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原因分析

时间:2022-07-26 01:58:40

应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原因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042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6月对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①姓名、性别等一般情况;②糖尿病治疗方案及治疗时间;③发生低血糖的次数及原因等。共入选184人,发生低血糖592人次。发生低血糖≥3次共有122人,占66.3%;伴有交感神经系统症状(紧张、心悸、出汗、软弱无力、苍白等)共有456人次,占77%;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言语困难、精神行为异常、抽搐、定向力障碍、意识障碍等)共62人次,占10.5%;没有明显伴随症状的共有74人次,占12.5%。

分 析

进餐不及时或过少:应用预混胰岛素或三短一长(或中)方案控制血糖时,注射了胰岛素但进餐时间过晚,导致进餐前发生低血糖;另外,上一餐进食过少,下一餐进餐时间未到时出现低血糖。

体力消耗过大:多见于空腹进行晨练时或晨练后出现低血糖;农村患者在农忙季节时,劳动量陡增,而未进行胰岛素用量及主食量的调整,出现低血糖。

胰岛素应用错误:①更换胰岛素剂型:胰岛素品种繁多,如不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随意更换,易出现低血糖。②更换不同规格的胰岛素:同一品牌同一剂型的胰岛素有不同的包装规格,其包装规格多分为瓶装和笔芯,如随意更换可能出现低血糖。③改变胰岛素注射的器具:由于经济条件的原因,笔者所在地区笔式注射器应用有限,广泛使用的是瓶装胰岛素,多用BD针及1ml注射器抽取;有患者随意改变了注射器类型而未进行二者的换算,仅保持药液在针管抽取长度不变,忽略了针管的直径,导致药液抽取量的错误,出现低血糖。④擅自增加胰岛素用量或加用降糖药物:许多患者仅监测空腹血糖,一旦发现空腹血糖高就增加胰岛素用量,而没有监测4点血糖或7点血糖(必要时还需测凌晨血糖),有时因苏木吉效应导致空腹血糖高,一加胰岛素用量就出现低血糖。有一患者应用瑞格列奈加甘精胰岛素控制血糖,一查空腹血糖高,想起过去优降糖效果不错,加用后出现低血糖。⑤更改注射时间:预混胰岛素及短(速)效胰岛素皮下注射时多餐前半小时或餐时即刻,有的患者忘记注射,待饭后追加或将上一次餐前胰岛素放到下一餐应用,结果导致低血糖发生。⑥其他:有个别患者因更换了胰岛素注射部位或由动物胰岛素改为基因重组人胰岛素而出现低血糖。

讨 论

2型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应用胰岛素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低血糖是最常遇见的问题,如果未能及时察觉和救治,可诱发心律失常、心脑血管意外,甚至出现意识障碍,危及生命。

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日益增高,胰岛素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在胰岛素的使用过程中完全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几乎是不可能的,血糖控制越接近达标,越容易出现低血糖,但通过努力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避免低血糖造成不良后果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加强医患沟通,增强患者的信任感。作为一个内分泌科医生,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重中之重,而医患之间的信任是糖尿病教育的基石。

糖尿病教育,主要包括糖尿病的基本知识以及用药的基本知识,鼓励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患者购买相关书籍及订阅相关杂志,认识低血糖,经常监测血糖,一旦发生应及时进食或饮糖水,无效则及时送医院诊治。建议患者身边携带糖果、佩戴标示卡。

加强医护人员的教育,糖尿病患者群日益扩大,在门诊特别是急诊经常遇到意识障碍的患者,有时等做完CT等检查为阴性结果时,才回过头来怀疑低血糖昏迷,耽误了一定的时间。平常接诊时应该注意询问既往史特别是基础疾病的有无,往往能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也增加了患者抢救成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刘新民,主编.实用内分泌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60.

2 李显文,唐诗伟.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原因分析.遵义医学院学报,2002,25(5).

上一篇:把握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时间窗的意义 下一篇: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