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时间:2022-07-26 04:34:02

中学生物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摘 要:本文阐述了生物课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等健康心理,以及如何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里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58-01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中学生有较强自信心的比例只有43%,抗挫折能力强的仅占38%,意志力强者占20%。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自信、意志力不强、与人难相处、经不起挫折、报复心强、敌对情绪高、厌学、单相思等、冷漠与孤独、过度自卑、嫉妒、抑郁和焦虑、缺乏耐力、注意力差、缺乏观察力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教育部1999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生物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下文是我根据生物课学科的特点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初步掌握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一、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例如,初中生进入青春期,性生理开始成熟,同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包括性意识的觉醒、性别角色的确认,的萌动,开始对异性关注,有与异往的需求等,依据这些特点,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教育。

2.主体性原则。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制作的植物标本、泡菜、酸奶等产品。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差异性原则。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做好了以下几点:

1.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塑造高尚人格。“身教胜于言教”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基础,教师是学生认同与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当以自身为榜样,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2.运用生物素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具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价值。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比学习成绩不良更可怕。”在生物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如各种挂图、实物、实验以及化教学手段,如实物投影、幻灯片等,都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尤其是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结论分析,更能激发学生。

3.运用生物素材提升学生耐挫折的能力。“人生挫折十之八九”,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学基本规律的艰难曲折历程:经过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才发现并揭示出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直到35年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通过遗传学史的学习,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挫折,正确地对待挫折,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

通过几年的实践, 由于在生物课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但丰富了学科教学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智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了学生的正常的情绪反应力、心理适应力、心理耐受力和心理控制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意志品质、适度的反应能力和统一的人格,并能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以来班级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形成了团结协助、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的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

[2]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3]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叶一舵.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J].教育学刊,2004.

上一篇:关于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的探讨 下一篇:幼儿园课程与游戏整合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