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时间:2022-07-25 08:44:26

浅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摘要:学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本文从放大和缩小、即时和延时、教师和学生、经常和偶尔等方面探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资源的利用,介绍了情境激活、观察发现、指导培养、平台展示等开发学生资源的方法。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学生资源;利用;开发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6-0023-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学生、教材、教师等都是教学的资源,学生资源一般是指在学生表现出的、可被教师利用的、有利于教学的、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等,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是指来源于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课堂中突发的事件或学生的特殊表现等。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和开发好学生资源,对提高教学效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学生资源的利用

1.1放大利用和缩小利用相结合

在学生资源与课堂教学重点相吻合时,将学生的资源加以引伸,逐步质疑,让学生自己说出问题的结果,使学生的小问题被逐渐放大,学生资源被教师放大利用。例如,学习钠的化合物时,Na2O2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片刻后溶液的红色褪去,学生对溶液褪色感到不解,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有的学生则认为是溶解的氧气将红色酚酞氧化,对此,我觉得教材中只注意Na2O2与水或CO2反应的结果,虽然也介绍Na2O2有强氧化性,但并未用实验加以证明,若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放大”处理,可较好地认识Na2O2的氧化性,因此,我提出了“氧气能将酚酞氧化吗”的问题,启发学生用实验加以验证,根据学生的方案,我又进行了将Na2O2与水反应产生的O2通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结果溶液红色不能褪去,再介绍MnO2能加快H2O2的分解,学生提出在Na2O2与水反应所得溶液中会产生气泡,从而得出Na2O2与水反应产生了H2O2,H2O2将酚酞氧化成无色物质。

与放大利用相对应的是缩小利用,即当学生资源价值不大时,我就将其适当缩小,一带而过,不花过多时间处理。例如,学习烃时,有学生提出“苯是不是含碳量最高的烃?”,考虑到教材上未介绍稠环芳烃,我则简单列举了苯乙炔及稠环芳烃萘,学生即已明白。

1.2及时利用和延时利用相结合

当发现学生资源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及时利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学习乙醇时,学生发现将一块钠放入盛无水乙醇的试管中,钠先是沉在试管底部,随着反应的进行,钠又逐渐浮到液面上,有的学生认为是产生的气泡附着在钠的表面使钠上浮,我就提出“乙醇的密度是多少?”“钠的密度是多少?”“若试管中乙醇为3mL,钠为1g,则反应中液体的密度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进行解释,很好地理解了实验现象。有个学生提出“金属单质与液体反应,金属固体是否都会移动?”的问题,我就作为探究作业让学生课后进行解决。有时学生会特别激动,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或者做一些“恶作剧式”的没有积极作用的动作,我就不加以利用。

1.3教师利用和学生利用相结合

教学中,由于教师知识储备多,设想的预案多,在学生资源出现时,教师一般是利用学生资源的主角,但一直是教师起作用相对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作用得出结果,也可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学习共价键时,我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出18个电子的分子时,发现整个过程中大多数同学写出了Ar、HCl、H2S、PH3、SiH4,少数同学还写出了H2O2、C2H6,有一位女同学先写出了18个电子的CH2、NH3、H2O、HF等分子,再将它们分别去掉一个氢原子,得到9个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然后进行两两组合,写出子CH3F、NH2NH2、CH3OH、F22等14种分子,我就让她介绍自己的方法,其他同学恍然大悟。

若遇到不易把握、不能及时有效处理的学生资源,可交给学生去做初步处理。如学习卤素时,讨论一道常见习题“在溴化钠溶液中通过量氯气,蒸干溶液后所得固体是()A.NaCl和NaBr B.NaCl和Br2 C.NaBrD.NaCl”时,有个学生提出不应选D而应选A,理由是此时溶液中也有HBr,而加热时HCl比HBr更易挥发,这个解释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就提出让他课后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然后把结果告诉大家。

1.4经常利用和偶尔利用相结合

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新颖的、有创造性的、正确的不同于其他人的想法,这些学生资源应经常利用,以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是经常利用学生资源的另一种形式,如学习盐的水解时,测定某几种溶液的pH时,我就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操作,对学生的规范操作进行肯定,

