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护理卡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25 02:33:25

气管切开护理卡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720(2009)14-0645-01

[摘要]目的:探讨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采用一般护理措施(对照组)和制定护理卡持续有效护理和配合监督管理(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卡;检查监督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多伴昏迷、舌后坠、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痰易堵塞呼吸道导致窒息和缺氧。气管切开可减少呼吸道无效腔,增加有效通气量,便于吸痰,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术后若护理措施不到位,易产生痰堵塞气道、肺部感染、套管脱出等并发症。我科针对气管切开护理是一个连续、细致、多人合作的过程自制气管切开常规护理卡,对气管切开护理进行全程、双重的监督管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6年1月~2008年12月气管切开患者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7~72岁,平均年龄42岁,病情按GCS评分均在8分以下,6―8分者40例,3―5分者20例,其中车祸伤32例,坠落伤12例,其他外伤16例,均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置管时间3―155d。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差异无显著意义(均P

1.2 方法

1.2.1 分析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气管切开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护理工作中若吸痰不及时,对人工气道湿化不够,将形成痰痂堵塞气道,肺部感染率也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长期卧床易造成坠积性肺炎。吞咽功能减弱或消失,鼻饲病人食物反流易引起吸人性肺炎。吸痰过程中无菌观念不严格也会导致肺部感染。气管套管系带过松,翻身方法不正确,气管套管移位脱出。

1.2.2 制定气管切开护理卡:将评估患者情况、护理措施等项目综合制订气管切开常规护理卡(见表1)挂在病人床尾,值班护士每次护理后及时填写并签名。spO2下降,患者嘴唇发绀,应考虑气道阻塞立即吸痰。吸痰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原则,先吸气管再吸口腔,吸痰管一次使用,治疗盘内吸痰用物每班更换。气道湿化选用0.45%盐水作为湿化液,用微量泵持续泵人,一般2~3ml/h,对气道无刺激作用。注意根据痰液黏稠度决定气道湿化量。1度(稀痰)要减少气道湿化量,2度(中度黏痰)可维持目前的气道湿化量,3度(重度黏痰)需要增加气道湿化量。值班护士吸痰发现痰液重度黏稠(3度)应增加气道湿化量,配合雾化吸入及翻身拍背,使痰液性状在12h内得到明显改善,痰液黏稠度降至2度以下。鼻饲前彻底吸痰一次,床头抬高30°,鼻饲后1h内勿吸痰、翻身拍背。采取二人轴式翻身法,翻身中使患者头、颈、胸在同一条直线。气管切开处切口每天更换一次敷料,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病室温度22~24℃,湿度60%-70%,每天空气消毒2次。

1.2.3 检查与监督措施

1.2.3.1 护士长或责任护士组长巡视病房检查气管切开护理卡填写的准确性和措施的合理性,从而保证气管切开护理得到落实有效。

1.2.3.2 通过使用气管切开常规护理卡,可使病陪人了解行气管切开术后应得到怎样的护理,从而对护理工作起到监督作用,使气管切开护理得到全程、双重、有效的监督管理。

2 结果

两种护理方法效果比较,见表2。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是开放的,其湿化过滤功能丧失,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不能自行排出,肺顺应性下降诱发肺部感染。适当的雾化吸入、湿化气道可起湿化及祛痰、抗菌作用,预防痰痂堵塞,保证气道的通畅和肺部的有效通气。掌握吸痰时机、方法和技巧,严格的无菌操作对减少呼吸黏膜的损伤、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预防肺部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固定好气管套管,系带不可过松,以伸入一指为宜。采用轴式翻身的方法,以防气管套管脱出。同时气管切开护理是一个24h连续护理的过程,护理工作繁琐又细致,如果缺乏监督机制,责任落实不到人就易引发并发症危及生命。我科通过使用气管切开护理卡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的心理分析与对策等 下一篇:子宫肌瘤手术治疗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