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农村中学猩红热暴发疫情调查

时间:2022-07-26 11:38:32

一起农村中学猩红热暴发疫情调查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515.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50-02

【关键词】 猩红热;疾病暴发流行;学生;农村人口

云南省永胜县仁和中学位于仁和镇边缘,属农村乡镇中学,周围主要是山地。全校有3个年级(初一至初三)共17个班,在校学生836人,其中男生441人,女生395人,学生年龄在11~16岁之间。在校学生中650人住校,186人走读。2008年3月18日该校发生一起猩红热暴发疫情,按照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和《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3-1995)进行调查和处置,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果如下。

1 疫情概况

2008年3月18-27日,仁和中学共发生猩红热病例34例,发病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07%。病例表现为急起发病,有发热(100%)、咽痛(100%)和全身酸痛(14.81%)等症状,查体见腹部和背部猩红热样皮疹(100%)。

2 流行病学特征

2.1 时间分布 2008年3月18日该校出现首例病例(男,14岁,初二115班),之后校内陆续出现类似病例,截止3月26日,全校累计发病34例,罹患率为4.07%。病例数的时间分布出现双峰特征,发病高峰出现在3月19日和20日,3月27日后全校无新增病例。见图1。图1 永胜县仁和中学猩红热发病情况

2.2 人群分布 全校各年级均有学生发病,其中初一3例,初二14例,初三17例。病例年龄最小为12岁,最大为16岁。34名病例中,男生发病17例,罹患率为3.85%;女生发病16例,罹患率为4.05%,男、女生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住校生发病32例,罹患率为4.92%;走读生发病2例,罹患率为1.08%,住校生的罹患率高于走读生(χ2=5.49,P

2.3 班级分布 全校共17个班,7个班出现病例,其中发病3例以上的班有2个(初二116班10例,初三110班14例)。

2.4 学生住宿情况 仁和中学学生住宿拥挤,同一班级相同性别的学生(平均约20人)拥挤在同一集体宿舍内,除过道外,床与床之间的间隔不足10 cm。宿舍为云南省农村地区常见的土木结构建筑,墙体为低矮土墙,屋顶覆盖瓦片,除正面的宿舍门之外,仅背面墙体上有2扇不足0.5 m2的木制窗户,室内采光及通风条件较差。

3 实验室诊断

采集新发病例咽拭子接种于血琼脂平板进行病原分离,纯化可疑菌落,用糖发酵试验和杆菌肽敏感试验进行鉴定。共采集了7份病例的咽拭标本,检出溶血性链球菌1株。

4 控制措施

采取设立临时集中治疗点隔离治疗现症病例,建立并执行学校晨检制度,及时发现并隔离治疗新发病例,环境和物品消毒,猩红热防治知识宣传等综合防治措施。

5 讨论

猩红热是由β(乙)型A群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几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全国猩红热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发病数逐年递增,在27种法定甲、乙类传染病中排位逐年前移,已由2003年的第17位上升至2008年第12位,已不容忽视[1]。另外,由于学校是猩红热易感人群高度集中的场所,学生日常生活接触密切,使学校成为猩红热暴发疫情的频发地。

现场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学生仅少数居住在学校周边的为走读,其余绝大多数为住校生;另外,该校学生宿舍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差,学生居住十分拥挤。本起疫情的病例主要集中在2个班,但经进一步调查核实,发病学生多住在同一宿舍,住校生发病率明显高于走读生。为此,笔者认为,猩红热在该校学生间传播并最终导致暴发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宿舍,而简陋拥挤的住宿环境是导致大量易感学生同时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

与2004年云南省玉溪市发生的猩红热暴发疫情相似,本起疫情中病例的时间分布也呈现双峰的分布特征,2个峰值之间的时间差均为5~7 d[3],根据猩红热的潜伏期(一般2~5 d)进行推断,2个发病高峰时的病例多不属于同一代病例。另外,在疫情初期,有个别患病学生因家长配合不够、未能被及时隔离,处于症状明显期时仍在校内学习和生活。为此,笔者认为校内出现第2次发病小高峰的主要原因是对个别传染期病例的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

在西部地区,由于一些学校没有认真建立和落实学生健康晨检制度,未能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导致校内猩红热疫情发生扩散[4]。在本起疫情中,学校虽未能及时发现首例患者,但能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了出现猩红热聚集病例的事件,遗憾的是学校由于受到来自学生家长方面的阻力,没有严格落实对现症病例的隔离措施,导致疫情出现第2个小高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前西部农村地区,进一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加强校内疫情监测和现症病人管理,是降低校内猩红热暴发疫情危害的重要措施。

4 参考文献

[1] 刘展,王本旭,汪水城.全国2003~2008年猩红热流行动态分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5):21-25.

[2] 吴艳,于洁,单庆祥,等.中小学猩红热暴发流行调查.中国卫生工程学,2005,4(2):96-97.

[3] 李顺强,李六九,余庆福.玉溪市某中学猩红热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510-511.

[4] 王建新,邰新平.新疆兵团奇台总场小学猩红热暴发流行调查分析.地方病通报,2009,24(5):22.

(收稿日期:2009-12-07;修回日期:2010-02-2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高县2005-中小学校生活饮用水监测结果分析 下一篇:北京某高校2006-水痘疫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