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高职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

时间:2022-07-26 04:51:39

创建高职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

摘要:针对处在经济发达、国际交流密切区域的部分高职专业,从毕业生就业竞争的角度提出条件具备的部分高职实施双语教学,创建高职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和效率。通过课程设置创新,高职特色双语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来提高高职生的英语水平。

关键词:双语教学;高职;教学模式

在外向型经济环境下,特别是在广州这样国际交流密切的大都市,很多岗位对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招聘广告中对英语有要求的岗位达到30%,英语已成为很多岗位的基本技能。根据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公司的调查,在中国只有3%的应聘者被认可适合外国公司的普通服务岗位,被拒绝的主要原因是英语水平不够。国际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金融、会计等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工作内容逐步国际化。对于工科专业,由于产品标准、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国际化,对技术人员的英语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高职毕业生的一个突出的竞争劣势是英语水平满足不了岗位要求。如果高职能采用创新的方法把学生英语水平提升到岗位所需的水平,就能形成该校、该校学生的竞争优势。

如何在有限的3年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减轻竞争劣势,甚至把竞争劣势转变为竞争优势?笔者曾经担任过英国BTEC项目的《财务报表分析》、本科的《管理会计》双语教学工作,总结教学实践后认为高职双语教学需要设定合理的双语教学目标,创建高职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创新课程设置,编写高职特色的双语教材系列,采用适合高职的教学方法,培养高职双语教师队伍。

一、设定合理、可行的双语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根据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职业岗位对英语的要求,设定高职双语教学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当然比本科、研究生双语教学目标要低。高职双语教学的总目标是指培养能够适应英语工作环境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如在广州等国际化交流较深入的城市,部分一线服务岗位的工作人员要具有服务外国人所需的英语水平。合理可行的总体目标有助于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为双语教学提供总体的指导,达到双语教学的预期效果。

2,分目标与子目标

(1)基于英语条件下的专业能力培养。从专业学习的教学目标来说,要求学生在英语环境下能得到相应的专业训练,掌握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2)基于专业的英语能力培养。从英语能力培养来说,通过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具备适应英语工作环境的专业英语听力、专业表达与交流能力、专业资料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一定的专业写作能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业务交际英语听说能力要求包括介绍公司、介绍产品、业务洽谈、主持业务交流会议等;对业务交际的读译能力包括业务信函、维护与使用说明、产品与厂家介绍、招投标书、合同和意向书等,这些都要结合相应的专业课程学习,因此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

二、创新双语教学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的矛盾之一是专业教学和外语教学的矛盾,该矛盾的解决能使高职的教育质量上一个新台阶。高职普遍存在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两张皮现象,每专业开设一门专业英语课,内容涉及本专业的各门课程,教学效果欠佳。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专业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紧密结合,在专业教学的同时学习积累外语词汇,提高外语能力和外语应用水平,培养学生学习、应用外语的意识和基本的能力。

Hulchinson and Waters(1987:66-76)对专门英语与普通英语的课程设置做了对比,介绍了两种课程设置模式:第一种是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第二种是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当前高职主要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英语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0%,教学效果主要以英语二级的通过率来衡量,大部分学生取得二级证书后不能阅读本专业的基本英语资料,无法用英语进行基本的交流。因此要理清公共英语课程和专业双语课程的关系和功能,全面修订教学计划,采用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以满足工作需求。

外语学习中,识记的材料对识记效果起着重要作用,试验证明,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记忆。Kingsley的实验结果表明,对彼此意义相关联的英语单词的识记效果远远高于对无意义音节的识记。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正是采用以意义和内容为中心的授课方式的实践。

双语课程设置的原则是保证英语学习不断线,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紧密结合。1-5学期都开设双语课程,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接触英语,提高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为了循序渐进地推进双语教学,1-3学期使用中英文混编的教材,以中文为主,4-5学期过渡到以英文为主的中英文混编教材,甚至使用国外原版引进的教材。中英文混编的教材以中文讲解理论知识,以英文编写部分练习和案例。双语课程的选择遵循可行、有效、不降低专业学习效果原则,选择国内外差别小的课程,如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等领域的课程。

