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7-26 06:29:44

【前言】农村大学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源是农村的教育问题。农村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农民的世代利益,关系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景,关系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既要重视农村的中小学教育问题,也要重视农家子女上大学问题。目前,在农村大学生身上发现了许多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认真分...

农村大学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 要: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源是农村的教育问题。农村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农民的世代利益,关系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景,关系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既要重视农村的中小学教育问题,也要重视农家子女上大学问题。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24-02

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源是农村的教育问题。农村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农民的世代利益,关系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景,关系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既要重视农村的中小学教育问题,也要重视农家子女上大学问题。目前,在农村大学生身上发现了许多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解决。

一、农村大学生贫困现状分析

农民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子女上大学,农村家庭几乎把所有赚来的钱都用在子女的学费和生活费上,有的家长不得不借很多的钱或者高利贷。据统计,中国大学从1996年到 2006年,大学生学费从600元增加到5500元,几乎增加了有10倍,而同期农民人均收入只从900元增加到2000元,年均增长约6%,远远低于大学收费的增长。吉林省政府研究中心对该省农安县某镇高中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出,竟有28.7%的学生“害怕升入大学”,原因是“家庭负担不起上大学的费用”。农村家长和农村学生共同承受着“因教致贫”的痛苦。

二、农村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一份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资料表明,有60%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间善意的同情;42.2%的贫困生不愿在媒体上公开求助,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不高;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更容易出现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表达、“不合群”等心理问题。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环境不适应。农村和城市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得农村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都不会用;二是学习不适应。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一些贫困生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转变;三是文化不适应。农村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不相协调;四是心理不适应。很多农村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上显得自强,甚至很自负,但内心脆弱而自卑。社会上的攀比与奢华风气已吹进大学校园,在贫困困扰下的农村大学生特别容易产生不平衡心态,进而造成心理失落和挫败感。

三、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严峻的就业现状使毕业后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农家子弟成为新的弱势群体。这部分年轻人年龄大都在25-30岁之间,经济上难以自主,既就不了业,也成不了家。目前,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产生了一些影响和谐的负面效应。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全国劳动适龄人口中,大学以上学历者所占比重仅为5%,而非农业劳动人口中的大专以上学历比重也仅占20%。我国首次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绘了我国人力资源基本现状:整体国民素质偏低,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有关人士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农民家庭以巨大投入培养的大学生不能就业是当今社会中优秀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应该对来自贫困农村、接受过高等教育、被社会边缘化的年轻人的生计和前途给予高度关注。

四、解决农村大学生问题的对策思考

1.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我国目前教育投入比例是GDP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则平均在7%左右。因此,我国的教育投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这种投入的增长势必会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正在逐步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费基本趋于稳定。特别是中国的教育政策正在向农村倾斜,农村中小学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相信不久的将来农村大学生的情况也会逐步好转。

2.规范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对贫困农民的子女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贫困农户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银行和高等学校要积极、稳妥、安全、有效地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使农村大学生更容易获得资助。各银行应对本地考取大学的农户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力争使所有符合贷款发放条件的贫困农户能够及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各高等学校要利用校报、校内网站、信息报栏等形式向在校学生进行宣传。同时,高等学校还要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监督管理和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取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予以关心和指导,及时将获得贷款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后第一就业单位告知贷款的银行。

3.健全对农村大学生的帮困体系。通过建立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困难补助制度、社会资助和师生、学生互助等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帮困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大学生帮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解决农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勤工助学不失为农村大学生自行解决眼前困难的有效办法。目前,在勤工助学方面应努力实现“四化”,即基地化、产业化、规范化、育人化。基地化是指为勤工助学的在校生提供稳定的、长期的勤工助学岗位;产业化是指将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建成按产业方式运作的社会实体;规范化是指勤工助学管理机构要做好内部结构的调整工作和外部的协调工作,使勤工助学活动规范、有序、安全、高效;育人化是指把勤工助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受到教育。

4.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依据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应引导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刻苦,自强不息,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古训自勉,敢于面对现实,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用知识丰富自己,武装自己。要根据他们的性格、家庭背景、情趣、爱好、个人经历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和开导。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有任何偏见。在学习上要支持和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要鼓励他们参加或放手让他们去组织,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把他们塑造成能独立进行道德判断抉择、道德自律并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人。

5.做好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政府应该拿出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农村子女在报考时应该充分考虑影响就业的地域、学校、专业等多方面因素。农村大学生毕业时注意做到:一是认真分析当时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充分认识自身条件;二是有效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进村、进社区计划”、“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等项目;三是遵循大众化教育下的大众化就业的新形势,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多样化和多元化中寻找位子;四是不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参考文献:

[1]王伟光.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OL]新华网2006-02-22.

[2]中国农村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调查报告[OL].和讯博客.2006-09-15.

[3][4]邵金.试论高校特困生就业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版,2004(4).

[5]邵金,等.贫困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应对措施[J].内蒙古中医学,2005(7).

上一篇:试论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及提问方法 下一篇:刍议弘扬民族音乐与多元文化观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