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输液的人性化护理分析

时间:2022-07-26 12:42:02

门诊输液的人性化护理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门诊输液的人性化护理。方法 通过分析门诊输液患者的服务需求,介绍门诊输液的人性化护理模式。 结果 实施门诊输液的人性化护理不仅能提高护理质量,还有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论 实施门诊输液的人性化护理提高了我门诊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程度。

[关键词] 门诊输液;人性化护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3-157-04

门诊静脉输液是门诊患者接受治疗的重要途径,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大多数患者选择门诊静脉输液,以达到速效、经济方便的目的。然而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医学模式下,门诊输液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我院门诊输液室自2009年起门诊输液室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人性化的护理措施

1.1 提供环境上的人文关怀

输液室面积宽敞,分设成输液区、肌肉注射区、抽血室,各区域相对独立,互不干扰,在设计上处处体现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配置传呼系统,安装空调,注射区和走廊设有宣传橱窗,介绍常见病的诊治、预防、护理知识,如何做好输液中得配合和输液的注意事项等;注射区有醒目的流程图,各区域指引清晰明了。

1.2 做好患者的服务与沟通

1.2.1 改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人性化护理的本质是以患者为中心。因此,要求我们临床护士要深入学习和认识人性化护理的实质和内涵,改变旧观念,走出那种被动等待和执行医嘱、一切以方便操作为前提的误区,应该主动去和患者进行深入地交谈,了解患者病情,想方设法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充分尊重患者,解释病情的治疗、护理操作的过程,做到知情同意;学会换位思考,适时表达出对患者的理解与同情和必要的告知。

1.2.2 塑造护士形象 树立护士良好形象是开展人性化护理的首要因素。对临床护士来说,护理工作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患者,每个患者的病情又时刻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护理工作多,紧急情况多,意外事情多,而且与患者接触的时间,与患者、家属联系也多于医生,在整个医疗工作中扮演着多个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求我们临床护理人员应该注意仪表、举止、言语等方面的职业修养,注意培养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责任心和沉着稳重、有条不紊的应变能力;平时,我们必须深入病房,理解患者的需要,鼓励病员说出心底话,广泛听取患者提出的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建议,不断改进护理工作方法,确保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做到让患者受到最大利益。

1.2.3 注重知识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是开展和深化人性化护理工作根本。我们要想真正做好人性化护理工作,单凭由心焕发起来的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较全面的掌握医学、护理学、人文学和社会学等知识,才能按照科学道理更快更好更全面地为患者健康服务。因此,临床护士要加强继续教育,积极参加护理专科、本科的自考和函大教育,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多阅读一些护理杂志,了解护理领域新动态、新信息,掌握护理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和提高护理研究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另外,还要加强业务技术练兵,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做到训练有素、技术精湛,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挽救生命。

在倡导人性化护理服务的今天,我院护理部推出“护理优质服务岗”为主题的人性化护理实践活动,树立了“患者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意识,作为一名临床护士应当适应时代要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内在、外在的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水平,运用科学的护理方法,将自己的热心、耐心、细心、精心、关心和责任心为每一位患者铺设一条健康之路,使患者真正得到人文的关爱和服务,推动护理事业向前发展。

1.3 输液前人性化护理

护士对患者热情、诚挚、关心、体贴,谈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告知患者治疗的重要性,并以心、身医学的观念给患者讲解情绪与疾病及其穿刺时疼痛的关系,以正常情绪积极面对静脉穿刺。具体做法如下:(1)输液室护士主动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由专门护士负责接药、对药,接药的护士核对药物,如有不清楚之处,礼貌的请患者稍等,亲自到相关科室与医生联系、修正。(2)有秩序安排患者到椅上等候,根据病情及治疗的情况,按照轻重缓急顺序。(3)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等情况,用通俗的语言介绍输液的目的、注意事项,根据病重、年龄、文化层次对他们进行相宜的输液指导,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消除患者的顾虑,调整好心态,取得患者信任,积极配合输液治疗。让患者时时感受到护士的关心,消除紧张恐惧心理。(4)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虽看似简单,却有不少技巧。如果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

