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本土化发展的策略

时间:2022-07-25 01:17:55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本土化发展的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际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我国的本土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的冲击。因此,我国艺术设计未来的发展,必须在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中力求挖掘与利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风格与特点。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艺术设计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而且还可以开发人们的创造力。因此,如何立足于本土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与地域特征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

在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在教育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外来文化的不断侵蚀,人们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改变,导致了民族独有的本土文化流失与消亡。艺术是一种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反映当地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是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下的创造性活动。艺术设计教育作为这一意识形态的载体,在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当下艺术设计教育长期对人文教育的缺失,凸显出我国民族文化生态发展的瓶颈。

1.1缺失系统的教育理论

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缺失系统的教育理论,在教学中过多的重视素描与色彩的基础美术教育,轻设计教育理论研究。同时,由于大力提倡社会力量办学,大学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促使我们在对西方教育体系及经验缺失系统的了解与把握下,不加批判地照搬各种教学方法与办学模式,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种重设计教育实践研究,轻设计教育理论研究的思想,不但影响学生在创新思维上的发挥,也加重了企业对设计教育的偏见。

1.2缺失特色的教学规划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机构风起云涌,公办高校或民办高校、理科院校或文科院校、职业院校等纷纷都办起艺术设计教育。例如起步比较晚的工业设计教育,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由原来的两所学校发展到现在的几百所,最终导致的是教学规划特色性缺失,各学校之间在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相互借鉴和参考,甚至完全照搬,没有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来合理规划学科建设。

1.3缺失学生个性的培养

画家巴泽利次说过,艺术作品没有好坏之分,最重要的标准是个性,谁的作品最富有个性就是好作品。而个性的张扬必须扎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之中。教育产业化的兴起,各艺术类专业院校、综合类及工科类高校的不断扩招。但当前速成思想及就业压力大的教育环境下,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课程设置等不能有机地结合本土文化来进行创作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教育机制,而是过多的重视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文化审美及个性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需要将本土文化精髓通过教育教学,从精神或行为上加以熏陶与引导。

二、艺术设计教育本土化发展策略

2.1 重新整合教育理论

我国是一个现代设计教育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在设计教育理论研究上还不够成熟,对于培养具有文化底蕴与个性的创新型设计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更需要调整思路,重新认识和整合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与地域文化特色,采用科学发展观,按照学科规范化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本学科基础理论和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构建适应教育学科群中独立二级学科地位相适应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不同于西方的,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机制。

2.2挖掘本土文化元素

托斯顿.胡森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大学的课程通常都是依照欧洲人的模式依样画葫芦。这种‘欧洲中心式’的体制一直阻碍了上述国家的大学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阻碍了他们寻求自己的文化根源。我国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积淀了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在不同的时代都形成了极具个性的文化特色。本土文化主要包括风土民情、生活应用、传统民俗、当代艺术和人物资源几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与深度对本土文化元素的万挖掘,并通过艺术设计教育这一载体加以传递,符合当前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其不但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尊重本土文化,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面对全球语境与本土意识的二元对立与冲突,单纯依靠维护传统也是无法保持自己文化身份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2.3注重审美情感的培养

“当前科学技术话语的急剧膨胀和审美的市场化、世俗化趋势对大学艺术教育领域的侵入和挤压才是造成高校艺术教育人文性缺席的根本原因。”真正的艺术,不是再现性艺术,而是表现性艺术,表现性艺术不是对情感的再现,而是对情感的探测、认识与释放。科林伍德曾经说过“艺术既情感表现”。审美情感是一种在心理、生理和精神上无利害的。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提倡培养“审美行”人格的人才,是一种社会自然和自我的和谐,自我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审美教育,包括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审美习惯等方面审美修养的教育,其本质在于使人们懂得美、追求美、创造美。审美情感的最高级表达形式是艺术创作,而文化是艺术体系中的核心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本土文化中优质基因传授于受教育者,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创造出既有文化内涵,又有个性的艺术作品,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4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够进行创造性活动,具有一定文化底蕴,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对课程结构优化,需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域特色,灵活地将本土文化基因与实践技术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以课题为中心,从细化专业方向、增加传统工艺和加强实践性课程入手,利用民俗、民生和人文等方面的本土文化资源,获取形式语言与创意元素,最终实现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学习型人才培养目的。

2.5加强师资教育素养

艺术设计教育本土化,是艺术、文化与科技的综合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多元文化的不断交融,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对教师队伍的教育素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建设专业化、知识化的教师队伍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实行艺术设计教育本土化的发展方向,必须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通过交流学习和考察实践,拓宽教师的知识领域,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同时,聘请民间文人雅士、传统工艺传承人来校授课,不但可以将传统文化精髓得以全面诠释,也将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帮助。

三、结语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根,其物质和精神上的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历史蒙昧时期,每一个社会都要尊重自己的传统。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自己的价值系统、信仰和其他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对于各民族成员认识自己、彼此相互交流至关重要。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世界各国文化在碰撞与交融下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而这种文化多样性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中国的本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存,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强大。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艺术文化传播的载体,将艺术设计教育本土化,既是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袁宴林.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11

[3]张国柱.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4]程军.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J].艺术百家,2005.05

上一篇:关不住的“春色” 下一篇:历史上的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