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健美课教学

时间:2022-07-26 06:50:30

“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健美课教学

摘 要: 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健美课的教学现状,以“阳光体育运动”的总体要求为指导思想,构建高校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探讨该模式下健美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手段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为体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健美教学 课内外一体化 体育俱乐部模式 构建

从1985年开始,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进行的四次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与体质下降相伴随的是青少年心理状况的不良趋势。对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简称阳光体育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全国性的体育锻炼热潮。“阳光体育运动”明确指出,要力争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都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都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1]。“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指在“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观指导下,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以体育教学俱乐部为核心,结合课外体育俱乐部等形式,以及学生群众体育竞赛、运动队训练等课外体育活动形式,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的的一种体育教学过程[2]。健美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为了使健美运动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新要求,结合本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构建“阳光体育运动”下高校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1.高校健美教学现状

健身健美运动是一项通过徒手和各种器械,运用专门的动作方式和方法进行身体锻炼,以发达身体各肌肉、增长体力、改善体形和陶冶情操为目的的运动项目[3]。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普通高校健美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与科学。过分强调肌肉力量练习,除增强体质、学习掌握健美技术、技能外,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科学的锻炼方法,增强体育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等方面也未能得到重视。(2)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主要以填鸭式、注入式方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死板,气氛沉闷,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效果不佳;(3)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不重视所学知识运用和转化,拓展能力差,教学内容陈旧乏新,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差,不利于课后锻炼习惯的养成;(4)教学评价方法不够全面。单纯的技术评价或肌肉力量评价很难完全反映教学效果的优劣,忽视个体差异,部分学生积极性受挫;(5)课堂教学与课后锻炼脱节。课后锻炼缺乏有效指导,导致学生锻炼没有连续性。

2.“阳光体育运动”下高校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促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性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

2.1健美教学目标的构建

为了适应“阳光体育运动”所提出的新要求,构建健美教学目标应该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除原有的发展力量、增强体质和掌握健美技术、技能外,还应将增进学生全面健康、提高体育能力和养成锻炼习惯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就是让锻炼者达到健康标准,养成锻炼习惯。当前健美课的教学目标只是停留在表层,很难激起学生的热情,只有让学生做到内乐外感,在欢愉的氛围系统锻炼,效果才更显著。因此,健美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单纯让学生掌握几种肌肉锻炼动作和达到健身的目的,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健商”素养,即健康知识与健康能力等[4]。明确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提出阶段体育观念向“健身育人”的终身体育观念的转变,完善以“动”为主体地位的课程目标体系,突出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三元合一”的课程目标[5]。因此我们认为,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课内外一体化促进学生“健商”的提高,以及培养体育锻炼兴趣是健美课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

2.2健美教学内容的构建

当前,在“阳光体育运动”的总体要求下,构建健美课应该做到与其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教学内容应体现“娱乐、健身、育人”的体育思想。新要求下的健美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是:改变以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传统内容体系,建立与学生运动学习兴趣关系密切,发展学生个性、强调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及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新的健美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为了改变以往课堂上锻炼效果很好,课后锻炼几乎空白的状况,应把学生课后锻炼作为教学的延续,构建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促使新目标的实现。

兴趣是指人在参加某项活动时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们认识需要的表现。这为课后学生积极投入课外体育俱乐部锻炼提供情绪的保障,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因此,在实践课中应加入能力培养内容,重视健美方法教学。健美方法教学,主要包括健美的动作学法及练法、制定训练计划和健康养护法等。健美方法教学要以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的形式把健美及相关运动技术的健身原理动作学法及练法、制定训练计划和健康养护法等终身体育运动技能传授给学生。

健美理论教学包括运动健身的原理、体质评价、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运动处方等具有实效性、针对性、指导性的理论,建立起以满足学生未来需要为主体的大学体育理论教材新体系,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并从体育锻炼中得到乐趣,从而形成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意识[6]。

由于健美锻炼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增加安全健康教育内容,在安全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可以真正实现“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健美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健美知识的更新很快,只有掌握自学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吸收相关健美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增进身心健康是很有价值的,这也符合“阳光体育运动”的总体要求。

2.3改进健美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拥有“三自主”,即自主选择学习项目;自主选择老师;自主选择时间。学生自己确立目标,自己评价,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形成良好的体育素养和健身意识,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明确,“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发展逐步完善,体现出了完整性、简明性、优越性、可操作性和稳定性的特点[7]。引进主导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第一阶段学生掌握了练习的动作和方法以后,以后的阶段教师仅仅将制定训练计划的原则进行讲授,而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训练计划,教师只是提出指导性的建议。课堂教学侧重理论教授,课外锻炼偏向实践指导,使新的内容在实践中巩固与提升,解决课上与课下脱节问题。开设健美俱乐部,俱乐部的活动有完整的计划、内容及考核方法,学生担任组织者和管理者,教练员可以是由教师或专业技术较高的学生担任,要求学生每次训练课后填写训练卡片,定期进行自我评价,形成完整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2.4健美考核评价方法的构建

根据“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以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建立科学而合理的多维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进步幅度、应用技术和技能的能力等方面加以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锻炼的动力,从而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健康素质的发展[8]。因此,构建新的健美考核评价采用灵活高效、突出学习过程性及课内、外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法。在健美教学内容考核时,学生可以在考试内容范围内自由选择考试内容、考试时间、器材等,训练计划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书面形式,素质考核体现身体综合素质,技术评定注重学习过程进步幅度,把参加课外健美俱乐部锻炼情况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针对体质较差的学生应区别对待,形成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身心阳光”。

3.结语

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顺应素质教育的指导要求,体现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和“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符合课堂教学的发展规律,解决健美课与健美课外体育活动脱节问题,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及全面素质的提高,强调对学生健美计划制定能力的培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尤其是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同时也能为“阳光体育运动”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昊,傅钢强.“阳光体育运动”内涵、地位及意义的再阐释[J].山东体育科技,2009,(2):71-73.

[2]赵承磊.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运行机制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97-99.

[3]葛辉.试论我国高校开展健身健美运动的必要性[J].科学之友,2008,(3):125-126.

[4]赵丽萍,韦颂,杨伟.对我国普通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4):82-84.

[5]刘海燕.“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J].贵州体育科技,2009,(4):69-72.

[6]钟海明.阳光体育运动形式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J].湖北体育科技,2009,(2):212-213.

[7]孙俊伟.高校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8,(4):63-65.

[8]毛晓荣.“阳光体育运动”背着下的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3):47-50.

上一篇:基本体操教学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下一篇:学导式运动处方教学对高校健美操选修女生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