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学生化学实践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7-25 10:26:44

浅谈高中学生化学实践习惯的培养

摘 要:针对学生化学实验中的不良习惯,分别从课堂纪律、规范操作、卫生习惯、课前预习、分析现象、科学态度等方面阐述了对高中学生化学实验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化学;实验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082-01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很多中学对实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导致学生对实验会讲不会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对近1000名高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实验结束时只有26.4%的学生能主动收拾实验桌[1]。良好的实验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正,逐步养成。

一、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

由于学习环境的改变,学生不能像在教室一样保持安静。进入实验室后往往是说话声、吵闹声响成一片,在实验室自由走动,就像进了菜市场;有些学生有可能很快就被实验室的仪器、药品等吸引,老师还没讲开始做实验,很多学生就已先动上了手;有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存在畏惧心理,坐在那里只看不做。

为此,教师要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制定人性化的实验室守则,人手一册,明确要求,观看一些不遵守实验室规则导致事故的录象。让学生明白在实验室盲动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告诉学生只要操作得法,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实验。当然,要使学生不盲动,还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地强调。

二、基本操作规范的习惯

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从初中即已开始训练,但很多高中学生的操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取用药品用手抓;另外取用药品没有准确用量的概念,如试管内要加入1~2mL试剂,不知取多少就是1~2mL[2];加热时试管夹不知夹在何处,手拿试管夹时拇指摁住短柄,试管倾斜角度不对,试管不会振荡等等。

在教学中师生要重视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作用,通过教师规范、熟练、灵巧的操作,整洁、美观的演示,给学生以美感的示范。其次,不要认为有些操作学生初中学过,就不引起重视。在每次的实验课中教师课前要讲要求,课中要多检查,课后要多总结。使学生的行为习惯从他律变为自律,并与实验考查挂钩,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

三、保持整齐清洁的习惯

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保持整齐清洁的习惯。例如,试剂用后没有及时放回原位的习惯,导致实验过程中桌面混乱,易打翻试剂,造成危险;试剂用后瓶盖不及时盖回,导致试剂变质,瓶盖“张冠李戴”。

对这种现象,要向学生讲清道理,严格要求,直到形成一种好习惯。刚开始时,可把学生分成互助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学生实验结束必须经过组长检查才可离开实验室。教师进行总把关,发现不合格者,要求其课后回来整理。经过多次的强化以后,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自觉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实验室是神圣的、进行科学实验的殿堂,使学生自然的产生保持这一整洁美观的场所的意识。

四、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有些学生的意识里认为做实验只是好玩,做不做实验不影响高考,对本节课的实验该如何做,应注意哪些事项不关心,这就造成了做实验的盲目性。

学生只有预先了解实验的目的、内容和步骤,才能在实验课的有限时间里,把精力用在实验的基本操作上。所以教师必须把实验课前预习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复习与实验有关的原理和实验内容,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同时,教师要做好检查落实工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明确其重要性,而逐渐养成为习惯。

五、细心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习惯

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中的实验试题,力求对真正做过实验的学生有利。因此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叙述现象,又能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得出正确结论的良好习惯。

首先要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其次是方法的传授。实验前应提示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实验过程应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全方面、客观敏锐地观察实验现象,促进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启发的方法,做好引导。学生实验时教师可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及时记录,分析原因,对表现优良者可作为典范,进行讲评,使学生感觉到科学研究的成就感。

除了以上习惯外,教学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习惯,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观察、多发现、多训练、多指导。还要有恒心、有耐心,从小处着手,一滴一点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B].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0).

[2]吕兴家.谈化学实验教学中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6,(7).

上一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西南石油大学文化素质教... 下一篇:浅谈幼儿独立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