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重在结构调整

时间:2022-07-25 08:37:39

钢铁产业:重在结构调整

重在长远,短期影响有限

东方证券认为,调整出口税收政策主要是应对目前外需的快速下滑,继11月对部分钢材产品取消出口关税后,预计后期可能继续下调部分长材出口关税和提高部分板材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调整出口税率对行业的影响:1)可以扩大国内国际有效价差,对中长期出口形成利好和推动。2)短期看,出口的增加主要依赖于国际需求复苏和直接订单,价差的作用相对较小。3)全球需求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国际钢材贸易矛盾纷争和壁垒将大幅增加,特别是中国钢材明显反弹将遭遇国际反倾销的压力,这也将制约出口政策的作用空间。

推进淘汰落后产能是钢铁行业产业政策的延续,预计规划将提高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从而加大淘汰的力度,从中期看将对缓解国内过剩产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因为涉及地方的就业和税收,推进淘汰的效果仍有不确定性。

推进兼并重组。1)随着行业进入盈利萧条期,在政策推动下,预计2009年后钢铁行业将进入并购重组的活跃期,并购案例将明显增加;2)因为地方政府国有主导的产权结构和钢铁产能极度分散,中国钢铁的并购重组将是一个长期过程。3)短期而言,并购重组难以明显改善上市公司盈利的基本面,但对被并购钢铁公司估值和股价提升影响正面,关注低P/B和潜在被并购的二线钢铁公司。

贴息贷款支持技术改造,受制于行业趋势悲观预期和紧张现金流,国内钢企资本开支将明显放缓,贴息贷款意味着政府将继续对具备高附加值投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此项政策对宝、武、鞍等重点公司影响正面,但长期战略意义远大于短期可能的收益。

综上分析,对行业而言,钢铁产业振兴规划将提振信心、但对行业和企业短期盈利影响十分有限,行业运行趋势仍依赖于供需的基本面。

振兴规划确立钢铁行业向好拐点

招商证券认为振兴计划的关键通过控制供给、刺激和扩大需求、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效率,将扭转钢铁业持续下滑的悲观预期,确立钢铁行业向好的拐点。

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可概括为“收紧”和“放松”的组合拳。“收紧”是从供给角度严格“收紧”产能,加快落后产能淘汰,不允许搞简单外延式拼规模的钢铁生产运营模式;“放松”一是通过对钢铁下游行业需求的刺激(如对汽车产业消费政策的“松绑”)和对出口税收政策的“放松”,从国内需求和出口两个角度为钢铁行业“放松”,二是通过对并购重组中国家“放权”让大集团加快联合重组部分,达到提高行业集中度、培育国际竞争力、优化产业布局的目的;

对钢铁产业主要影响在于,供大于求的缺口会加速减小,向供求平衡的积极方向转变;钢铁价格企稳回升,企业盈利底部徘徊时间缩小,钢铁行业景气恢复加快;国有钢铁大中型企业优势更加突出,中小及民营钢铁企业生存面临挑战;跨地域、跨所有制钢铁企业并购加速推进;

对钢铁上市公司而言,2009年钢铁上市公司产销规模比预期的大;可能更多地将减值损失造成的亏损在2008年体现,2009年上市公司盈利“轻装上阵”,钢铁企业亏损在底部徘徊时间缩短,企业盈利恢复加快;短期看,钢铁业并购重组对并购企业会带来交易性机会;长期看,并购重组将提升并购实施方投资价值。

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振兴

国信证券认为,规划是一个指导性规划。短期可提振行业信心,长期将有助于钢铁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钢铁行业结构性矛盾凸现,国内外需求双重萎靡致使2008年下半年钢材价格大幅下跌40%-50%,高企的原材料库存又让钢铁企业雪上加霜,行业出现大幅度的亏损。在此极度困难之际,国家及时推出钢铁行业振兴计划,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对帮助行业缓解目前的经营困难,摆脱目前的低迷状态,清理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问题,规范行业秩序,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都有深远的积极意义。当然,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行业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在具体实施上,还有诸多困难,振兴规划只能是使行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振兴。