对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及时纠正。

对学生生活体验比较少、不能正确认识的问题,或错误的学生资源,就不能经常利用,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但把握得好,偶尔利用也可起到好的作用。例如,学习氯气时,我提出了氯气泄漏时,处在泄漏点下风A位置(如图)的人如何逃生?有的同学说是顺风跑,可远离泄漏点;有的同学说是逆风跑,可迅速转换到泄漏点的上风处,我提出朝垂直风向的侧面跑,这样可快速脱离污染区域,学生豁然开朗。

2学生资源的开发

化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资源不仅要正确利用,还要进行合理开发,把握利用学生资源的主动权。

2.1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资源

课堂上教师通过质疑,提出有震撼力的问题,用精巧的实验或精美的课件创设某种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情绪,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心情放松,思维敏捷,常会有奇思妙想,信口开河。此时的“奇思妙想”和“信口开河”可成为活跃课堂气氛、引发教师授课灵感的“生成性资源”。由于情景诱发、师生情感距离贴近,学生潜能可得到充分发挥,常会有学生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的处理中显出优势,此时的“小成就”可成为教育、鼓励学生的“个体资源”。例如,学习电解质溶液时,我提出“强电解质溶液中是否存在电离平衡?”,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能力水平,学生反响热烈,积极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溶液中有水的电离平衡,接着他们又提出弱酸的酸式盐溶液中,存在酸式酸根离子的电离平衡。

2.2精心指导培养学生资源

学生资源量的增加、质的提高,在于老师的细心呵护,在于老师的大胆鼓励,更要靠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加以培养。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学会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八种质疑的方法;结合中学化学内容,介绍了20余个典型的化学史实,通过化学史的渗透,使他们的思维方法和化学家的思维方法联系起来;通过典型问题的全方位剖析,多角度发散,多层次讨论,培养学生先主后次、先一般后特殊、先简后繁、先具体后抽象、先定性后定量的有序思维;指导学生解题后的反思,思错因、思联系、思演变、思解法、思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2.3注意观察发现学生资源

课堂上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容易发现一些不易被发现的情绪性的、或问题类的、或错误型的学生资源。例如在课堂上学生进行一定的即时练习时,我以“观察员”的角色走下讲台巡访学情,当发现遇到难题的学生抓耳挠腮时,我或者在旁作适当点拨,或者在题目的关键处指点一下,让他恍然大悟。当发现学生精神倦怠时,我常轻轻走到他跟前轻敲她的桌面或者轻轻碰一下他的胳膊,让他(她)为之一振,重新投入学习中。这些“情绪性资源”有时也可以成为激情引趣、将教学过程引向深入的触发点,如遇到难题急于求解的学生举手发问时,一般个别问题就个别解决,若同一问题频繁出现,则反映了这一资源的典型性,我常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确定由我解决、学生帮助解决还是分组讨论解决,在当堂课上解决、还是下节课解决。我在巡访过程别注意学生在即时中出现的错误情况,我常以某一问题的错误人次和同类错误在一人身上复现的次数为依据,来确定此类资源的利用价值、利用方法和利用时间。

2.4搭建平台展示学生资源

课堂上,教师对出现的有益学生资源搭建适当的平台加以展示,如通过讨论、抢答、板演,或利用投影展示学生的解答,使个体资源在合作过程中得到利用,得到发展,形成优秀的集体资源。如在学习原电池一节内容进行总结时,我提出了“构成原电池应符合哪些条件?”并将全班49人分成12个小组进行讨论,结果如下表,对于不准确的内容,学生通过反例加以否定,最后得出(1)(2)(4)(6)符合要求。

总之,要利用和开发好学生资源,教师必须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要在课下花更多的功夫,储备足够的知识;要全面了解学生(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基础、技能技巧、个性特长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要了解教材的教育意义,即所教的内容在本学科、本册教材中的作用以及在哪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的熏陶和教育。教师只有成竹在胸了,才能课堂上开阖自如,对学生的各类资源进行游刃有余地利用和开发。

上一篇:论北京科学、广东教育版教材对初三化学难点内... 下一篇:化学课“情景教学”的问题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