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重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时间:2022-07-26 07:39:22

经典诵读重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摘要]小学教育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经典诵读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使其形成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经典诵读;学习习惯;培养;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90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由此可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小学教育更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众所周知,语文是教育的先导,而诵读更是语文教学的开端。近年来,经典诵读在小学教育中盛行开来。我认为小学经典诵读应重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一、小学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段

小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更要紧的是这个年龄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是打好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0~13岁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达到其一生的最高峰,13岁以后则记忆能力逐步衰退。我们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利用孩子的超强记忆能力和“海绵”式的吸收能力,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习更多的国学经典知识,而且通过经典诵读,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受到经典中真善美的熏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将学习作为趣事、乐事,渐渐形成多思善问,勤读多写等这些学习的好品质,进而形成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二、开展经典诵读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良好学习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生的成L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段得到阶段性的发展。两者有着共同的内在联系。我认为,低年级应重点培养勤开口、读写认真等这些简单的、切实可行的良好学习习惯;中年级应重点培养积极朗读、诵读、阅读,学会积累等学习习惯;高年级在前面的基础上,还要培养会思善问、大量积累等良好学习习惯。我们学校遵循这些规律,科学地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实验活动,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根据学生年龄段设计经典诵读的读本

学校首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特点,科学地编辑了经典诵读读本,一个年级分上下两册,整个小学为十二册,从简浅开始,以适应学生诵读,更好地培养兴趣。低年级以较短浅的唐诗为主,安排少量国学经典。如一年级上册选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绝句》等共15首,加上蒙学经典《弟子规》选读。中年级除了以唐诗为主,还安排少量的古诗和宋词。如三年级上册,选编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李白的《关山月》等25首唐诗,加上朱熹的《观书有感》、陶潜的《饮酒》等5首古诗,以及国学经典《论语》节选。高年级以唐诗宋词为主,安排适量诗经楚辞的作品。如五年级上册,诵读内容有:李白的《古风(西上莲花山)》、杜甫的《悲陈陶》、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10首唐诗;苏轼的《卜算子(月缺挂疏桐)》、李清照的《醉花阴》等10首宋词;曹操的《神龟虽寿》、左思的《咏史(荆轲饮燕市)》等5首古诗;《葛覃》(周南)、《采葛》(王风)等5首诗经的诗;文学作品选读:《西游记》。

(二)教师当好经典诵读的引路人

教师在经典诵读教育中,首先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在低年级段,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诵读,而且要通过范读、带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低年级的小学生多诵读经典,不仅能多认字,还能感受汉语的韵律美,培养学语文的兴趣。在中年级段,教师多指导学生诵读那些积极向上的诗词,如:“天生我才必有用。”“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等,不仅能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致,还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高年级教师可多与学生一起诵读、品读一些修身明志的经典作品,如同学生一起品读诸葛亮的《诫子书》,让学生受到感染,感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三)设置校本课程,使经典诵读持之以恒

为了使经典诵读教育系统化、持久化,我校设置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每一学期制订一个实施方案,明确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开展经典诵读,如何进行评价。每学期经典诵读教育活动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诵读及抄写校本课程读本的经典作品。

2.每天晚上自觉背诵一首古诗词。

3.利用节假日、双休日,按照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编目》的年级要求,收集整理自己的国学经典读书笔记,每天诵读。

4.比赛评比活动有:读书笔记评比;以经典作品为内容的手抄报评比;经典(古诗词)背诵大赛。

学校坚持每学期按活动方案扎实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活动,三年多来,学生在经典诵读的各项活动中,很好地培养了“主动学习、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习中善于运用诵读、阅读,有钻研精神,主动大量积累”等良好学习习惯。

(责编罗艳)

上一篇:聚焦有效拓展彰显实验魅力 下一篇:生本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