把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双语教学的切人点,专业基础课具有专业覆盖面广,受益学生多的特点。如《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大部分经济类、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该课程,而且都在第一或第二学期开始,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能使学生初步适应双语教学模式,积累应用广泛的专业英语词汇,为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三、编写高职特色系列双语教材

当前双语教学普遍采用国外引进的全英文教材,因学生英语水平不够,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既没有学好专业知识、也没有学好英语,教学效率和效果都不理想,况且绝大部分学生在国内就业,也要熟悉专业知识的中文表述。

笔者对8 0名大三会计学专业学生在学完管理会计双语课程后关于教材所作的调查结果如下:

1,你认为原版英文教材的难度?

A太大(31%)

B有点大(60%)

C适中(9%)

D容易(0%)

2,你认为使用哪种教材更好?

A中文教材和英文教材并用 (38%)

B只用全中文教材 (4%)

c中英文混合编写的双语教材(53%)

D只用纯英文教材 (5%)

以上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原版的英文教材难度大,与学生的英语水平不相符,他们更喜欢中文和英文混编的教材,或中文教材和英文教材共用。

为此要根据双语教学的总体目标,研究制订各专业双语教学目标和标准,包括听、说、读、写等外语运用能力方面的具体标准,用于指导、规范双语教材的编写。高职双语教材建设采用引进,自编相结合的方式。

编写的双语教材既要达到学好专业知识的根本目的,也要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根据高职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可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编写教材,较难的理论知识用中文编写,保证学生能理解专

业知识;而在练习题、案例中除用中文外,也选用一些难度适当的英语学习资料如案例、习题,循序渐进,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学习、应用外语,不断提高外语水平和应用能力。笔者于2006-2007年组织近十位教师编写的双语教材《新编经济学基础》,体现了上述特色。

双语教材里的英语资料可以是本专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国内外最新的案例、资讯、技术、标准、法规、政策等,供学生在课内外学习和讨论,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并提供国内外的网络、报刊资源,供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四、采用高职特色的双语教学方法

高职双语教学不要拘泥于双语教学的概念和固有模式,而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高职双语教学的合理目标,采用交际法、内容法、词汇法等当代交际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内容法认为语言的生命力不在于语言的形式,而在于语言的内容,因此语言教学不应该以语言本身为中心,而应该以语言携带的内容和信息为中心。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词汇法认为在语言学习、语言应用中,词汇比语法、功能、意念以及其它概念更为重要,对词汇包括单词、短语的学习,应该成为语言学习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目的,应该以词汇学习为核心来开展语言教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正是内容法和词汇法的最好实践。

双语教学开展形式主要有分为完全沉浸式、过渡式、翻译式、解释式四种。有关调查显示只有3%的学生能接受沉浸式教学,选择翻译式和解释式的学生数量相当,利用母语及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学习专业英语,保证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共同提高,达到双语教学目标。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在第1、2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若采用双语教学方法,适合采用翻译式和解释式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3―5学期的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时,宜采用过渡式,甚至沉浸式教学方法。

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应循序渐进开展双语教学,可先采用中文教材、英文课件、英文板书、中文讲解的方式。待学生逐渐适应英文教学模式并且积累到一定的专业词汇量时,开始使用英文教材、英文课件、英文板书,中英文穿行授课;对于课程的难点和重点仍然采用汉语解释清楚。

职业教育要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群体的学习特殊性,体现职业教学的学习规律。许多西方国家并没有像我们那样通过“题海”战术来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却通过其他的、能让大多数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法,如项目作业和展示(Presentation)等,培养出了学生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双语教学要重视学生团队完成的项目作业,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当今,师生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获得国际上的公开资源,包括世界各地的电视、广播。通过播放音像资料既能获得最新的信息,创造外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学到纯正的英语,提高听力和口语,也能吸引学生兴趣并参与讨论,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总之,条件具备的高职院校和专业应该充分利用时机实施双语教学,创建高职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编写有特色的高职双语教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全面提高高职的英语教学效率和效果,构建学校和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高职《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以数学实验为平台构建高职数学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