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子女情感型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时间:2022-07-26 01:44:35

外来务工子女情感型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民工子弟学校。民工学校的特点是教育对象不稳定,学生层次复杂。由于家长们不停地换地方找工作,学生频繁转学,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课程知识,认知程度严重脱节,在语文学科学习上,出现了语文学困现象。

笔者的学生小杰,是四年级转来的,他坐在班级最后位。开始上课,他傻傻地坐着,既不跟同学一起学习,也不跟同学一起交流,只顾自己折纸玩。新课结束后,老师发下方格本,让学生抄写生字。他竟然字都写不到格子里。一个左右结构的“翻”字,因不识字,把它一分为二。前一格写了“番”,后一格写了“羽”。

类似小杰这样的插班生,若按同年级的学习要求去规范他,硬逼着和其他同学一样完成作业,或许变成了一种伤害,会扼杀他对学习仅有的一点兴趣。刻板的教育方法,会导致他对学校只有厌恶,没有憧憬。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唤醒这些语文学困生,笔者对他们进行了跟踪追因,经过一年时间的观察、分析,我发现语文学困生大致有三种类型:智力问题、基础问题和情感问题。而一些情感型的学困生除了学习差些外,他们的能力并不差。他们当中,有善于替老师做事,有擅长运动,还有动手能力强。教师应根据其特点,利用他们的特长爱好,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向上,使之缺点变优点。

对情感型的语文学困生转化,笔者采用了以下三点策略:

一、肯定与鼓励,是自尊自爱之本

插班生小杰因成绩差而自卑,担心老师对自己能否一视同仁;担心同学能否接受一个他这样的差生。他因泄气,索性来个“死猪不怕滚水烫”。于是,出现了我行我素的现象。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在下面做小动作。人家做作业,他做手工。小组长向他要作业,他来了一个不理你,以沉默来回避。看到老师向他走来,他扭头装作看不见。由于他消极地对待学习,所以,四年级的学生了,连汉字都写不好。

为了改变他的消极状态,我没有硬逼他完成作业,恰恰给他一些磨合的时间,让他有个心理衔接的过程。我看到他专心致志地折纸,会用欣赏的眼光夸他心灵手巧,还告诉他:“这就是一种创造。创造新东西,比跟老师学知识难多了。学课文不懂,有老师帮忙解难题;而折纸,全都是靠自己思考摸索创造的。所以,你很了不起。如果多学一些文化知识,结合你的手艺,将来或许能发明什么,成为一个小发明家。”

我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他不再低头回避了,可能认为我没有轻视他。有了这次契机,我找机会接近他,还送他一些卡纸,让他在课余时间里去折自己喜欢的玩具。在取得他信任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启发他要自尊自爱,告诉他:“成绩差,我们可以通过勤奋、努力去改变,但是心不能懒。”在一次次的肯定和鼓励声中,帮他找到了自信,他开始愿意学写字了,从最基本的笔画教起,从独体字到左右结构,再到左中右结构,一个结构,一个类型教他……渐渐的,他会写字了,而且能写进格子里了,平时抄写之类的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了。

二、交流与沟通,是自然活力之源

情感能让陌生的心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生活变得有滋有味。但情感的交流要有契机。特别是和学生交流更要抓住有利的机会。在学生跃跃欲试,正待着奋起的时候,能送去及时的鼓励;在学生身置迷途、寻路而不可得的时候,能及时给予指点;在学生失群,深感孤独的时候,能及时地给予关怀,送去温暖;在学生犯了错误,开始感到内疚的时候,能以语重心长的劝告。抓住这些机会,从情感上就建立起与“插班学困生”交融的基地。这一基地一旦形成,师生之间就“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小杰会写字了,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看到他在低头写字,我俯下身子,悄悄地关注他。当看到他笔画写错时,及时提醒他,悉心指导。在他跃跃欲试、信心倍增想发言的时候,我把简单的适合他回答的问题留给他,让他享受回答问题正确的自豪感。有时作业不会做的时候,我又劝慰他:“不着急,再想想。”在读了,想了,还是不会的时候,我适当地做些提醒……在细微之处中,慢慢激发他内在的活力。当他看到我满怀期待的眼光,同学们认可他的眼神,学习有热情了。他喜欢语文书中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我鼓励他上台演讲。如果记不住的,可以拿书读。他也希望自己能“露一手”给大家瞧瞧,所以,总会做好准备,争取参与上讲台。这种阅读方式,实实在在培养了他认真阅读的习惯。

三、互补与互动,是才能共享之策

小杰,文化知识薄弱,但擅长手工。帮他搭建表现平台,发展特长,更能激发他的自信性。每次劳技课,看到他投入地制作,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手脑灵活;还把他的作品放在讲台上展示,让他享受被人羡慕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他越来越自信,这为他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第一个“桩”。尽管小杰考试成绩仍不理想,但老师都平静地对他说:“考试只不过是检查知识的手段,如果掌握得不好,你只要总结教训再努力,还是有希望的。”在不断给他释压和鼓励中,他没有自暴自弃。我一边安排成绩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他补课,一边让他辅导动手能力差的人做手工。同学之间互补互动,那是才能共享之策。

教育依着两种情形进行,一种是强迫手段,对孩子强迫地灌输信息、知识;另一种就是给孩子最大的空间,选择他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透过以上案例,让我们认识到:好的教育是给孩子们最充分的尊重、最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以及最人性化的关爱与鼓励,而不是成人主观意志下的各种强化训练和塑造。教育语文学困生,同样要遵循生本之道,生本有内在的活力,你尊重它,这个活力会蓬勃发展;你如果用狭隘的规范给他条条框框,那会把这个活力封死的。所以,我们在做法上要对孩子尊重、理解、关爱和认可,那迟开的花儿,依然能散发芬芳。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望花小学)

上一篇:开好家长会的“六个要” 下一篇:点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