1.4 输液中人性化护理

行为干预采取分心法、放松法及呼吸训练法,即穿刺时,一边操作,一边与患者交谈,谈论患者感兴趣的话题,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呼吸及放松训练。护士在输液过程中,要善于与患者沟通,注意交流沟通技巧,强化人性化静脉输液服务意识。有文献报道,护士与患者的沟通不够和护士服务意识淡薄是目前引起护理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护士除了提高专业知识外,还要将人文关怀贯穿于输液操作全过程。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个体需求,运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主动、热情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告知其用药目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问题应该如何寻求帮助等,以缓解其紧张情绪。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了解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病情细微变化,并对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能及时、准确地解决。具体行为做法如下:(1)合理选择血管,从远端开始,有计划地使用血管,为下一班的穿刺留有余地;消毒皮肤时注意由内向外转动棉签进行消毒,使皮肤消毒操作达到最佳效果,尽可能减少由此引起的医源性感染。(2)护士在操作时,应沉着、镇静,动作轻柔,操作规范,正确使用安慰性语言,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准确进针宜快,做到一针见血,如果穿1次未成功,护士向患者道歉,并征得患者同意后在穿刺第2针或换人操作。(3)输液过程中护士及时巡视,密切关注病情的动态变化,每15~30分钟巡视1次,并及时将巡视内容详细记录在门诊输液巡视卡上。(4)及时观察输液情况,观察输液管有无扭曲、受压、莫非氏管内溶液是否过高过低,观察患者注射部位有无液体外渗、疼痛、针头移位或脱落等,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调节滴速。静脉输液过程中,有疼痛者调整头皮针的角度,有留置针者留置3d,第3天静脉输液完毕后,采用上下法和两点一线法拔针。(5)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生理需求等,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满足其生理需求如协助上卫生间、递送开水等。

1.5 输液后人性化护理

输液结束及时正确拔针,动作应轻柔。实行上下法和两点一线法拔针:拔针时压迫穿刺处的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过短是造成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皮下淤血后静脉显露不良,出血量大时血肿机化压迫血管,致使血管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使该血管无法继续使用,并造成局部疼痛,给患者带来痛苦,产生精神压力,并对下一次静脉输液产恐惧,因此,教会患者正确按压穿刺部位,即沿血管走向纵向按压,注意不要揉搓,按压时间为3~5min,老年患者、凝血机制差的患者,按压时间可延长至10min以上,按压后局部无渗出时方可离开;帮助患者穿好衣服,对于血管弹性差的患者,嘱其经常热敷保持血管弹性;嘱咐次日需要输液的患者记住携带病例、注射单和必备针剂。

2 静脉输液操作经验

以下是常年在临床工作中静脉输液操作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了以下有关静脉输液的技巧,旨以提高护理人员的静脉输液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具体操作技巧如下。

2.1 如何排气

2.1.1 缠绕式排气法 将液体调节器调到输液管最下方并关闭液体,左手食指伸出,将输液管顺时针缠绕在食指上,缠绕时要用一定的力度,后一圈压在前一圈上,以达到驱赶输液管中气体的目的。为了不使输液管上方打折,每次缠绕时可旋转90°。当液体达到莫非氏滴管时右手用力挤压莫非氏滴管,排出1/3的气体松开右手,排气结束。

2.1.2 弹气式排气法 关闭输液管,用力挤压莫非氏滴管排除1/3气体。左手把扶输液管下方,右手用中指用力弹动输液管使液体下降,气体上升。操作中要保证莫非氏滴管中有液体。

2.2 如何选血管

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从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对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患者,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张,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头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对浮肿的患者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对头皮静脉穿刺的患者以5°角采用直刺,进皮后沿血管方向缓慢下潜,见回血后前进少许即成功。

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以35°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当针尖已压住血管时针体角度再稍抬高25°快稳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徐徐进入少许,用4条胶布固定。

小儿头皮――通常选用两颞部及前额,尤其是前额发际边缘便于固定和留针,可用一指压住静脉一端,另一指前推,若立即充盈可作穿刺部位,若缓慢充盈说明血管逆向流动。留针应便于操作和固定,进针角度一般取5°~10°为宜,角度过大则容易进针过深进入脂肪层,针头在血管下运行或扎穿,过浅则针头在皮内造成穿刺阻力,致使穿刺失败,增加患儿痛苦。较小的患儿或消瘦的患儿,血管走行明显,近似零角度进针可取得满意效果。

