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7-25 08:24:22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首先简单总结当前土地流转的现状,然后对农户户主特征、家庭特征、资源禀赋特征、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因素的影响机理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与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流转;影响因素;机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044-02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对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1],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2],推动农村土地利用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4]。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行为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了解当前土地流转的现状并分析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的影响机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地区农户之间非正式的土地流转现象日益增加[5],农村土地市场尤其是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正逐步形成,但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开放程度等都存在差异,不同区域之间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很大[6],总体上呈现出供给不足、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象[7]。

中国至今没有形成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不足。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接受职业培训和学习非农技能的机会少,进城务工的难度大,非农收入稳定性差;其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与城市居民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土地的保障功能长期得不到替代,农民生怕土地流转之后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担忧难以解除,致使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不强;第三,土地流转相关机制不完善。当前,农户土地流转主要以农户之间的流转为主,中介组织体系没有形成,土地流转信息传播仅局限于近距离农户之间,土地供求信息流通不畅。

二、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户作为“理性人”,同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影响农户自身利益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所以,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受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且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机理各不相同。

(一)户主特征

户主是农户家庭决策的主要制定者,且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执行者,所以户主特征对农户家庭土地流转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农业生产是一个需要体力的活动,年龄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农户所具有的体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能力会不断减弱,对于农业生产会越来越力不从心,所以户主年龄越大,农户家庭因劳动力不足而转出土地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农户转入土地的概率就越大。

职业类别表达了家庭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户主所从事的职业与农业的相关性越小,家庭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越小,且可用于农业生产的时间越少,所以农户就越有可能转出土地;反之,职业与农业的相关性越大,在农业生产上投发的精力越多,转入土地的可能性就越大。

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土地流转的作用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知识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越强,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越多,转出土地的愿望越强烈;另一方面,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利用先进生产技术进行科学化农业规模经营的可能性越大,获得较高经济收益的预期越强,则转入土地的可能性越大;综上,户主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难以确定。

(二)家庭特征

土地流转是一种家庭决策,所以家庭特征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不容置疑。家庭人口数量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人口数量越多,所需要的日常消费支出越高,在当前农业比较收益较低的情况下,为满足家庭日常需求,农户会更多地选择将劳动力发挥在效益更高的非农就业领域,所以转入土地的可能性越小;此外,人口较多的家庭初始分配到的土地面积越大,在大部分劳动力转至非农领域的情况下,家庭农业劳动力不足以满足土地经营需求,所以转出土地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从劳动力效应角度分析,家庭人口数量越多,农户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源越多,家庭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也就相对越多,所以转入土地的可能性越大,转出土地的可能性越小。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从理论上无法从单方面判定家庭人口数量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

人均年收入是衡量农户家庭经济水平的一种指标,人均年收入越高表示经济状况越好,相应地,家庭依仗土地而活的可能性就越低,发生土地转入行为的概率就越小,而为获得更多收入转出土地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人均收入越低的家庭,微薄的收入可能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就越高,转出土地的可能性就越小。

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衡量了一个家庭的收入来源结构,比重越高,家庭从非农产业中获取的收入就越多,长期从事非农就业的概率越大,农户为了稳定非农收入来源,转出土地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低农户,其家庭总收入中因从事农业生产而获得的收入就越多,家庭对土地产出的依赖性就越强,转出土地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家庭资源禀赋特征

农户所拥有的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和农业资产两个方面,本文用人均土地面积表示农户家庭当前拥有土地资源的多寡,用农业机械数量衡量农户家庭农业资产拥有情况。目前,中国农村土地仍处于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境况,与非农产业相比,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相对较低,而农户为了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的目标,往往会选择从事比较收益较高的非农产业,且土地对于农村劳动力而言起到了束缚作用,所以为了有足够精力与时间从事非农就业,降低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人均土地面积越多的农户会更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反之,人均土地面积很少的农户,为了满足家庭日常的粮食消费需求,会适当地转入部分土地,人均土地面积越少,农户转入土地的可能性就越大。

农业资产,尤其是农业机械可以替代劳动力,从而有效地降低农户农业生产的成本。拥有农业机械增加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可能性,而闲置农业机械则增加了从事非农就业的机会成本,所以拥有农业机械数量越多的农户,转入土地的可能性越大,转出土地的可能性越小;反之,不拥有农业机械或拥有小型农业机械的农户,转出土地的可能性越大,转入土地的可能性越小。

(四)外部环境

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能够为农户提供的非农就业机会越多,农户参与非农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市场的意识越弱,即使想参加非农就业也无处可去,所以放弃农业生产转出土地的可能性就越小。

中介组织是土地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纽带,中介组织的发育水平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中介组织发育水平越高,农户寻找土地流转对象的搜寻成本、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的执行成本以及交易之后的监督成本就越低,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就越高,所以农户发生土地转入或土地转出行为的可能都越大;反之,越是缺少中介组织,土地流转交易成本就越高,农户参与流转的积极性就越低。

土地产权稳定性关系到农户对于未来的预期,稳定性越强,转入者对于稳定经营的预期越强,转出者对于到期可收回的预期越强,农户参与流转的活跃程度就越高;反之,稳定性越弱,流转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首先,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发展非农产业,能够为农民非农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加强非农就业市场建设以及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能够增强农民非农就业的能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从而将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促进土地流转。第二,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与管理体制。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能够更加有效地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加强土地流转市场中的中介组织建设有利于农民土地流转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信息传递、合同签订、流转价格咨询以及合同执行监督等方面的服务,从而为促进农民土地流转提供制度基础。第三,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农民而言,土地的保障作用相当强烈,想要彻底改变农民的土地依赖情结,必须要想办法解决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而这离不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以,必须对农村养老保障、医疗保险以及社会救助等方面进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Wan,H.G.and E,Cheng.Effects of Land Fragmentation and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Chinese Farming Sector.Applied Ecomonics,2001,

Vol.33:183-194.

[2]王晓兵,侯麟科,张砚杰,孙剑林.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育极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1,(10).

[3]张丽君,黄贤金,钟太洋,方鹏.区域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5,(6):

40-47.

[4]Tian C.H and Li M.K.The Influence of Land Rental Market on Non-farm Employment:Evidences from Zhejiang,Hubei,Shaanxi Province.

http://.

[5]俞海,黄季昆,Scott Rozelle,Loren Brandt,张林秀.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农地资源持续利用[J].经济研究,2003,(9):82-91.

[6]张照新.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及其方式[J].中国农村经济,2002,(2):19-25.

[7]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的困境与乡村干部行为――对乡村干部行为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3,(2):10-13.

收稿日期:2014-04-09

作者简介:陆凤平(1988-),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地经济研究。

上一篇:现代涉外商务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下一篇:同题说纷纭