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时评版的困境与思考

时间:2022-07-26 07:21:03

报纸时评版的困境与思考

作者、题材、写法、版式上的雷同,评论娱乐化现象,浮躁之风日盛,无不吞噬着新闻评论的生命,掣肘其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新闻同质化现象的日益加剧,新闻言论成为媒体竞争的新宠,言论水平的高下成为决定媒体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大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在广州报业中,这一新“战场”的开辟最早最迅速,争夺的程度也较为直接、激烈,与报业的“广州现象”一样,时评的“广州现象”,也多为业界注目、议论。总而言之,经过几年的发展,广州各报的时评版面都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特色,保持着相对均衡的发展态势,然而,风风火火的热闹背后,时评的诸多病症日益显现,发展的势头趋于缓滞,如何对症下药别开生面,媒体人在思索、开拓。

独立、开放、悦读的时评特色

数年前时评专版应运而生,“先行者”一炮打响,大小报刊群起仿效,相继跟进,设不设时评版成为报纸时尚与否的一大标志。如今,广州的各家报社都辟有专门的时评版面,且已呈现出独有的一些特色。

1、独立性。时评是对新闻事实的强化、深化和延伸,一般说来,它取材于新闻,“被动”地对新闻事件和人物进行评说。但是,事实上人们在具体的实践中也逐渐在突破这一界说,有些时评摆脱了对眼前新闻的依傍,“文章合为时而著”,或注重探讨诸多具体新闻事实体现出的普遍规律,或完全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言人所未言,表现出可贵的原创性,不仅仅是“配发”,而是首先提供新闻事实。这种独立性还表现在各自保持了相对统一、独立的价值观上。《羊城晚报》时评版的民生立场、《南方都市报》的精英立场、《新快报》的草根立场等,都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在彼此都对同一重大新闻事件加以评说时,如富士康案、杨丽娟事件等,各自所选取的角度、体现出的立场往往有相互生发之效。

2、开放性。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言论空间,构筑公共意见广场。如《羊城晚报》时评版“甲方乙方”栏目,就有争议的热点话题各抒己见,争鸣交锋。《信息时报》时评版中,甚至还设置了“每日监察网”、“投票箱”等热点调查栏目。言论空间的开放程度成为各时评版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开放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选题上,注重天下事与身边事相结合,有高头社论也有街谈巷议,有长篇大论也有精短之文;二是在视角上,精英视角与平民视角相结合,注重从老百姓的视角切入评论,少说官话、大话、套话、空话,更多倾注笔墨于民生新闻,如燃气初装费、银行跨行查询收费等,广州各报时评都曾跟踪评论,穷追猛打,推动着事件的解决;三是在作者上,突破专业作者、报社内部力量的范围,吸纳广大读者参与评论,有的甚至明确提出,尤其欢迎“新手”发表意见;四是在选稿上,采取约稿和来论相济原则。

3、悦读性。传统的新闻评论因其权威、严谨,也往往伴随着枯燥、呆板、可读性差等通病,曲高和寡,妨碍了它与大众话语的有效融合,而广州各报时评版在放下身段、加强可读性方面都花了大量心思。《羊城晚报》的栏目设置中,除“首席评论”,还有“民生关注”、“随便聊聊”等;《南方都市报》在其社论之后,也搭配上一篇随笔式的“街谈”,目的都是为了打破版面的沉闷,调剂多元化的阅读口味。几乎每家时评版都不约而同地点缀有一幅漫画,这是区别于北方报纸中时评版式的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尤其是《羊城晚报》的“漫话漫画”栏目,配以二三百字的编辑点评,世相人情,嬉笑怒骂,轻松诙谐,颇为有致,很受读者欢迎。新浪网评论板块的“看图说话”栏目,基本就是“漫话漫画”栏目的网络翻版,且几乎每篇都是作为头条转载的。

趋同性对时评差异化竞争的消解

然而,必须承认,现有时评版面也存在着不少的弊病,作者、题材、写法、版式上的雷同,评论娱乐化现象、浮躁之风日盛,无不吞噬着新闻评论的生命,掣肘其进一步的发展。

1、作者的趋同。时评版面虽多,却常常给人以只是部分专业“”园地的感觉,今天出现在这家报纸,明天出现在那家报纸,各家时评版的作者相当大一部分是重叠的。起初,“”们还遵循着同城一投的原则,慢慢地却是一篇稿件群发到全国所有的时评邮箱,于是,有时同一篇稿件竟同时在两三家报纸刊发,有的作者则几乎每天都同时发送五六篇稿件,广种薄收,在乎的是稿酬。

