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言语表现能力的激发与提升

时间:2022-07-26 08:13:20

论语文教学中言语表现能力的激发与提升

【摘 要】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学生阅读能力、轻言语表现能力的现象,本文针对这一现象,着重从教学重心转换的角度,探寻激发学生言语表现欲望、挖掘言语表达潜能、发挥言语传达个性、培植言语人格精神和提升言语表现能力的方法,力图以此唤醒言语表现主体的表现意识,达到心灵的释放和心智的张扬,从而使语文教学成为提升学生完美人格和精神力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言语表现;激发欲望;提升能力;张扬心智

面对21世纪信息社会的挑战,作为现代人,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言语表现能力。言语表现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迫切要求,是所有专业人士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现代人身心健全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一需求还在与日俱增,可以预言,言语表现能力将在未来社会的人才竞争和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语文教学却存在着与此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第一,重阅读轻言语,即重听读轻说写。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重在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自然就忽视了言语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说、写能力的培养,而说、写能力又恰恰是言语表现能力的核心,是社会对人才的主要要求。第二,重接受轻创新。以阅读为本位,以读带写的语文教学范式,以教师传授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学生主要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表现的机会,更不用说主动表现的意识,也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对这种现象,当前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再不伤心,我们的孩子将不会说话。”“再不拯救,我们的民族将由聋而哑。” 怎么做才能由阅读本位过渡到表现本位,从接受能力的培养到言语表现能力的激发,才能提升学生的完美人格。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从教学重心转换的角度入手,来探寻激发言语表现欲望、挖掘言语表现潜能、发挥言语表现个性和提升言语表现能力的途径。

以往我们仅仅停留在对言语作品的语言知识的学习上,课堂中呕心沥血传授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字词理解”、“写作特色”等,其实都是把语文等同于语言,本末倒置地忽视言语能力培养,而将语言知识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其实,语文,既是语言,又是言语。语言是具有一定规则的完整的符号系统,任何人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运用现实生活中那套约定俗成的语言,才能被社会所接受。言语则是语言存在的形式,是人们对那套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是一种个人行为。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在言语活动中把握语言规律,发展言语能力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桥梁和纽带的“语言”,只起着指导和规范的作用。而言语能力培养才是中心任务,语言教学必须为言语能力培养服务。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转换呢?那就必须打破阅读课文课堂教学的常规,除旧布新,不被教材所束缚,敢于改革,敢于创新,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1.用阅读激兴趣,以审美体验促写作

中学语文课本和读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诱发学生高涨、激动的情绪,使之全身心地进入阅读思考主体的角色,让他们去欣赏作者表现的智慧,去体验作者为文的乐趣。而当学生对阅读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再不失时机地诱导激励他们像作者那样用心灵、用文字、用语言去表现自己的思想,表现自己的欲望。如初一上学期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小巷深处》的散文,如果教师还是按常规的方法,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等来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话,文中那深深的母爱就会被割裂得七零八碎。但如果我们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带,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深沉的母爱当中,当学生被这种浓烈的爱所包围和感染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去感受和理解作者情感表达的技巧和智慧,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用课本剧设情境,以亲身体验促悟性

这种做法已经被许多中学广泛应用,是一种激发学生言语表现能力的好方法。把适合的课文创编成课本剧,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表演舞台,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打消了语言的固有束缚,让学生酣畅淋漓地发挥自己的表现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上《陶罐和铁罐》一课时,老师可以先通过全班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感知,再让他们自由组合,就地取材,虚拟情境,尽情发挥。由于学生们表现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烈,都能积极准备,把课文中的语言改变成自己的语言,然后再上台表演。通过生动的表演,他们不仅锻炼了言语表现能力,而且在身临其境中领会了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3.用采访促交流,以对话问答练表达

提问、回答的技巧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言语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问”和“答”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参与对话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但“问”和“答”必须抓住要领,话有所指,不能漫无边际。“记者采访”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当学生预习了课文后,已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于是教师创建了“记者采访”的语场,让学生分别扮演采访或被采访的角色,进行问答对话,在这热闹的采访场面中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得到了提高。这种群体参与的开放式说话训练,既尊重了他们的个体发挥,让每个学生都能酣畅淋漓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流露自己的情感,又能在群体的内部交流中产生共识,让学生们体会到“课尽意无穷”的韵味。

总之,在新世纪社会和时代对人才言语表现能力的迫切要求下,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学生阅读能力、轻言语表现能力的现象,通过教学重心的转换,激发学生言语表现欲望,挖掘他们言语表达潜能,从而唤醒学生言语表现的意识,以达到心灵的释放和心智的张扬。相信通过教育工作者们的努力,能够使语文教学成为提升学生完美人格和精神力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孔庆东、摩罗、余杰《世纪末的尴尬――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胡清华《创设语境 创建语扬 提高语技》,见《巴中教育网》。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达埔中学)

上一篇: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应用 下一篇:英语有效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