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厂现场”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07-25 02:06:51

基于“工厂现场”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根据《机械制造技术》这门课的特点,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新形势下《机械制造技术》这们课程教学改革上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课程建设的初步方案,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具体措施,并进行了实践。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国分类号:G620

前言

《机械制造技术》这门课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学习这门课可以为将来学生解决制造中的技术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选择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方法与加工参数,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基本技能。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常用金属材料、各种主要加工方法以及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的相关知识,培养在工程材料和工艺方法方面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将来胜任不同职业和不同岗位上的相关生产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如何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从而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需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一、课堂教学的改革

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最主要的难点在于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主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了调整:一是大量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实际加工的影像和多媒体技术的三维动画等,在扩大信息量的同时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直观的视觉认识,增加了学习兴趣;运用网络技术,建立《机械制造技术》的课程教学网站,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课件,教学资源,教学录像等大量资源供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使用。二是改变老师在课堂上主讲,学生只听的单一模式,主要采用的有实践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等,必要时还安排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的目的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兴趣,自主的融入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坚持以生产实际过程设计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以任务为载体、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目标”,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知识与能力并进。课程内容选取及组织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课程内容模块化,突出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使其成为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课程选取合适的教材,以产品零件的加工过程为主线,将工程材料、热处理、毛坯成形、测量技术及部分简单的切削刀具和机床、各种表面加工等内容及现代制造技术的内容整合序化,既有传统制造基础的知识,又有新技术、新知识,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二、教学过程的改革

根据传统教学,一般按照机械工程材料――热处理――毛坯成型方法――各类金属切削机床加工――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顺序进行讲授,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学生抓不住主线,缺乏学习兴趣。在以前的教学中,比如讲材料时,介绍所有的材料,讲毛坯时介绍所有的毛坯成型方法,讲加工方案时介绍所有的加工方法(孔、平面、外圆等)……使有机连续的机械制造过程被分裂开来。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以典型工作任务、具体的零件加工为背景,以实施过程为主线,围绕零件的加工过程进行系统化教学,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把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而作为课程载体的典型零件来自校企合作的真实产品,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到企业学习和了解现代制造企业常用的制造技术、设备,并能真实接触和了解企业的工艺管理、生产运作、质量管理等知识,从多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企业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对他们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有很大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如何体现课程的特点,反映课程的特征,并使学生通过该课的学习提高工程意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教学改革的目标[2,3]。

1.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形象与生动。例如,讲解不同加工方法的原理、加工过程的机理,分析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过程量的变化趋势等,采用动画模型往往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将学校科研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使讲授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3.机械制造技术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课程实验是其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要加强实践教学。

总之,在教学上我们应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教育手段,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例如车刀的几何角度测量课程中,可采用实物教学,通过测量真实的车刀的几何角度,掌握刀具几何角度的测量方法。构建虚拟实训和仿真工厂,对于不同的加工工艺,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以动画形式展现虚拟加工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对设备进行操作。

四、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将原来的终结性考核方式改为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更注重过程考核。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以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重要依据的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校企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考核。

五、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的读图、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实际加工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都有显著增强。由于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接近,学生普遍反映对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知道要在哪些方面予以加强。

参考文献:

[1]左敦稳.现代加工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5-12.

[2]杨小,郑添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的改革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05

[3]楚生,梁式,胡映宁,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新课程的继承与改革[J].高教论坛,2004

[4]刘英,袁绩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建设研究[J].江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1

上一篇: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下一篇:领悟新理念 钻研新课改 履行新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