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家长教育指导的实施原则

时间:2022-07-25 07:03:20

教师对家长教育指导的实施原则

摘要早教机构应社会对早期教育日益发展的需求而生,早教机构教师担负着指导家长改进育儿观念,提高科学育儿水平的重任。而家长教育指导过程中存在“三方交互、双重任务、教师职业定位不准,家长背景多元”等多重复杂性,遵循六点原则能推进早教教师对家长教育指导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早教机构;早教教师;家长教育指导;实施原则

家长是0~3岁婴幼儿最重要的教育者,家长的教育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发展。“80后”、“90后”独生子女一代成长为年轻父母及国家开放二孩的背景下,当前社会对优质早期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针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开发及亲子教育的机构面临蓬勃发展的契机,包括以集团连锁模式为代表的早教中心、附属在全日制幼儿园中双休、假日亲子园和亲子班,以及社区中带有福利性质的亲子活动中心等,本文以“早教机构”统称。其职能为:指导家长科学育儿,促进婴幼儿的发展。其中,教师对家长的教育指导是工作重心,实施效果和整体服务质量成正比。实施过程的多重复杂性影响了亲子教育指导的有效性:互动因素,“亲子教育过程是教师、家长、婴幼儿三方交互的过程,具有多主体的特点”。[1]任务因素,教师面临在早教机构现场指导示范亲子互动和指导日常家庭教育的双重任务,需兼顾深度和广度。人的因素,教师在互动中的职业定位不准,职业意识模糊;家长的个人因素(个人观念、经验、习惯、个性等)和家庭因素(家庭结构、家庭矛盾等)增加了问题解决的复杂性。针对以上分析,早教机构中教师在对家长实施教育指导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婴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有效解决争议的方法

本原则既是首要原则又是根本原则。由于家长普遍存在缺乏0~3岁婴幼儿的教养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而导致的观念偏差。如:早期教育等于提早教育;重视教学、轻视游戏;迷信各种测验、轻视日常观察;亲职缺失,父母或一方甩手,仅由母亲、祖辈甚至保姆带养;亲子活动中参与意识薄弱,完全依赖教师;漠视婴幼儿的内在需求、提出超出水平的要求;盲目追求智力开发,忽视全面发展;盲目攀比,忽视个体差异等。科学育儿,理念先行。教师在改变家长的认识误区时,有时候会遭遇强大的阻力,如由价值观不同所引发的争议。在解决争议时,教师不要以专业人士的权威居高临下,而是要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努力和家长寻求共识——只有满足婴幼儿真实合理的内在需求,化解其成长中的危机,才能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

2立足专业问题,不卷入家庭纷争——找准教师的职业定位

早教机构教师要对自身专业人员的身份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有所为有所不为。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十分微妙和敏感。其中,婆媳冲突根深蒂固,邹鑫等人的研究表明“争夺权力与资源、观念和行为差异,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分是导致中国婆媳冲突最主要的原因”。[2]早教机构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无法回避这些问题。如,有位年轻的早教老师从一位妈妈口中得知,婆婆与她在教养孩子等生活各方面存在极大的矛盾,并为此争吵。教师深表同情,常常为这位家长“出谋划策”。在一次家庭争吵中,婴儿的妈妈拿“教师的话”作为反击,婆媳关系更加恶化。婴儿的爸爸知道后迁怒于这位教师,并终止了孩子在早教机构的学习活动。虽然教师在工作中需直面家庭成员的教养观念和行为的矛盾,并消除家庭成员的不良个性和习惯对婴幼儿的不利影响。但是教师必须清楚早教教师的职能范围,眼所见、心所想、口所言、都要发乎并止于婴幼儿教育问题。不越界,不卷入、不激化婆媳矛盾、夫妻矛盾等家庭内部纷争。反之,对人际关系比较脆弱的家庭,要致力于改善婴幼儿成长环境和兼顾维护其家庭生态平衡。

3无亲疏好恶,一视同仁、利益无涉——恪守教师的职业操守

平等地对待所有家长及其婴幼儿,不论职业、长相、受教育水平、经济水平、个性、身份(祖辈、保姆)、言语习惯差异,无亲疏好恶,一视同仁。每位家长都应得到平等的尊重和公平的机会。如,在亲子活动中每个家长都有提问、答疑、提议、发表见解、被邀请的机会。不管对错,都应得到真诚的回应。如,活动实录:[3]孙老师在指导家长给7~12个月宝宝刮苹果泥吃。她边观察家长的动作,边和大家谈论在家吃苹果的情况。“GG妈妈平时让她自己刮苹果吗?”“让她吃饭自己舀。”“自己吃饭时让她自己用勺子,哟!她勺子捏的蛮好!能刮得好大一块!”“KK,哎呀!还是刮得蛮细呢!”“妞妞奶奶,你让她自己试一试,好吗?哦,她之前没有用过。”“爷爷,你慢一点儿,她一口还没有咽下去,你让她人转过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观察她吃的情况。”“你们平时在家给孩子吃什么品种的苹果呢?”家长:“蛇果……”“毛毛爸爸可能不是很清楚哦,因为刚回来。”毛毛爸爸很宽慰地笑笑:“好像也是黄蕉苹果”……在亲子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和每位家长都有针对性谈话及指导。

