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习方式转变导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时间:2022-07-26 10:35:28

【前言】幼儿学习方式转变导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0世纪60年代,霍尔特曾经对幼儿在各种场合的学习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得出了关于幼儿学习的许多规律性认识。他认为,幼儿有一种适应本身特点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他们用起来十分自然,十分有效,所以正是在上学以前,幼儿能够学得最好。他还认为,幼儿的学习往往好于成...

幼儿学习方式转变导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摘要]自发性学习是幼儿天然的且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导引性学习是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后天形成的学习方式。本文揭示了幼儿入园后由学习方式转变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并阐述了可能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学习方式;自发性学习;导引性学习;解决途径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人园后幼儿的学习方式逐步从“自发性学习”向“导引性学习”转变。由于教育训练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这种转变可能导致幼儿出现既不能运用原有的自发性学习方式,又不能适应由教师控制的导引性学习方式的情况。

近年来学习科学的研究证实,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行动者,人所学到的许多东西并不是从正规教学中得来的。[1]美国学习研究委员会认为,教师不能只关注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还要关注他们日常的各种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儿童的学习,使教学适应儿童的学习,而不是让儿童去适应教学、适应课程。[2]上述观念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既然幼儿生来就具有学习的能力,我们就不必盲目地教给他们一套人为的学习方法,而应该研究他们日常的学习活动,了解他们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并为他们运用和改进这种学习方式提供条件。

一、自发性学习是幼儿天然的学习方式

20世纪60年代,霍尔特曾经对幼儿在各种场合的学习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得出了关于幼儿学习的许多规律性认识。他认为,幼儿有一种适应本身特点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他们用起来十分自然,十分有效,所以正是在上学以前,幼儿能够学得最好。他还认为,幼儿的学习往往好于成人,也比他们自己再长大些时要好。[3]新近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证实,婴儿和幼儿在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因果关系、数、语言等特殊领域具有极强的好学易学的先天素质,这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学习或使之成为可能。[4]这些研究也证明了霍尔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幼儿先天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形成自身特有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既通过他们学习时经常采取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表现出来,也通过他们连续一贯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表现出来。[5]与成人的学习方式相比,幼儿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讲,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由他们作为特定阶段的人的本质决定的,实际上就是他们当前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与成长方式的体现。

幼儿天然的学习方式虽然受到生物因素和生态因素的调节,但主要是自发形成的。在入园前,虽然幼儿的学习离不开环境支持(包括物和人两个方面),但是较少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基本上属于自发行为。此时,父母等成人往往会耐心地让幼儿自由探索,并不急于打断他们的学习活动。这种相对宽松的外在环境使幼儿的学习能力可以与机体成熟同步增长。再从学习动机来说,学习本身就是幼儿的内在需要。作为处于成长中的人,幼儿必须全面进步,这种成长的需要给他们提供了学习的内驱力,同时也指明了学习的目标。此外,幼儿在这个阶段的学习是融合性的,还不存在专门的学习活动。幼儿的学习活动与他们的游戏活动或生活活动几乎是同一种活动,三者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综上所述,幼儿在入园前的学习方式是自发性学习。幼儿的自发性学习具有如下特征①。

1.以成长为动机。幼儿期柔弱、缺乏经验和技能的状态,决定了成长是幼儿的第一要务,他们必须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幼儿本身也是好学的,他们渴望理解事物,弄清楚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渴望获得能力,以便管理自己,支配自己周围的环境,随心所欲地做一切事情。

2.以游戏为表现形式。幼儿的所有活动都像游戏,他们的学习活动就在游戏中进行,又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喜欢游戏,也能用任何东西与任何人做游戏。游戏的过程是幼儿探索世界、获得经验、表现自我并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

3.以“做中学”为基本方法。探究因果关系是幼儿学习的主要范畴,所以他们学习的方法跟科学家做实验的方法有类似之处。在任何学习中,幼儿都要做,都要经过无数次持久尝试。

4.以摆弄为初始阶段。幼儿自发的学习行为是发现性的。这种学习是通过操作进行的,摆弄是基本动作。幼儿必须像搭积木一样摆弄事物,才能建立起对事物的认识模式,产生自己的经验。幼儿是靠动作进行思维的,所以他们一切学习活动的开端就是摆弄事物。

5.自我调控。受到自身需要和兴趣的影响,幼儿往往热衷于学习有意思的东西,学习当前他们需要的内容。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不存在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的时间表,他们总是从已满足的需要中发现新的需要;从已有的兴趣中产生新的兴趣,展开下一个学习环节。

6.自我纠错。幼儿在无意识中储备了大量的模糊知识,为了应用,他们不得不揣测并验证这些知识的含义,由此产生了自我纠错行为。在学习中,幼儿总是边做边出错,同时不断纠正这些错误。