他们还认为,落实扩大内需还须期待各项刺激经济政策的效果。

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使钢铁产能已达到6亿吨左右。但全球性经济危机,使刚性的供给面对着一个低迷的需求,产能过剩成为钢铁行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经济政策将有利于行业环境的改善,但政策的效果尚需时日。房地产、汽车两大行业是钢铁行业的重要支柱,这些行业能否快速回升,对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国家4万亿的投资计划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都将提振国内的经济,并将使钢铁需求渐渐回升,出口税收优惠政策可逐步改善行业的经营环境在目前出口快速下滑的背景下,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意味着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并且将仍然集中在高附加值、高质量的钢铁产品上。但是目前全球经济萎靡,钢铁需求极度放缓,部分地区钢铁产能利用率下降至50%左右,出口压力加大;同时,国际贸易摩擦也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又进一步压制出口,因此,在相当时间内我国钢材出口均将维持较低水平,退税的影响有限。

退出机制是一个新的亮点,但落后产能的淘汰效果需要看政策执行的力度落后产能的淘汰一直是我国钢铁行业调整的重点,但由于钢铁行业一直处于景气上升的大环境中,淘汰效果并不理想。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的钢铁市场的低迷给落后产能的淘汰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淘汰落后产能将形成一个退出机制,预计该机制也将给被淘汰钢铁产能一定的补偿,由中央及地方政府共同出资。但淘汰非一日之功,关键还是需要看政策的执行力度。

大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恰逢时日。长期以来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较低,联合重组又由于地方政府利益各异而难以推进。产业低迷时期也正是行业重组的黄金时期,预计国家将通过为钢铁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等方式推动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大型钢铁企业对中小钢铁企业的整合将会稳步推进。河北钢铁、山东钢铁、鞍钢收购攀钢等都在逐步实现过程中。钢铁行业的格局将出现大的变化。

技术改造将有助于推进国产钢铁对进口钢铁的替代。我国已经具备6亿吨以上的钢铁产能,而落后产能约有1亿吨,在落后产能淘汰顺利实施之后仍然将至少有5亿吨以上的产能,未来2年以内继续扩大产能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将逐步从量变到质变。目前我国每年进口钢材仍然在1500万吨左右,主要集中在汽车用高档冷轧薄宽钢带及镀层板、高温合金板、中厚及特厚板、电工钢、管材等。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用国内生产钢材来代替进口、来料加工还是有较大空间的。

规范铁矿石市场将有利于钢铁企业规范、有序。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预计2008年全年进口4.4亿吨左右,对外依赖达到50%以上。目前国内的矿石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整顿原料市场秩序,将使国内原料市场规范、有序,有利于钢铁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国内企业长期矿石谈判的话语权。

框架符合预期,期待细则落实

申银万国认为:

规划框架大致符合预期。规划重点落在了总量控制(控制新建产能、落实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推进兼并重组)上,是针对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的根本措施。需求端,规划着眼于拉动内需,并首次提出保证国际市场份额稳定(通过调整关税保证钢材出口稳定)。总体而言,这些措施皆符合市场预期,且仍落在框架层面,需要更多的实施细则去落实。

收储等措施被排除在规划外反映出政府着眼长远。之前媒体广为宣扬的钢材收储政策不被收入规划,既是因为操作复杂(品种多,价值量大,大型企业多),也是因为该项措施目前的意义仅在于缓解钢企现金流压力。相反,规划提出整顿铁矿石进口市场秩序(防止倒卖长协矿,利于长协矿谈判),规范钢材销售制度,建立产销风险共担机制(降低钢材市场波动性),皆是着眼长远的结构性改革。我们认为2009年铁矿石谈判是极其关键的一年,铁矿石谈判机制和参与方的变化可能会对后期有长远的影响。

长远看,核心央企自是最大受益者。毫不意外,规划的各项措施皆是为了改善国有大型钢企的竞争环境,增强它们的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培育出钢铁行业的世界级企业。我们毫不怀疑政府在钢铁行业这样的战略性产业中推进国有资本主导力的决心,也不怀疑中国诞生世界级钢企的可能性,但推进速度仍有待观察。

合理的退出机制才是落实的关键。总量控制已是老生常谈,但一直难以落实,症结是:巨大的利益空间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我们仍然期待政府推出实施细则。如果此次政府能推出切实可行的退出机制,通过合理补偿/解决职工安置问题而非空洞的行政命令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和兼并重组,那么对中国钢铁行业的长期发展将是一个重大利好。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高的进入壁垒+不低的退出壁垒。在国有资本占主导的钢铁行业中,国企能不能顺利退出,是钢铁行业能不能解决过剩问题,多长时间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当然,在当前保就业的大背景下,这类措施会缓行。

海外拓展仍需推进。这主要是指增加海外矿资源储备。实事求是而言,以我国钢企的国际化运作经验而言,独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难度颇大。相比而言,在资本市场低迷的当下,收购成熟公司股权可能是更好的对冲手段。

上一篇:券商点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下一篇: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