4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示之以行——形成教师的工作风格

早教机构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工作方式最大差异在于她们需要直接面对、指导不同背景的家长,通过提高家长的育儿能力最终促进婴幼儿的发展。成熟的工作风格在与家长的交往中变得尤为重要。首先以真挚友善的情感唤起家长的情感共鸣。亲其师,重其道。亲切、热情、细腻、真挚、朴实、自信、尊重、谦虚、能共情的人际交往品质往往能快速取得家长的信任。其次,以专业的知识、科学的理论更新家长的儿童观、发展观、育儿观。如通过家教讲座解读“婴幼儿发展的敏感期”,对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按月龄进行阶段性指导等。第三,以具体行为为家长演示教养技能。如示范婴幼儿抚触、婴幼儿被动操、三浴锻炼、辅食添加与制作、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感官训练、游戏互动与鼓励探索、婴幼儿的各种自我服务能力培养与训练等。每次指导都应具备“情、知、技”三位一体,有情感共鸣、有理论阐释、有技能演示或行为指导。每个早教机构教师都应在经验积累中形成具有早教教师共性和鲜明个人风格的工作作风。

5引爆家长认知冲突,预留行为进步空间——活用教师的干预和守望

行为的改变,始于认知的改变。求同存异,开放性地看待不同家庭的教养风格,但不迁就、不纵容家长的不科学的教养方式。教师针对婴幼儿年龄阶段的发展要求要心中有数,针对家长常见的教育误区和错误方式,要有计划地主动地去干预,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如1岁内乳儿的大动作发展大体呈现为“二抬三侧卧四翻六滚坐八爬站周会走”的规律[4](月龄有个体差异,强调顺序),针对0~6月龄的婴幼儿应分阶段设计“醒后趴玩、诱导抬头训练、寻声转头、被动翻身到主动翻身”的大动作辅助练习。对“无论是醒还是睡都让婴儿一动不动躺着”、“太早进行竖抱训练”等不当教养行为进行干预。针对7~12月龄的婴幼儿应该对其充分爬行锻炼的缺失、使用学步车过早训练进行干预。由于亲子活动的次数及时间有限(每次课45~60分钟),教师应该精选核心内容,指导家长获得育儿的关键经验,通过设计有效的亲子活动,让家长在交谈中体悟新观念,在操作中体验新方法,活动后应交待家庭教育任务,巩固新的育儿技能。改变并不能一蹴而就,应持发展的眼光看待家长教养能力的改变过程,保有耐心、期待和鼓励,为其预留行为进步空间。6发展评估伴随指导过程,形成全面细致的认识——强化家长指导的基础教师多与家长谈论其孩子,关心其孩子,关注孩子发展变化能有效建立对话。前提是教师能够对婴幼儿掌握真实而全面细致的信息。早教教师需要在亲子活动指导中细致观察,在与家长的对话中了解并收集婴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及家长实施家教的基本情况,建立婴幼儿完整档案。通过录像、照片、作品、行为观察、任务完成情况等方式记录婴幼儿现状及发展变化,经过分析评估婴幼儿的发展状况,为设计针对性的家长教育指导方案提供事实基础,只有信息真实,指导才有效。总之,早教机构教师除了具备准备化的专业育儿知识、熟练化的科学育儿技能,个案问题解决能力和行动研究能力外,更应充分研究亲子教育过程,重点研究家长教育指导过程,在交往互动中不断践行以上六点原则,促进父母科学育儿能力和教养效能感的提高,消解亲职压力,让科学育儿在0~3岁婴幼儿的成长中真正在场,为儿童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肖丹,林宏.亲子园中家长的指导策略.教育探索,2013.12.

[2]邹鑫,梅泳涵,吴艳红.婆媳冲突成因的混合方法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

[3][4]王穗芬,马梅,陈莺.婴幼儿教养活动(0-6个月、7-12个月DVD)[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1.

作者:王翠玲 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上一篇:工艺美术运动对景德镇陶瓷的启示 下一篇:吗啡对癌症晚期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