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美术课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25 03:50:54

农村初中美术课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初中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每个初中美术教师都应该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美术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承担培养人才的教育,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对原来知识的继承外,尤为重要的是推陈出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在21世纪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发展“创新能力”更是刻不容缓。

一、重提创新能力的原因

人们一直在对创新能力进行研究,作者在中国知网中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搜索中找到61 086条结果,而关于“美术创新能力”方面的只有2 374条结果,之所以重提美术课堂培养创新能力是基于以下原因: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有七处提到“创新”一词,开头一段最后一句就是“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而课程理念第四条即为“注重创新精神”。可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2.学生个性发展的呼唤

农村初中的学生面临升学和考试的困扰,本身不太重视美术课的学习,学生“不会画”和“没有准备”的态度更让教师无可奈何,这的确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被控制起来,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应战状态,安静的等待反而使学生连一点青春年少的个性都没有,这让我们反思:学生的个性都去哪儿了?长期下去,只会让学生墨守成规,创新能力根本得不到发展。

二、美术课提升创新能力的尝试

1.化难为简,延伸创新

《蒙娜丽莎》是七年级的美术肖像画欣赏内容,她不只是表现一个人物,更代表了一个时代。本课既是外国肖像画欣赏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课上作者出示了之前做过的课件组织着教学,学生们也认真地听着,作者尽职地讲解着画家的生平、时代背景、绘画特点等,有条不紊地展示着课件……学生们开始打哈欠了,显而易见,精美的课件和作者的讲解学生根本不感兴趣。电脑右下角跳出的杀毒软件升级提示提醒了我:百度一下!作者思考了学生们对经典的《蒙娜丽莎》不感兴趣的原因:经典艺术远离现实生活,学生在情感上难以接受;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年龄层次、心理感受以及主体作用;学生不知如何开口。

作者在百度图片中快速搜索了《蒙娜丽莎》变体画,画面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蒙娜丽莎”,接下来作者让学生进行评价比较,学生清楚地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之处以及各种关系。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小组的讨论有话可说了,引发了学生对《蒙娜丽莎》的关注和兴趣。通过学习,大家发现原来《蒙娜丽莎》这么出名,有这么多人模仿,然后作者紧紧围绕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对比,讨论和评述作品的各种审美内容。最后作者要求学生们也尝试创作一幅《蒙娜丽莎》的变体画,在作业展示时延伸出很多大胆的创意。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是宝贵的,解决了它就解决了教学难点。教师完全可以打乱自己的预设,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开拓了,鉴赏能力也提高了。

2.颠倒作画,思维创新

达・芬奇可以把字倒着写,那画可不可以倒过来画呢?事实证明是可行的。在“关注你、我、他”一课,当临摹毕加索的《全家福》时,学生个个唉声叹气,都表示无法把画继续下去。正感到无语并且非常困惑时,作者突然想到美国贝蒂・艾德华的颠倒着作画,心想何不尝试倒过来画呢?于是作者要求把《全家福》颠倒过来,并交代学生们在临摹作品时不要把它们放正,而且自己的画也颠倒过来画。当时教室很快安静了下来,大家马上进入了绘画状态,很明显学生们很享受整个过程,注意力也很集中。更让人吃惊的是,当大家完成以后,把所有的画放正,课堂上的所有学生画得都很好。

现在回想一下,就可以体验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前面是一种按照熟悉的、常规的方式看待事物进行绘画,后面则是把事物颠倒过来,大家反而看得更清楚了,不管是画面的整体还是局部,画得也更好了。这也说明了,有时我们从正面无法着手绘画时,可以换个角度,颠倒个方向,我们观察得就不一样,画得也不一样了,思维方式也得到了有效的创新。

3.开发右脑,衍生创新

绘画能力主要依靠右脑的视觉空间功能,美术史上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菲尔都是名副其实的左撇子,他们的右脑非常发达。虽然我们无法做到像刘忠义、芦建彬等书画家一样左右开弓,但是充分让左脑和右脑一起运动却不是件很难的事情。

在“拼贴装饰画”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的左右手动起来,左右脑活跃起来。课前让学生准备了足够的材料:旧画报、蛋壳、毛线、零头布、树叶、沙子、糖纸等。面对学生们精心收集的各种材料,如果教师示范、学生制作就谈不上创新了。此时可假装不知从何下手,请教学生,这些材料可以做什么,说出构思、画出草图、标出材料、组内讨论、拿出方案。教师只需适当提点建议,做学生的助手,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去创作吧……这样的课堂形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举一反三,大胆创新

在讲授七年级上册“身边的物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初识静物构图的知识,作者精选了不同工具表现的作品,进行欣赏活动。

作者问:“你们觉得这两张作品画得怎么样?”

生1:“这两幅作品画的都是身边常用的学习用品,图1的线条画得比较流畅,形体也画得比较准确。”

生2:“图2这幅作品,一定是一位男同学画的,因为他用了很粗的线条来表现静物,应该是用记号笔画的。线条大胆,而且他在线条的基础上加了一些明暗的变化,用深色的背景突出了浅色的书本。”

作者追问:“你知道这两幅作品是用什么工具画的吗?”

学生围绕问题得出了图1是用圆珠笔画的,图2是用记号笔画的,画面分别产生了粗细的变化。

其实图2是一位女同学画的,这时学生们个个发出了惊叹的称赞声。

作者继续追问:“粗细的线条分别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或情感?”

生3:“图1中线条比较细腻、流畅,给人轻松、活泼的感觉。”

生4:“图2中线条比较粗犷、感性,给人认真、厚实的感觉。”

在这段学生作品欣赏环节中,学生从表象说出了画面中的物品,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渗透了静物表现工具多样化的思想,如圆珠笔、记号笔,以及不同的工具表现可以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在作品欣赏的同时,无形中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多种工具的选择经验。而在最后的作品展示环节中,学生作品出现了质的变化,选择的工具更丰富了,有油画棒、蜡笔、水彩笔等。学生水平可能有限,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在美术课堂中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上所述的几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思考,仅是在实践摸索中的一点收获并不成熟,权作引玉之砖吧,恳请各位专家同行能予以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贝蒂・艾德华.像艺术家一样思考[M].张索娃,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问题探析 下一篇:服这些药要限制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