2.3 如何控制滴速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对心、肺、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滴数可控制在40~50滴/min。有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或其他心脏病患者应特别注意,严格控制滴速,滴数可控制在20~40滴/min,否则极易诱发或加重心衰。脱水严重而心肺功能良好者,可适当加快滴速。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护士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护士必须勤巡视勤观察,及时交待病情,争取患者的配合,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

更换液体的技巧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加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掌握更换液体技巧,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

2.4 拔针的技巧

(1)防止药液浸入皮下拔针时先将输液器关闭,防止在拔针过程中药液漏入皮下。(2)针头拔出后应注意按压部位和时间正确的部位是针头进血管处而不是进皮处。我们在穿刺时通常是在进皮先将针头沿血管上方平行一段再进血管,这样应形成了两个“针眼”:一个看得见,一个看不见,两个“针眼”之间有一段距离。如果按压皮肤上的“针眼”而不按压血管壁上的“针眼”,则血液仍会从这个“针眼”流入皮下形成淤血。(3)保持适宜的方向迅速拔针拔针前彻底清理固定针头胶布,右手拇指与食指捏住针柄,防止针头转动并同皮肤保持15°~20°夹角,然后将针头迅速拔出。(4)拔针后注意事项嘱患者在拔针后把棉签竖着按压5min,不要揉,按压完后棉签放入黄色垃圾袋中。

2.5 加快患者康复

输液环境过于肃穆与安静难以分散患者对穿刺的注意力,易使其情绪紧张增加穿刺疼痛感。所以在输液过程中可适当的分散患者对输液部位的注意力,减少疼痛和寂寞,有利于患者康复。

2.6 心理护理

随着护理水平和患者需求的不断提高,护患关系提到了更高的重要位置,而护士与患者的交流技巧更加重要,拔针时,如果患者过分紧张,就会导致血管痉挛,容易产生疼痛,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有效的给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让患者放松,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向患者交代拔针后的注意事项,与患者多交流,增加与患者之间的亲和力等。

3 结果

对门诊输液患者或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满意度为90.5%,表明人性化护理的贯彻执行,满意度逐渐提高,同时门诊患者和输液患者逐渐增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结论

为了适应医疗服务的需求,营造高层次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门诊部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念。组织培训护士礼仪行为规范,彻底转变护理服务观念,提高护理服务意识,倡导“四心”,接待患者要热心,护理患者要细心,向患者解释要耐心,接受患者意见要虚心。规范服务流程,把人性化护理具体落实到门诊静脉输液的各个环节中,提倡微笑、礼貌、高效、舒适、快捷的人性化服务,以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熟练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沟通技巧,进行恰当的、适时的健康宣教。并评估患者的认同和掌握程度,评估方法主要是让患者及家属复述一些与疾病有关的检查、治疗、护理及与自护相关的保障知识。在尊重、理解、关怀患者的基础上,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门诊输液患者来自不同疾病、不同年龄,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爱好。通过人性化服务,使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得到了温馨关怀,使其生理、心理、精神上处于一种满足状态,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同时提高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和满意率。使护理人员自觉地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愿望,使患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得到了其生理、心理、精神上处于一种满足状态,缓解了护患纠纷,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和信誉,提高了患者输液治疗的质量,达到了最佳治疗效果。静脉输液时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亦是临床工作应用中重要的治疗手段。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除了掌握相关的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使输液技术向安全性、准确性、科学性、舒适性,更标准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人们多元化的医疗需求,给门诊患者提供更好地服务,加强与患者沟通,保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态度,明确操作的各个环节,给予门诊输液患者全面细致的护理。同时人性化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有利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和整体护理质量,对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静.推行人性化服务提升门诊输液质量[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7):92-93.

[2] 黄宪花,周秀鸾.门诊静脉输液患者需求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7):804-805.

[3] 赵月秋,艾淑娟.浅谈我国静脉输液技术的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2):7-9.

[4] 胡燕,张永忠.静脉输液技巧的过程及探讨[J].中外医疗,2010,29(1):129-130.

[5] 黄琳,陈维,曾冬秀,等.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2):9-10.

[6] 陈红菊,孙栋.配药与输液液体微粒污染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杂志,2000,17(5):15-16.

[7] 余爱珍.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8-113.

[8] 徐俊冕.医学心理学[M].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61-71.

[9] 李晓松.护理学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43.

(收稿日期:2013-11-05)

上一篇: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围手术期护理 下一篇: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