7.自我鞭策。在学习中,幼儿往往善于把任务定在既需要鞭策自己又能通过努力达到的水平上,他们总是自发地去完成更难的任务。自我鞭策使幼儿给自己确定的任务难度越来越大,学习进程也不断展开。

8.创造性。作为学习者,幼儿并非是一个完全被动、一味模仿的个体。[5]为了表达愿望、感觉和意见,幼儿创造了声音、词句、语法、字符,后来再通过学习使自己“发明”的东西符合文化的标准,与周围人的行为达成一致。

9.开放性。幼儿的学习指向整个世界,他们总是努力把整个世界的东西都搞懂。在学习时,幼儿会从一种东西跳到另一种有联系的东西上,所学的每样新东西都使自己懂得还有其他新的东西有待学习。学习把幼儿引向生活的各个方面。

10.全面性。幼儿的学习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与人和物的互动进行的。幼儿学习的目标不仅仅在于“致知”,而在于全方位的进步。这种进步体现在知识、好奇心、勇气、信心、自主性、智谋、适应性、耐心、坚韧性、能力、理解力等各个方面。

二、导引性学习成为幼儿入园后的主要学习方式

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从日常的生活世界进入了教育的规范世界。与家庭不同,幼儿园是一个弥漫着教育性的生活环境。在这里,从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分化出专门的学习活动,幼儿入园前的那种普遍的自发性学习行为越来越少,逐渐被教师引导的学习活动所取代。由教师控制的导引性学习具有如下特征。

1.准备性。接受教师的引导后,幼儿的学习动机就发生变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幼儿的学习不再仅仅是满足自己当下的需要,而要逐步形成当前社会文化所认可的行为和经验,开始为上学做准备,并为最终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

2.专门性。随着专门性学习活动的出现,作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幼儿主要学习媒介的游戏的作用开始减弱。幼儿逐步从一个游戏中的无意识的学习者变成一个专门性学习活动中的有意识的学习者。

3.人为性。导引性学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教师人为安排的,每一步都有周密的计划,为了保证学习的效果,还会有大量的训练、复习甚至测验。幼儿的学习不再完全是自由自发的行为,而要受制于教师的教学。

4.强迫性。“我必须,我必须。”这一在自发性学习活动中来自幼儿灵魂深处的声音使幼儿进入“我要学”的状态。“你必须,你必须!”这一在教育活动中来自教师的至高无上的命令使幼儿进入“要我学”的状态。可见,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方向和控制点转向了他人。[7]

5.接受性。教育活动并没有创造知识,教师只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尚未拥有它们的幼儿。这样一来,知识被认为是已经存在的,每一个问题后面都会有一个标准答案,幼儿在等待或者企求教师说出这个答案。发现的喜悦,对结果的怀疑,这些学习过程中应有的刺激,以及幼儿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都有可能消失。[8]

6.标准化。对幼儿的学习,教师往往依据某种标准或审美需要进行引导或评价。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幼儿被迫接受作业练习。经过教师的训练,幼儿身上那些不合乎要求的东西就被剔除了。

7.割裂性。幼儿一体化的学习方式受到学科化的挑战,教师并不指引幼儿关注整个世界,而只是让他们感受、学习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学习内容被人为地划分为学科或领域,有机联系的世界就被划分成壁垒森严的各个范畴,复杂的学习过程也被割裂为许多互不相关的片段,幼儿的学习不再是一种统一的、真实的和生动活泼的过程。

8.外在性。在幼儿的认知模式中存在空洞、空隙和空白,所以幼儿渴望理解事物,总是有难以满足的探索的好奇心与欲望,这给幼儿的学习提供了一种动力,使他们从已知开始去寻觅未知的领域。但是,在灌输式的教学中,探究的过程往往未及展开就结束了。久而久之,幼儿的好奇心消失了,学习的动力跟着消失了,学习变成了一种外在于幼儿的必须完成的任务。

9.封闭性。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价值观和是非观作为答案告诉提问的幼儿,使他们眼中的世界逐渐变得与成人眼中的世界一模一样。这种缺乏探究与发现、商谈与交流的教学,只能使学习变得越来越狭隘。

10.片面性。幼儿自发的学习活动指向于当前的需要,服务于自身的成长。受教师引导的学习则往往服从于一定的社会目的。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幼儿园渗透的课程因素,充斥的精英教育实践都有可能使幼儿的学习局限在追求某一个方面的成就,而不再体现全面的进步。

