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翰绘画艺术浅析

时间:2022-07-25 05:49:20

高凤翰绘画艺术浅析

【摘要】高凤翰是我国古代的艺术家中,历经坎坷、身残志坚而卓有成就者,是扬州画派中唯一的北方人,后右臂病残,改左臂作书画,在清代书画史上起到了承前继后的作用。研究高凤翰的绘画对评估他的艺术造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凤翰;山水;花卉;绘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028-01

扬州画派中,有唯一的一位北方人――高凤翰。他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中年入仕受累致残。这一沉重打击,成就了他独特的左手绘画艺术风格――机趣古拙,“南阜左手”成为当时扬州画坛一支奇葩。

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病痹废右之后更号“后尚左生”、“丁巳残人”,山东省胶州市南三里河村人。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享年67岁。是我国清朝中期著名的左笔书画家、篆刻家及诗人,以“诗、书、画、印、砚”五绝闻名于世,同时,他也是 “扬州八怪”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高凤翰生在一个官宦、书香、亦农亦盐的家庭中,自幼聪慧,幼时就从自家藏书中学到不少东西。其父高曰恭是康熙年间的举人,先后做过诸城和淄川县的教谕,其叔父高曰聪是康熙年间进士,做过福建的督学使,得以结交名流,受到文墨的熏陶,打下了他能诗善画的基础。

高凤翰的绘画以山水、花卉为主,人物则不多见。所画山水,用笔遒劲,皴擦浑沦,师法宋人,既继承了古人的优秀传统,又不拘泥于一格,极为纵逸超脱,有诗一般意境。因而被人归于“扬州八怪”,也有将他列为“画中十哲”。所画花卉,点笔着绡,颇见奇趣。以没骨法所绘,其构图不袭恒畦,墨华掩润,浓而不繁,艳而不俗,生动超逸,苍劲奇秀、干湿互用,淋漓尽致,其画风完全脱离了陈陈相因的院体派,而能自出新意。他反对流俗,追求天真。他以现实主义笔法写山川胜景,锦丽锦渺,蜿蜒曲折,蹊径突出,往往出人意外。写自然景色,正如他的许多清新的富于天趣的小诗那样,处处引人入胜,使观者不知不觉地被引进诗境画意中。所画虽系无声无灵之物,却能深寓作者新意,创出自己的风格。其画风,早年多偏工细,以清秀见长,秀雅恬静,喜峻峭浓艳;晚年改用左手,左手作品直接源于右手艺术的启导,体现了他基于深厚传统的豪放,多作写意,用笔顿挫有致,运以篆籀之法,朴拙厚重,阔略豪纵,苍劲老辣,构思奇巧,出乎意料,以气韵胜,将心灵实感注入纸中;凝人间喜怒、悲哀潦倒聚入笔端成“西园绝笔”,左冲右突、纵横不羁地向人们展示出一种倔强峻拔、独辟蹊径的残缺美,与右手的清逸流畅形成强烈对比。

提起高凤翰,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左笔画,这几乎成了他的一个标志。这当然是他一个有别于其它画家的独特之处,但他右手书画的成就、光芒,丝毫不应为其左笔所掩。雍正六年(1728年),高凤翰所作的《寒林鸦阵图》(青鸟市博物馆藏),郑板桥在画轴绫边上题跋:“高西园,胶州人,初号南村。此幅是其少作。后病废用左手,书画益奇。人但羡其末年老笔,不知规矩准绳,自然秀异绝俗,于少时,已压倒一切矣。西园为晚峰先生画,余不及见晚峰,而西园见之;后人不及见西园,而弟得友之。由此下推,何后人之不可传?即一画有千秋遐想焉。”画面左下侧有一行题款:“晚峰先生属,南村高凤翰写意”。画幅上方有高凤翰题诗曰:“落日野塘流水,烟林小阵盘鸦。一段荒寒何处,山南山北残霞。” 诗后跋曰:“余家河村背枕古岸,横塘斜出远带长林。时于朝霞暮蔼间,鸦阵盘空,点破山翠,推窗旷望,答以苦吟。每拈此景作图,分贻同志摩挲。笔墨之余,庶几想见蜗庐耳。南村居士并识。”

