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成长 一起壮大

时间:2022-10-28 09:19:13

一起成长 一起壮大

时光飞逝,岁月如歌,一是《理财周刊》就要庆祝6周年的生日了。对于一本杂志来讲,6年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才刚刚渡过了周刊的婴幼儿期,未来的路还很长。对中国的理财市场而言,过去的6年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6年。随着金融行业的全面开放,中国的理财市场即将迎来黄金岁月。无论是周刊的编者。读者,还是广告商、发行商,都应该抓住这发展的大好时机,一起成长,一起壮大。

手牵手 我们一起走

歌坛的蔡依林小姐曾这样深情款款地唱道:“手牵手,我们一起走,创造幸福的生活。”尽管这是一首情歌,但如果把它与我们创刊6周年的《理财周刊》联想起来,我们与读者、市场之间的关系,不就是歌里所唱的吗?

6年前,当《理财周刊》作为国内第一本实用型个人投资理财专业杂志在上海面世的时候,有几个人知道“理财”这个词?有几家金融机构在做理财业务?而今天,满城争说理财事已是再寻常不过,又有哪一家金融机构不是猛沾理财的边?我们不能说国内的理财市场高速发展,是因为有了《理财周刊》,这是自不量力,贪天功为己有。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说,国内理财市场出现今天繁荣的局面,绝对包含了我们的辛勤汗水和智慧,因为我们开了理财领域的风气之先,这是我们所独有的荣耀与骄傲。

6年来,我们一手牵读者,一手牵市场,从没懈怠过每一天。因为我们深知读者是我们的根本,市场是我们的生命。在读者面前,我们认真地扮演着价值发现者、信息解读者、知识传播者和风险提示者的角色,我们把杂志的好看、实用和专业,作为自己的立足之本。在市场面前,我们则积极扮演着弄潮儿的角色,我们主办了国内第一个理财博览会――上海理财博览会,并且把它办到了昆明、杭州、重庆等地;我们兴办了国内第一所理财高等专修学校――上海理财专修学院;我们还创办了国内第一家大型综合理财门户网站――第一理财网;我们还评选了国内第一批理财明星――上海十佳理财之星,等等。

天道酬勤。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2007年,我们的杂志订户数比上年增长了70%以上,这是读者给我们的最大褒奖和惊喜!而我们与《财经》、《瑞丽》、《读者》等杂志一起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强品牌期刊”,则是市场对我们的最大认可和回报!

成绩说明了我们的过去,并不代表我们的未来。我们只有一条路:做得更好。6岁的年龄,还很年轻,但感恩的心,却一直在驿动。我们愿意和我们的读者手牵手,一起长大;我们愿意和我们的市场手牵手,一起壮大,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的和谐生活。

再次想起蔡小姐的歌,确实很值得回味。

理财“魔法”给我慧眼挖宝藏

上海读者 姜莉莉

2004年,我是一个刚出校门的社会新鲜人。挣得不多,对花钱没概念,皮夹里整天揣着百元大钞,对记账嗤之以鼻,只知道活期和定存,不知基金、股票为何物,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上班和恋爱,看报纸只看时尚和旅游版面。

那年冬天,我在书报摊上无意间看到一本《理财周刊》,读了里面的文章后,我一口气跑遍附近所有能找到的书报摊,问他们买所有过期的《理财周刊》。我不在意书报摊阿婆无比好奇的眼光,也没心思跟她没完没了地讨价还价,就一股脑儿把所有我能搜集到的旧的《理财周刊》抱回家,然后全部看了一遍。

从3年前我接触到《理财周刊》的一刹那起,似乎魔法开始发挥作用,它竟然神奇般地改变了我的生活。在这几年里,在周刊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开源节流”成为我的生活理念。2006年初,我用自己所有的储蓄投资基金,并尽可能地将闲余的工资做定期定投,到现在收获颇丰;今年开始,我在股票市场上也做了一回“初生牛犊”;现在出门购物我都刷卡,既方便安全,又能享受免息借贷和积分;下班后继续充电,因为信奉投资自己是最好的投资;平时看国家大事,读财经报纸,当看到美国遭遇大雪灾的新闻时,第二天就买进山东黄金和受益于油价上涨的股票。这一切有些是机遇,但最根本的是《理财周刊》带给我观念的转变,眼界的拓宽,思路的扩展,习惯的改变,从而使我能有一双慧眼,看到机会,然后靠自己的能力抓住机会,挖到一个又一个宝藏。

如今,我的书架上整整一层都放着《理财周刊》。每周买回《理财周刊》细细研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甚至,当我看到别人阅读《理财周刊》时,竟油然产生一种亲切感。有时,我在报摊上看到绝大部分年轻人买娱乐杂志时,我真希望他们能多看看《理财周刊》这样的杂志。我希望月光族、房奴、卡奴们少一些,再少一些,希望人人懂得为何理财和如何理财,希望这个社会更理性更和谐,更希望已经6岁的《理财周刊》继续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魔力。