2、题材写法的趋同。时评版的设立被认为是媒体差异化竞争的途径之一,是要为读者提供独到的观点服务,但是,在时评版遍地开花的情况下,这种差异化却正在不断地被消解。在每天成千上万的时评文章中,真正提供给了读者多少新颖独到的观点呢?真是不好说。翻开一些版面,基本上是一窝蜂似的对某些“公共事件”、“热点话题”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题材的选取甚至比很多新闻版更趋同。在写法上,时评体甚至相当程度上成了新的八股文,开头一段是新闻由头,中间一段议论,结尾往往归咎于体制、政府的原因。并且,如今时评中有一股很明显的风习,就是专做“搅屎棍”,无论政府推出一项什么举措,哪位名人说一句什么话,都是不问三七二十一棒喝一通,更有甚者,依据片面报道提炼“观点”,胡搅蛮缠自说自话,不见分析只见谩骂,随心所欲不负责任。满腹牢骚不仅于事无补,任其发展的结果只能是自毁长城,且可能误导社会舆论导向。

3、版式的趋同。各家时评版的“面孔”也大体相同,一篇社论或准社论,一两条随笔、杂感式的轻松文章,再加长短不一的几篇来论,以及配发的一幅小漫画,总是给人大同小异、似曾相识之感。

4、娱乐化倾向的趋同。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泛道德化倾向,就是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褒贬批评,首先不是从技术层面出发,而是先上升到道德的高度,从道德的高度评说是非。物极而反,今天却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整个社会泛起一股强劲的娱乐化倾向。反映到新闻媒体中,整张报纸都在娱乐化,包括时政新闻、新闻评论也都有了这种倾向,不再顾及什么经典、权威,首先都上升到娱乐的层面,用娱乐性来衡量文章、版面的高下。

于是,在“贴近读者”的借口下,评论娱乐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离谱。如为了掩盖观点的匮乏,便往往以趣味性、刺激性作为取向,没有思辨而迎合读者的一些情绪,哗众取宠,弥漫着浮躁之气。在写作形式上,则越来越多地开始走“文学创作”的道路,甚至以插科打诨、玩弄文字游戏为能。然而,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的力量,在于它的思想穿透力,理性的力量最终要靠深刻独到的观点取胜。说到底,一篇好的评论,主要并非是写作的问题,而是思考能力和思考水平的反映。泛娱乐化倾向则掩盖了新闻言论的社会责任,延误了新闻媒体追随时代前进的步伐。

拓宽评论视野,变“静态”评论为“动态”评论

这些弊端,很大程度上在于时评版面关注范围的狭窄、时评作者视野的狭窄。如何突破这些“狭窄”,广州的时评人已经作出了一些可贵的探索。

1、报网融合,拓宽评论视野

时评所面临的这些危机,与近些年来文学所面临的困境颇为相似。很多年前,在文学副刊日趋萧条的情形下,《广州日报》独辟“每日闲情”版,以轻松活泼、丰富多样的文摘形式,突破着文学、文学副刊的狭窄小圈子。去年改版后的《新快报》评论版,作为后来者,其改版思路似乎就和“每日闲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在乎原创与否,唯精彩是从,眼光甚至颇多关注境外媒体评论,采取“拿来主义”。“有网天天上”等栏目轻松可读,极大地丰富了信息量,拓宽了评论的视野。

2、报道与评论融合,引入“评论记者”制

在传统的新闻理念中,新闻的报道与评论是分工明确、相对独立的,但如果站在评论的立场看,这种操作的缺陷也是明显的:首先在时效上,评论总是存在滞后性;其次,更重要的是,由于评论员并不亲临现场直接感受,只是基于记者加工后的报道进行评论,这就有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激情,或理解不深,造成主题偏离,不能一针见血地揭示事件的本质内涵。甚至也常常有因为新闻报道的偏颇,而使得相关评论无的放矢。因此,打通报道与评论的关节,在评论中引入采访,变“静态”评论为“动态”评论,或许是打破现有评论格局的一条可行之路。这可以包括两方面:一是让评论员走出去,一如采访记者,尽量取得第一手资料,而不是长期坐在办公室里“悟稿”;二是让一些具备评论素质的记者走进来,在采撷新闻时就可完成对事实的全面把握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在这方面,《羊城晚报》时评版已经做了一些探索,已经有不少一线记者在这里频频亮相,为版面注入了活力与生机。当然,就目前来看,这些文章或许大多还只是新闻之余的感想,两相结合的空间还很大,比如如何在评论版上煲出更多的“头啖汤”,比如建立“评论记者”的机制等,都还值得进一步的实践摸索。

上一篇:“诤言奖”是对大众媒体的羞辱 下一篇:矿难报道:从封锁走向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