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探析

时间:2022-07-25 09:37:16

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探析

【摘要】本文主要从精心备课、有效实施和有效反思三个方面叙述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精心备课;有效实施;有效反思;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主要体现在“有效”和“教学”这两个方面。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因此,有效教学是指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

一、精心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这里的精心备课,不是单纯的说准备了详细的备课笔记,甚至可以脱稿讲课就可以的。精心备课,首先体现在选择教材上。为了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应该精心选择有高职特色的教材。其次是教材的解读。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力求全面,不要遗漏知识点。这就要教师对教材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必要时还要对次序进行调整;教学内容要删繁就简,要适时补充新材料,并整理成文字信息。

二、有效实施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1)从课堂组织上来说,目前的上课形式主要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投影来完成。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讲可以说比较轻松,但对学生来说,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一旦走神,也许内容就过去了。这种上课形式的优点是信息量大,并且表现形式丰富;缺点是信息传输速度快,学生不容易抓住重点。那么板书的有效利用就显得比较重要。哪些内容是要始终保留或保留一段时间的,哪些内容是要加注释的,幻灯片上的哪些内容是必须在黑板上重新强调的等等,都要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另外,课堂进程的设计。(2)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讲就要精讲,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讲规律和方法;“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懂得不讲。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不要把经过千年劳动建成的大厦指给学生看,而要引导他制作建筑材料和他共同建筑并教他建筑之术。”因此,教师不应“照本宣科”,而要运用自己的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真正把溶于教材之中的思想因素和智力价值挖掘出来,并适时展示给学生。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揭示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确实掌握本门科目独特的分析、研究和思维方法,掌握本门科目的精神,而不是只让学生理解、认识和接受现有的科学结论,而对于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再认识、更新与创造往往忽略、或者根本不谈。(3)从教学情境上来说,教师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将学生真正当作自己的朋友。“温和、微笑、宽容、认同”,是我们实现有效课堂的八字法宝。师生合作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的情感,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进入课堂必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同时,由于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成是一种奖赏,一种鼓舞,产生一种被爱、被承认的心理满足而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爱与赞美之词。

三、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1)课前反思,宏观把握。作为一名教师,要吃透课程的基本要求,认真梳理各个知识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每部分教学时间安排是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2)课后反思,总体突破。课后反思是所有教师都有应该重视和坚持的。著名特级教师王树声在总结教学经验时有十年磨一课的精品意识。课后反思应注意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原则,即把教学中的成功的方法与失败的例子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相结合。我们要反思教学中成功做法。创设宽松的民主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好问的关键措施。让学生培养问的习惯,不仅发展了学生,同样可以提高教师;记教学失败之处,举例有没有贴近生活,具不具备典型性等。问的问题不在多,但要注意情境和层次。(3)博采众长,有效反思。在学校,向学生学习,向同组教师和老前辈学习。学生学习愉快或困难,是我们反思的最基本源泉,为什么学生学习会愉快、轻松或困难,怎样使学生学习更轻松愉快,怎样使学习解除困难,我该怎么做,可通过问卷或谈心让学生说说心里话。同学校向老前辈学习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听老教师的课或请老教师听课评课,与他们一起讨论,可以让你增加教学的经验,提高教学理论修养。在不断的听、评与反思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走出校外多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同样能从别人的上课和评课中增加自己的反思力。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含意初探.现代大学教育.2004

[2]王玉兵.行动研究改变低效课堂.中国教育报.2008

[3]丁舒.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南京师大学报.2007

上一篇:论人性化管理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 下一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行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