让理财的种子生根开花

北京读者 田刚

认识《理财周刊》是从月末版开始的。当初在北京街头的报摊上,硕大的“理财”两个字特别醒目,让人过目难忘。此后,月末版的每一期、每一篇文章我都会认真翻读,理财的意识也渐渐浓厚。然而,像是久别的情人,一个月才一期常常让我感到等待过程的漫长。幸运的是,从2007年开始,《理财周刊》开始每周投递到北京、广州、重庆甚至香港等地,让全国各地的读者都能更及时地了解理财市场的动态,时效性强了,作用也就更大了。

今天,理财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理财周刊》在很多反映和引导社会新鲜人理财方面的故事和文章都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还有不少投资理财领域内的黑幕现象,我也是看了文章后才恍然觉悟的。另外,周刊敢于对一些经济政策出台之后的叫板解读,也是勇气可嘉,让人敬佩。我还注意到今年的杂志上,周刊上经常出现京沪穗三地关于医疗费用、消费生活、择校费等方面的比较文章,可读性也很强,让我们多一种视角了解自己身边以外的世界。

我常常觉得,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梦想,从月末版到周刊,《理财周刊》就像是我的梦想的一颗种子,已经深深地种在了我心田里。我用它来种理性消费的观念,用它来种不断变化的投资模式,用它来种风险管理的眼光,还用它来播种积极有效的投资组合。不知不觉中,我和大学毕业的一批同学有了越来越明显的差异,他们有的还沉浸在“月光”和“啃老”的日子中,而我已经从一套很小的二手房起家,现在舒服地当起了房东,过上了小康的生活。

2007年3月18日,是《理财周刊》6周岁的生日。我知道,在这些不算短的日子里,在当前媒体竞争很激烈的环境里,《理财周刊》的编辑记者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才让这本从上海起步的杂志在全国“落地开花”。我衷心地祝愿周刊能够把这片理财的土壤培育得更有生命力,让更多像我一样怀有希望的种子成长开花,结出硕果。

新锐媒体的品牌活力

汇丰银行上海分行行长 李峰

一转眼,《理财周刊》迎来了6岁的生日,这真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时刻。

在银行界,汇丰是家“百年

老店”,自142年前在香港和上海同时成立以来,我们在中国市场的服务从未间断。如今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汇丰在这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传媒界,《理财周刊》是个新品牌,但它一直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快速壮大,无论是办杂志,还是策划上海理财博览会、第一理财网、上海理财专修学院等衍生产品,这家新锐媒体都显示出了无限的活力,为我们新老品牌携手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多年来,我们和《理财周刊》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与交流,这个过程不仅愉快,也让我们有很大的收获。从它的身上,广大的读者获得有关人生理财规划的理念、投资理财机会的独到见解以及实用有效的理财信息,它同时也提供给我们一个洞察银行业界的动态、评析理财产品异同和了解客户需求的有效渠道。《理财周刊》让我及时了解市场的最新动态,时时掌握先机。

从我个人的感受来看,《理财周刊》创刊6年来,其品牌影响力正逐步壮大。我和不同圈子的朋友进行交流时,常常有人提及《理财周刊》,且大多是肯定和赞誉。这更加让我觉得,我们与《理财周刊》的合作,对于“汇丰”这个国际品牌在中国本土的“生根开花”也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过去的6年里,《理财周刊》的定位和内容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下一个6年,它所需努力的方向是以国际化的眼光提供前沿的理财视角,以全国化的战略让更多的民众获享全面的理财服务资讯,这也为我们未来进行更深入的合作打开了空间。

最后,祝愿《理财周刊》下一个6年成长得更快更强!

高成长的潜力媒体

上海地铁书刊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刚

至今眼前还能清晰地浮现《理财周刊》创刊时首次发行交流会的情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宣传口号让人过目不忘,更感叹它成立5周年庆祝酒会时的盛大场景,转眼创刊6周年的纪念日又将到。

作为《理财周刊》自创刊以来紧密的发行合作伙伴,我们见证了6年来它从起步、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并成为一家具有品牌效应专业媒体的整个成长过程。时至今日回头来看,《理财周刊》完全称得上是个高成长的潜力媒体,最直接地反映在每年都在高速增长的发行量、不断扩大的读者群。作为专业的报刊销售渠道,我们公司销售过近千份不同种类的报刊媒体,类似《理财周刊》的高增长并能在短期内成为同类媒体的“第一品牌”并不多见。如果把我们与它的合作看作一项投资,毫无疑问,我们在这个历经6年的投资过程中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同时我也相信广大《理财周刊》的忠实读者,一定也是获益匪浅,这就是成长的力量。

作为心存远大志向的一份期刊,6年的时间不长,甚至可以说还刚起步,包括它所取得的诸如“超级品牌”、“全国十强品牌期刊”等荣誉,都已是过去的成绩。我们相信随着国内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投资理财需求的不断增加,定位于家庭及个人理财指导的《理财周刊》下一个6年一定更加辉煌。

在过去的6年里,通过和《理财周刊》的紧密合作,我们公司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丰厚回报,同时与之共同探索出了诸多如何服务读者的新的发行模式。展望下一个6年,从发行渠道而言,我们将通过更多的网点、更便捷的购买方式、更好的服务,让更多的读者认识《理财周刊》,共同分享财富增长的喜悦。

最后,祝《理财周刊》的广大读者2007年理财有方、财源广进!

上一篇:1000元投资全球市场 下一篇:居民消费价格(CPI)走高紧缩预期骤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