此画描绘了寻常田园风光,一片寒林,焦墨下山石嶙峋,老树林立,秋风萧瑟,天空布着黑色的阵鸦遮天蔽日,恍若天地将倾,荒寒凄寂之感充溢纸面。整幅画面布局不拘一格,立意新奇,笔墨枯润相间,浓淡自然。从题跋、款和诗可看出,这幅画是高凤翰为“晚峰先生”画。乌鸦在世人眼里是不详之鸟,听到鸦鸣有倒霉之兆,他46岁作此画时,正是他人生和艺术的盛年,无论是生活状况、艺术把握和精神境界都是“南村居士”的“鼎盛”时节,之前一年,他被胶州知州推荐应“贤良方正科”,这一年赴京应试,考列一等,被雍正皇帝接见于圆明园。对于文人来说,这无疑是跳过了龙门。然而在高凤翰的这幅画里,在“苦吟”的鸦阵里分明蕴涵了愤世嫉俗的文人情怀和乡村生活的勃勃野趣。

高凤翰晚年回故乡后,又老又穷,身体又残疾,在如此落魄困窘的情况,乾隆十一年(1746年)创作的《寒鸦图》本人认为是他晚年画风转变的大写意之代表作。《寒鸦图》用左手作,跋前题诗:“争雄聒噪日飞扬,搅尽寒烟漠漠荒,太息月明三匝树,古来断送几周郎。乾隆九年甲子初冬,南阜山人左手。”此图画面上矗立一块怪石,石边一棵光秃秃的“病树”,树上一群寥落的寒鸦,凄凉孤寂,了无生气。诗中的滋味与当年“每拈此景作图,分贻同志摩挲”为晚峰先生作《寒林鸦阵图》在意境和情趣上截然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

高凤翰的花鸟画更是奇逸自得天趣。他的牡丹画得很富艳,有时用墨画,有时也用胭脂画,有的画得很好,有的就流入俗调,显得构图笔墨平庸,更是自成一派。左右手的《牡丹图》井然不同。雍正四年(1724年),时年42岁。高凤翰做过一幅《牡丹图》,此图画支叶繁茂丰润的牡丹,盛开在岩坡间,绽开的花朵和欲放的蓓蕾疏落有致。以水墨勾花点叶,花瓣赋彩,不求艳丽,却见笔墨功夫。山石用乱点皴,脱却俗套,对花写貌天趣横生。此画笔墨掩润,敷色鲜丽,颇能传达出牡丹风神。而乾隆十一年(1746年),63岁的高凤翰为亲戚祝寿所作《牡丹图》,构图虽满,却巧妙地利用了绘画中的透视法则,以静映动,以深托远,尽显距离的美感,使有限的空间,充满无限的张力。红白两色牡丹花,一采用没骨画法,一采用墨线勾勒,既增加了笔墨情趣,又形成鲜明对比。此画繁茂的枝叶,细如游丝的叶筋,线条柔而刚劲,正侧向背,鲜活灵动。苍石脚下点缀的几蓬野花野草,野花与苍石和牡丹缠绕一起,显得自由自在,轻快、活泼。除牡丹之外,荷花也是高凤翰经常入笔的君子。值得一提的是,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的一幅笔墨荷花《素袜凌波图》,据记载,当时画成而未题便被亲家李健斋携去,五年过后高氏重见此画时已右手病废,心中不由得感慨,遂以左手将此事经过写于画面空白之处,并题写七言绝句:“落叶荷花五尺长,墨痕托出水中央。纵然朽断玲珑骨,不恋污泥也自香。”笔法刚劲有力、气势苍穹高深。高氏的这幅佳作右手绘图,左手补题,奇趣横生,后人观之无不叫绝。

高凤翰绘画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他积极、正直、善良、不屈的人格始终贯穿于他绘画艺术的实践之中。他的绘画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曾说:“从来画家别具胸臆者,唯有高南阜老人动笔令人心服”,清末艺术大师吴昌硕非常尊崇高凤翰的艺术,曾说:“学南阜而失之古……”又说:“似南阜,设色则然,笔力尚窳,奈何奈何!”著名学者郭沫若曾写诗句赞美说:“……顽石嶙峋余鲠骨,新蕉孤洁扇轻烟。淋漓豪气氤氲里,落拓襟怀啸傲前。”

上一篇:从“慧于心”到“秀于口” 下一篇:资金板――创业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