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2-07-26 12:30:40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 要: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体现自由、自觉、超越的精神。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人文精神的体现程度。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作用,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精神世界更为美好,更加丰盈充满活力,学生的人格更为健康,更加完美。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文精神;高中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从它一诞生起,就打出了肯定“人”的旗号,即充分歌颂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求知能力,可以创造一切。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和价值取向。其主要内涵有关于人的存在意义的思考,关于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自由、自觉、超越的精神。可以说,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人文精神的体现程度。人文教育是指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学生的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谈点粗浅的认识,以抛砖引玉。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钱理群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书籍,特别是那些经过了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家名著,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有效的媒介。”孔庆东先生亦说,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因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学科”。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因此,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挖掘教材的人文性。语文教材有丰富的人文性。自古以来,我们就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爱国精神,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宽容之心,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等。儒家的这些精神代代相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品读与赏析作品,走进大师的心灵深处,与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在与经典名著的对话中荡涤灵魂,提升精神境界,让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时,与学生一起品读,点明所写的地点是防御外敌的边塞,时间是秋天。“衡阳雁去无留意”让学生了解边地的荒凉艰苦,及思乡之情隐喻其中。“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出了边塞的风声、雨声、人声、马声随着军中的号角而起,形成了一种悲凉的气氛。“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孤”“闭”道出塞下的萧条景象,也隐隐地透露出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燕然未勒归无计”使用典故,写出了作者和守边将士的烦躁、复杂心情。敌人的威胁未除,还乡之计无从谈起,但将士们还是让思乡服从了御敌,他们想的是“燕然勒功”,表现了将士们爱国报国的思想情怀。通过品读使学生产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从而产生爱国之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某种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烧。教师要时时为学生提供一块善良、纯真、友爱的沃土,不是凭教条灌输,而是坚持正面教育。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善恶,从而使学生自由自在地生长。

二、在课外阅读中领悟人文精神的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从阅读中给自己找到榜样,从人类的精神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品味和道德修养。课堂以外有千山万水,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使学生走出较为狭窄的精神视野,从文本语言中去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感悟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构建丰富的精神家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必读书目,也可以由学生精选一些人文色彩强的读物在课前五分钟朗读。定期进行知识竞赛,以了解学生阅读领会的情况。我曾经做过调查,经过指导训练,学生的阅读量大大提高,一学期的人均阅读量由原来的5本上升到12本。阅读数量的提高,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提高,人文素养也有了提高,学生的气质也变得温文儒雅,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开辟第二课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同时我们成立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书法小组”“影评小组”“书评小组”“文学社团”等。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与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结合起来,开创“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模式。比如,举办演讲、辩论会、专题研讨会、演出“课本剧”、排练小品、当小记者采访、搞社会调查、当模拟招聘会的主持人或者应聘者、自编小报、写影视评论、为校刊《苏北风》征稿、组稿、编撰稿件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巴金先生说:“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体现乃至挖掘,将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双重突出。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精神世界更为美好,更加丰盈充满活力,学生的人格更为健康,更加完美。

(作者单位 江苏省沛县教育局)

上一篇:在课程改革中家长应如何发挥作用 下一篇:浅谈师范生体育教学中游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