育科学出版社副编审】

上一篇:国学教育: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以学生廉政社团推动参与式廉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