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之我见

时间:2022-07-25 08:29:10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之我见

摘 要:质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很好的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燃起课堂互动的火焰。以教师自身为榜样,引导学生敢于质疑;进而从教师“设疑”逐步转为学生“生疑”两个方面谈论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质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在对话中解读课文,“对话”意味着参与、倾听、思索、表达、沟通、分享,“对话”的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建构、共同分享的教育,意味着师生的思想共振、情绪互染、心灵相契、成果共享。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真切的感受到:通过质疑能很好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教材对话、学生与编者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从而燃起课堂互动的火焰,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那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该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一、以教师自身为榜样,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1.要使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必须作勇于怀疑的典范。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讲在备课钻研教材时遇到的疑问。

2.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质疑,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设疑预习思考。如《变色龙》一课,学生预习、思考:(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3)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4)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

其次,设疑精彩导入。如我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时,设计了提问:阿长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她的真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也不会识字作文,《山海经》是一部内容深奥的著作,作者却把她们联系到一起,她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鲁迅的眼里,她又是怎样的人呢?学生带着这些的问题,学习课文的兴趣会大大加强。

再次,设疑激活课堂。如在分析九年级上《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人公是谁以及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时设计以下问题:(1)本文标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是不是主人公呢?他在什么时候出场的呢?他的生活遭遇怎样?全家人在不同时期对于勒的评价如何?

(2)“我”是主人公吗?为什么?(3)文章到底是谁在演绎故事,握有事件的主动权呢?故事情节又是怎样发展的?(4)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有何变化?他们哪些言行是前后矛盾的,为什么会这样矛盾?透过他们的言行,你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内心呢?

最后,设疑延伸结课。一些经典名作往往是百读不厌的作品,其深意远非一节课能够完全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依据课文,设置疑点,启发思维,大胆想象,挖掘深意。我教学《狼》这篇课文,结课时我让学生思考,假如顾野没有麦场,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你又将如何设计情节呢?学生经这一问,投入极大的兴趣,纷纷发表看法,我借此让学生课下整理成文,收效很好。

二、从老师“设疑”逐步转为学生“生疑”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应当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得应该尽量多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应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启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呢?

1.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大胆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还要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如小组比赛,累计积分,评比“发言积极分子”等游戏形式来刺激学生探究的欲望。

2.引导学生做充分的预习,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充分的预习与资料准备是良好课堂效果的前提。一般而言,我会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作这样的准备:(1)熟读文本,尽可能扫除字词障碍;(2)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与写作背景;(3)是否学过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有无相同之处?(4)是否学过同一文体的其他文章,有何文体特点?通过这些问题设置,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过去的知识储备,为新的学习服务,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教给学生主动质疑的方法。课始,不少学生不知如何质疑,或者出现提问太大,只浮于字、词表面等情况。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不要纠缠在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上。其次就要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和技巧:(1)课题质疑法。就是根据课文题目质疑。如七年级上册的《紫藤萝瀑布》,根据课题可以提出疑问:紫藤萝是花,为什么说成是瀑布呢?到底是写花还是写瀑布?这样拟题用意何在啊?(2)目的质疑法。就是根据作者写作目的质疑。如七年级上册张晓风的《行道树》,行道树立在道路两旁,我们经常看到,但很少有人注意过,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借行道树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3)提示质疑法。就是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质疑。如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阅读提示“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根据这句提示,就可以提出疑问:“我”童年时经历了一次什么险?又怎么脱险的?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4)情感质疑法。就是根据课文人物感情质疑。如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弟弟冷酷无情,就可以提出疑问: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假如遇到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我们会怎样评价他们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亲人和他人呢?

教育学家波利亚说得好:“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质疑在教学中就是这样一种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者简介:向红,女,1968年3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重庆市云阳县盘石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上一篇:“生活化”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 下一篇:四步教学法(朱桂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