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

时间:2022-07-25 04:04:47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成了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对有效课堂的追求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教学;学生主体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虽然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依然

存在着一些基本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滞后的问题。例如在备课过程中,有些教师只顾及“讲什么”而忽视了“如何讲”,不考虑学生实际,备课缺乏针对性;而在授课环节,一些教师缺乏效果意识,只顾自己如何讲,不顾学生如何学,讲课方式呆板单一,学生缺乏听课的热情,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正视课堂有效性,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如: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何确保并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一、何谓课堂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进步和提高。要改变语文学科一直以来倍受学生冷落的尴尬地位,增强课堂有效性,无疑是一大突破口。

举例来说,一堂语文课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课堂是教师事先设计的,从要点到问题的设计都是教师设计好的,学生只是实施的对象而已。教师往往是事先设一个圈套,引诱学生往里钻。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是无效的。

要实现语文的课堂有效性,教师应当把自己从传统的“带着课本走向学生”的惰性思维中解放出来,积极思考如何“带着学生走向课本”。

二、实现从传统的“带着课本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走向课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变

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是课堂实施的前期准备。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自己的备课,而忽视学生的预习。一节语文课的阅读量极大,所以,保证了预习质量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思考和表达的时间。那么,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1. 设身处地,揣想学情。

在走进课堂之前,教师应深入细致地揣摩学生的所想所思、了解学生的求知方向、把握学生心理情感,才能使教学符合客观实际,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比如上鲁迅先生的《药》之前,教师可以找个安静的处所,把自己当作学生,以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读全文。然后揣想:学生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对哪部分内容最有共鸣,对哪部分内容不理解。这样,可以按照学生的认知梯度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视角看文章,使课堂更具科学性。

2. 巧抓预习,学案先行。

实践证明,语文作业是最容易被遗忘的作业。但教师可以同桌一份学案的形式,紧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精心设计三到四个相关联的问题,力图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思索的冲动,从而使他们形成对课堂的期待。如上《品质》一课,可抓住题目设计两个问题:品质指谁的品质?作者为什么要以品质为题目?这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但能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有效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学生而言,有时学习过程中的快乐甚至比学习结果更加重要。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在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极至,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有效性。

三、确保并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是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一位名家说:“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崔允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用学生的参与程度来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实现其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调控不同学生的注意力、丰富课堂活动、与学生交流情感、及时评价表扬、创设动态课堂等。

1. 抓住学生的心和眼。

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左右,听到有人走动、周围有人小声说话或其它响声,注意力便不够集中甚至不能控制自己。教师要预测、关注到这些现象,把学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绪、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必然会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抓住学生的心和眼,组织好课堂教学,维持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保证,更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

2. 丰富课堂活动。

教师可巧用苏教版语文课本编排的特点,鼓励学生写批注、写点评、据文画图、以诗归文、学唱宋词等等,体现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还可分组竞赛,调节课堂气氛。

3. 调节课堂情绪。

这里的情绪包括教师自身和学生两者的情感。语文学科既是基础的工具学科又是精美的人文学科,广度与深度兼备,抽象与形象同具。这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激情与活力,要把个人的人性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如果老师上起语文课全身乏力、气息微弱,如何叫我们的学生有效参与?而且,教师的情感不仅能左右自己的教学思路、讲授和言行,而且直接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能力等产生重要影响。同时,青少年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即使是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头与含蓄微笑的示意,也会在学生心田里注入一种安慰和鼓舞。当教师以热忱的爱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时,就可以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也喜爱他教的学科,并竭力学好;反之,如果学生讨厌或害怕某位教师,他们对教师的“敌意”或对立就会涉及到他所学的学科。因此,教师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境,在课堂上要有精气神,应以饱满的情绪,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和耐心,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4. 及时评价学生。

学生非常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应当认识自己,应当充满一种深刻的自我肯定的感情。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这种自我肯定首先来自教师肯定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它们会激励学生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因此,课堂上,教师切忌吝啬鼓励。简单的一句表扬,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一个学生对课堂抱有积极的态度与观念,并通过相应的课堂学习获得知识、引起态度和自我意识的特定变化时,那么,此时此刻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有效的。

总之,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则是课堂的生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我们必须一反传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牵起学生的手,快乐地走向课本。

参考文献:

[1]何屯杭.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语文学刊,2006,(8)

[2]戴守能.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6)

[3]俞英.一位教育学人的自叙――访台湾淡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伯璋教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8)

[4]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上一篇:在数学课中使用变式教学法的体会 下一篇:让学生探究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