三、学习方式转变导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作为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性规范环境,幼儿园的各个方面都以成人的价值观作为基础,[9]入园后的幼儿要面对来自成人世界的各种冲突与挑战。但是,幼儿走向生活、探索世界的方式毕竟有异于成人采用的方式。因此,在从自发性学习到导引性学习转变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冲突在所难免。如何保持幼儿原有的学习能力,如何帮助幼儿运用并改进他们原有的学习方式,关系到幼儿能否顺利完成两种学习方式之间的过渡。因此,笔者试图揭示幼儿入园后由学习方式转变所导致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一)学习方式转变导致的问题

通过对比人园前后幼儿采用的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下述问题。

1.学习动机从当前的生活需要变成了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幼儿学习的驱动力量减弱了。

2.学习活动从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中分化出来以后,学习对幼儿的吸引力降低了。

3.学习的方法从自然的变为人为的,幼儿现有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干扰。

4.幼儿接受成人强加的学习流程时,他们的自我调控不存在了。

5.幼儿接受成人的行为准则和经验时,学习的创造性减弱了。

6.幼儿接受成人的标准化评价时,学习中的自我纠错与自我鞭策没有了。

7.幼儿按照人为划分的范畴学习时,学习的有机联系消失了。

8.幼儿在灌输式教学中学习时,他们的好奇心没有了,学习的动力也没有了。

9.幼儿接受成人的指引时,学习的无限可能性日渐萎缩。

10.学习的内容被人为划分价值等级以后,幼儿的全面成长变得困难了。

从上述问题中可以看出,从自发性学习转变为导引性学习,幼儿学习的有效性被大打折扣。上述问题还会影响幼儿今后的长远发展。对导引性学习方式的采纳,直接影响了幼儿的自我概念。在具有强大约束力的氛围中,被迫接受成人强加的学习方法,幼儿可能会认为自己愚笨,变得害羞、胆怯,以致失去继续学习的勇气。此外,成人盲目地强加给幼儿一种不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还可能摧残他们的性格和智力。[10]

(二)可能的解决途径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上述由学习方式转变导致的问题。

1.以促进成长作为价值取向。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应当是满足幼儿当下的需要,而不是为了遥远的未来的需要。让幼儿充分享受应有的童年生活,自然就为他们将来的成才做好了准备。

2.重视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的学习。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进行自发性学习,由于可以使用自己习惯了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效果就很好,也有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持续增长。所以,游戏永远应该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

3.允许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使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幼儿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不能随意指定幼儿采用哪种学习方法。要让幼儿学习的过程成为科学实验过程,成为发现、探究、尝试、摆弄的过程。

4.学习进程不能由固定的时间表来决定。幼儿的学习活动不需要像火车时刻表一样的安排,而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为了避免一日生活的时间表切割幼儿的学习活动,采用瑞吉欧幼儿学校的“项目教学”形式是比较恰当的。

5.给予幼儿自我调控的机会。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以及怎样学习,幼儿有一套自己的程序。如能找到幼儿学习的规律,并以此安排他们的学习流程,效果可能就比较好。

6.给予幼儿自我纠错的机会和条件。幼儿的学习是一种自我修正,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前进性的变化和自我扩展。只要有一个由教师、同伴构成的亲密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充分的时间,幼儿可以纠正自己学习中的“错误”。

7.重视幼儿的自我鞭策。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幼儿的进步可能不一样。教师最好不要在幼儿间进行横向比较,也不要拿一套固定的标准要求他们去适应。最好的做法是重视幼儿的自我鞭策能力,鼓励幼儿自我激励。

8.允许幼儿自主创新。幼儿有自主创新的天性、天能和天权。[11]幼儿思想大胆,在学习中有许多独特的创造发明。教师不要怀疑幼儿思想方法的价值,更不能让他们对这种思想方法失去信心。

9.重视与幼儿的协商和交流。幼儿是从整体上感觉这个世界,在整体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中以自发的方式进行学习的。[12]割裂性的学习内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都使幼儿了解世界的途径越来越少。因此,教师要尽可能与幼儿协商和交流,创造一个使他们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的环境。

10.重视幼儿学习的全面性。社会竞争造成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的现象。但是,文字符号毕竟不是幼儿学习要凭借的主要工具,他们的学习目标也不在于成名成家。所以,当前尤其要重视幼儿的全面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2][4][美]市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译者前言),3

[3][10][美]霍尔特.儿童怎样学习.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1(前言),2(前言)

[5]吴永军.试论学习方式对儿童成氏的意义.学前教育研究,2005,6:8~10

[6][11]吴康宁:自主创新:幼儿的天性、天能和天权.学前教育研究,2002,4:19~21

[7][8][9][12][挪威]布约克沃尔德.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26,124,133.17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家庭生态观 下一篇:国外幼儿混龄教育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